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東一手機攝影

    崇禎皇帝朱由檢受命於危難之間,在明朝步入晚年的時候接受爛攤子,可謂是宿命也。崇禎皇帝一心想做個好皇帝,想做個仁愛之君,只可惜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他的性格多疑,最終導致大將袁崇煥被陷害被殺,最終李自成農民起義殺進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

    崇禎皇帝一生焦心治國,殫精竭慮,寢食難安,卻始終無法改變明王朝覆滅的命運,不是命數還是什麼呢?

  • 2 # 曹老師xixi

    崇禎是個好皇帝,但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我之所以說崇禎是個好皇帝,是因為明朝共計十六帝,恪盡職守奮發有為的皇帝真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不務正業的皇帝,而崇禎皇帝雖非計劃內的皇儲王子,但在其繼位之後,表現出了皇帝應該勤政姿態,作為朱氏子弟,確實比較難得,繼位之初,剷除禍國殃民的閹黨集團,企圖勵精圖治,光復大明,重振雄風,在軍事、經濟、政治上表現出了有所逆轉的局面。但無奈天災瘟疫、內憂外患,國庫空虛,官場腐朽,已無法逆轉,六次罪己,無可奈何,自縊於煤山,留下遺書“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確實有一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清代順治、康熙和乾隆對於崇禎皇帝的評價都不低,都表示道:崇禎非亡國之君,而是國事已不可為,併為崇禎立碑讚揚。所以這樣一位勤勞愛民的皇帝,確實是為好皇帝。

    雖然如此,但崇禎並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主要是由於崇禎皇帝繼位前作為信王的時候,並沒有系統化的學習過帝王的權謀之術,在倉促繼位後,其個性使得他在主政的過程從,出現多疑嗜血,剛愎自用,刻薄寡恩,言而無信,朝令夕改諸多缺點,比如主政十七年換了五十多個內閣輔臣,殺了十來個朝中重臣,有功不賞,無罪也罰,到了其中後期,朝中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君臣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無人負責、無人主持、無人提議的局面,而在政策上,君子一言都駟馬難追,何況是皇帝呢?朝令夕改的政策,導致國家更加積重難返。所以一般認為崇禎皇帝,儘管勤政,卻在主政中錯誤百出。

    所以我認為崇禎是個好皇帝,但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他確實比較可惜,他不是亡國之君,卻有亡國的悲劇,若他是在盛世時代,必然還是會有一番作為的。

  • 3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好皇帝的標準是什麼?勤政肯定不是必要條件,在我看來,一是人事權,設計權力架構,維持朝堂各派系權力大致平衡,在實現政策目標的過程中,大體不走樣,也就是能夠使大家求同存異,鬥而不破。二是財權,解決錢從哪來?怎樣花?花到哪裡?三是軍權,用怎樣的制度來控制軍隊。四是關鍵時期敢拍板。

    一般來講,一個皇朝維持到了一百多年後,王朝的食利階層眾多,打個比方,底層上交了一百兩銀子,但入到國庫裡只有二十兩;國家花錢的時候,報銷一百兩,但落到實處的可能只有二十兩,裡外差距是二十五倍。這個問題怎樣解決?

    明朝的太監依附於皇權,且太監自小就接受教育,培養政務能力(魏忠賢等個別例外),和讀四書五經的大部分知識分子(看看儒林外史)不同,培養太監的目的是為了實用,因此最終脫穎而出的太監,其政務水平往往在官員的平均水準之上。萬曆年間,重用太監來收取礦稅、商稅,稅收直接入皇傢俬庫(有些戰爭、救災支出,萬曆直接由內庫撥出),沒有給官員上下其手的機會,且礦主和商人往往和官僚有親密關係,因此官員們普遍反對。天啟皇帝不願理政,沒有在宦官和文官集團中維持平衡,遂使宦官集團勢力獨大。

    崇禎清理了宦官集團,就得獨自和文官集團鬥爭,可能找不到合適的首輔,也可能太急於求成,崇禎換首輔如走馬燈,平均不到一年換一個,但不能解決帝國困境。而且沒有宦官集團在地方上徵收礦稅、商稅,遂使國家稅收全部壓在底層百姓身上,加上天災,於是官逼民反。百姓造反,需要軍費,於是再加稅,惡性迴圈,就一發不可收拾。從這個角度上講,崇禎的人事權和財權用的都不夠好,談不上是好皇帝。

    軍權方面,袁崇煥的能力、忠心歷史上都有爭議,暫不討論,但沒有監督,遂使袁崇煥殺毛文龍,滿清得了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三個藩王,漢人封王,可見這三人叛逃對滿清的助力有多大!再有袁崇煥賣糧食、北韓被滿清打服了等事,對軍權的利用也達不到好皇帝的標準。

    農民起義和滿清崛起使明朝處於兩線作戰的不利處境,崇禎對外不敢議和,對內不敢像清末對付太平天國起義那樣放手使用民團等地方武裝,抱殘守缺,缺少制度創新,就亂世來說也談不上是好皇帝。

    綜上,崇禎除了勤政,其它方面做的一般。

  • 4 # 雲逸軒書畫

    若不以成敗論英雄,崇禎帝朱由檢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後世稱為崇禎。

    崇禎帝在位期間,關內正值農民起義高潮,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在此內憂外患之際,雖然崇禎皇帝做了一些努力終未能力挽大廈於將傾。

    崇禎皇帝,登基後掃除閹黨,重整朝綱,勤於政務,生活節儉,平反冤獄,起用袁崇煥,並六下罪己詔,可謂年輕有為,一度使明室有中興之氣象。然其生性多疑,在內憂外患之際未能挽回衰微的大明王朝。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城,崇禎帝朱由檢在景山歪脖樹上吊死,死前在其藍色袍服上寫下“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雖死未降,猶顯氣節。

  • 5 # 經典老歌JD

    是個盡職盡責的皇帝。

    要說一個皇帝的好壞、最直接的評定標準就是功過。

    但崇禎的命不好、非當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

    他生逢在一個氣數已盡的大明、已經回天乏術了。

    明朝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王朝、有關於它的故事太多、喜歡它的、是因為它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它有資本主義萌芽。它威名遠播、萬國來朝、從不與其他國家談條件、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賠款。即便如瓦剌打到首都北京城下、它的第一反應也是反擊。即使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它也沒有想過和後金(清)議和。它社會非常開放、四大名著有三部誕生在明朝、更有四大奇書的出現。它並非是一個刻板的封建王朝、具有一定的民主議事的政治形態。

    討厭它的也不勝列舉、說它昏聵黑暗、不尊重知識分子。的確、明朝設立廷杖和錦衣衛、打大臣、監視大臣。朝堂幾度淪為宦官的天下、整個國家由一幫太監說了算。還出了好幾位名垂千古、個性十足的皇帝。如給自己封官做的明武宗、不住皇宮住帥府(自己修的)。問道修仙的明世宗、把大臣當猴兒耍、後又被大臣當猴兒耍。手藝高超的木匠明熹宗、光憑自己那一手手藝、做個衣食無憂的藝術家也綽綽有餘。

    在以往的認知裡、我們常說崇禎是個努力的皇帝、可惜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腦子不好。在位十七年、做了十七年無用功。

    但事實上是、崇禎是一個有著卓越政治智慧的皇帝。誅殺魏忠賢、其手段不可謂不高明。

    他並不多疑、只是國家危如累卵、底下一幫大臣卻為了爭權奪利而互相排擠、朝廷無人可用。他並不剛愎自用、袁崇煥承諾五年平遼東、他給予了他莫大的信任。袁崇煥張口就要300萬兩軍餉、他省吃儉用東拼西湊、給他拿了80萬(國家窮、錢都在大臣手裡)。只不過袁崇煥這個承諾是他自己一時興起的“廖慰上意”(安慰安慰崇禎、隨便說的)。可以說害死袁崇煥的、是袁崇煥自己。在那種特殊的時刻、你吹什麼牛(袁崇煥有被抬高之嫌、清朝對明末的這些將領、評價最高的孫承宗)?

    但崇禎並不完美、他有一個缺點、也是他致命的缺點。

    就是我們常說的“溜肩膀”、通俗來講、就是出了事兒不願意擔責任。

    正是這一點、害的他眾叛親離。

    崇禎最後留有一封血書、內容如下。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 6 # 使用者57021175929

    崇禎皇帝算不上一個好皇帝,也談不上是個壞皇帝,只能說時運不濟,是個倒黴十悲情皇帝。

    崇禎本來沒有資格當皇帝,只因先帝沒有生育,才讓他當了皇帝,這也是他沒料到的事。即位後,才知道是個燙手山竽。當時內憂外患,先是天災,後是人禍,他自己也想把國家治理好,平時勤勉於朝政,省吃儉用,就連皇后妃嬪的化妝品都是地攤貨。可是,大明王朝此時己腐爛到根子,黨爭之風愈演愈烈,朝上以俺黨和東林黨斗的你死我話,完全不顧大局。尤其是東林黨人滿嘴仁義廉恥,背後卻是貪婪無恥,只為個人攬財,當皇上提出官員捐點錢為國家解燃眉之急時,個個裝逼哭窮,一毛不拔,與口口聲聲說忠君形成鮮明對比,當李自成打進北京,竟在官員身上搜括白銀七千萬兩之多,當時國庫僅有十萬兩白銀,淚奔啊!有這樣的臣子,怎不亡國,就連崇真自己自殺前都承認大明是之在官員手上,作悔沒有殺了他約為大明陪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微控制器或者PLC設計為主體,可以方便生活中的小設計,大家有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