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TRR天然寶貝

    這個我有發言權,我家寶寶雙胎,從小家長大意沒怎麼注意寶寶語言能力這塊,導致寶寶一歲多時就會爸爸媽媽,但兩歲半時還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些稱呼疊詞,語言能力幾乎沒什麼進步,落後同齡小朋友許多,去復旦兒科醫院檢查,說寶寶語言發育遲緩,要麼做康復或上早教都可以,當時也不知道所謂的康復具體是什麼,按醫生推薦的康復機構去了解, 其實也就是類似早教一樣的,老師每天上一節45分鐘的認知課,交小朋友們認卡片的水果,動物,生活用品 。

    老師說只有小朋友認知好了,理解能力好了,給他們大腦裡輸入的東西多了,才會有輸出。透過一段時間的上課,總結如下幾點經驗:

    1從寶寶幾個月時就多和他說話,不要以為寶寶小不懂就不講 。

    2家長說話儘量語句簡單清晰,語速慢點,家長說話時儘量下蹲和寶寶 視線保持一致,不要給寶寶感覺父母居高臨下的感覺。

    3多看卡片.繪本.講故事,多和寶寶玩親子游戲,多互動,最好父母參與進來。

    4寶寶少看電視,每天最多一集20分鐘。

    這樣堅持半年我家兩個孩子就有很大進步,從兩歲半的疊詞到三歲時能說七八個字的句子。雖然這中間半年我們付出了很多,但是看到孩子語言能力的進步,還是感到蠻欣慰的,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2 # 醫教寶育兒助手

    1. 多聽多看

    寶寶出生後 學習語言是從聽開始的。寶爸寶媽每天都在不停地說。不斷地對寶寶進行“聽”覺訓練。

    注意要點:

    1、正規語言的薰陶,儘量避免方言和小孩兒話。

    2、對於寶寶的聽覺訓練應該注重“重複性”。寶媽應該不厭其煩地不斷地重複對寶寶講一個故事。讓寶寶看電視,也是一種很好的接受語言訓練的方法。不要時間長。可以讓寶寶接受正規語音、語速的薰陶,對於寶寶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是有好處的。

    2. 多說多練

    說話是要經過不斷地練習才會的。專家表明2-5歲是寶寶學習說話的敏感期,錯過這個時期,就很難補救了。

    注意要點:

    1、及時糾正寶寶的發音,讓寶寶養成吐字清晰的說話習慣。

    2、發音訓練。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多進行發音訓練是很有效果的。這裡可以透過唱兒歌的方式來進行更好,兒歌朗朗上口,而且很有節奏感,孩子比較喜歡唱和說。

    3. 多方法訓練

    一、使用玩具進行刺激培養。我們可以玩具,來刺激孩子去發展語言能力。非常喜歡玩具的特點、外形、形狀、顏色等等。透過這樣的語言鍛鍊,能促進他們的詞彙積累。

    二、鼓勵自我介紹,或者介紹家裡的人。對發展寶寶語言能力很有幫助。當然要注意循序漸進的鼓勵孩子要慢慢的學。

    三 、我們在培養孩子語言能力同時,應該眼睛、手、耳朵並用的,使語言和觸覺、聽力同步發展。建議選擇這款手拍鼓功能全哦。訓練寶寶的語言能力。

    四、在吃飯時給寶寶放在餐椅上。每次吃飯時媽媽和爸爸都要和寶寶介紹,吃的食物、用的餐具等,時間長了寶寶自然會說了。

    五、寶寶說錯了也不能給予嘲笑及時正確引導,應該鼓勵寶寶大膽表述,並對於寶寶正確的表述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

    當然,怎麼能少得了最經典的童話故事呢?不過很多家長時間有限,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為陪孩子閱讀,與孩子交流,很多時候可以選擇一些其他的方式給孩子帶來溫暖與陪伴

    最佳的兒童有聲故事,孩子最愛的兒童啟蒙老師:“凱叔講故事有聲小說系列”透過深入淺出的故事形式,在故事中講道理,說古詩,讓孩子邊聽故事邊學習,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贏在起跑線上

  • 3 # 雙子座視角

    學習語言必須要有一個語言環境,小寶寶從零到三歲,應該是最好學習語言的階段; 如果孩子到兩三歲都不能說出完整句子,那麼一定有問題了。撇開生理問題以外(這一點我們只能交給專業醫生處理);環境因素就是我們在家裡,自己是絕對可以改善的。

    目前,許多都是雙薪家庭,夫妻兩人都要工作,孩子就只能交給父母或保姆看顧;這可能就是孩子沒有學好說話的原因 --- 可能父母或保姆,沒有給寶寶持續講話的習慣,變成寶寶關鍵學語言的時段,沒有接觸到應有的語言環境!

    1)多跟孩子講話,要慢慢說;跟寶寶唱兒歌。(未滿週歲前)

    2)拿著圖畫故事書,跟他們說故事 (滿週歲後)--- 說故事也要有技巧,不能光是你說,應該指著圖畫,慢慢說,讓寶寶可以把看到的畫面,和語言連貫在一起;給寶寶提簡單問題:(指著花、蟲、鳥、蘋果)問他們這是什麼?等等與寶寶互動。這是對寶寶學說話非常重要的關鍵。

    3)看卡通片,如果可以的話,儘可能父母也能一起看,因為光是看,孩子只是在聽,而沒有練習講;如果父母與寶寶一起看,就可以在看的過程中,與寶寶交流卡通片內容的;比方說,問他們,這朵花漂亮嗎?小狗狗可愛嗎?片裡面的寶寶乖不乖?等等與寶寶互動。

    4)教寶寶唱兒歌。

  • 4 # 美式學習零距離

    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家長的作用不容忽視。多跟孩子溝通、多互動,調動孩子張口講話的積極性。

    記得高中時一個語文老師,在他兒子出生後就每天跟他不停的講話,然後他的兒子在5個月大的時候就會講話了。

    在我自己有孩子後,就有的沒的會跟她交流很多,不管她是否能聽懂,每天會跟她有交流;等1歲左右,就多了很多互動活動,比如拿著卡片跟她講,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慢慢的她就會有迴應。現在孩子2歲多,無論是發音還是詞彙量,比同齡孩子都好很多。

    所以我覺得還是要看父母,多跟孩子溝通,引導孩子張口講話。

  • 5 # 有滋有味媽媽

    語言能力是思維能力的外在表現,孩子的語言能力強,往往思維能力也是非常棒的。做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是這樣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的。

    第一,注重胎教。

    在孕中期時,每天睡覺前,我會放一些輕柔的音樂,並輕輕地撫摸這肚皮對寶寶說,我們現在在聽什麼歌曲,寶Bora,我們一起來哼一下吧;到了後期有胎動的時候,孩子爸爸每天都會在固定的時間對著肚皮給寶寶讀兒歌,講故事。

    第二,0-1歲期間,多和寶寶溝通交流,加大語言的輸入。

    寶寶剛剛出生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對依然會用她所的舉動來告知外界她的感受:餓了,尿了,穿得太多了......她都會用哭了表達自己。爸爸媽媽在照料寶寶的時候,就要抓住一切機會和寶寶交談。“寶寶,你大便了,尿不溼髒了,媽媽幫你換一下”,“寶寶,現在我們喝水了哦”“寶寶你看你的花衣服真漂亮啊”......如同我們成人學習一樣,也是要有大量的輸入,然後才會有良好的輸出。

    第三,1-2歲期間,鼓勵孩子在生活中多表達,抓住各種機會讓孩子輸出。

    1週歲左右的孩子一般已經會說一些疊字的稱呼,已經分辨出很多的日常用品了。通常我都是要求寶寶說出來。比如一開始她要個蘋果,她把我拉到桌子邊,用手指著蘋果。這時候,我會蹲下來和她說:寶寶,你還沒有叫媽媽,你叫一下媽媽。然後寶寶就會叫“媽媽”。我用手指著蘋果,你是不是想吃蘋果?如果想吃你就說“蘋果”。寶寶就會鸚鵡學舌一般說“蘋果。”小區遊樂場的滑滑梯,蹺蹺板,想要玩的話,沒有問題,但是也要說出來,才可以去......這樣經常讓孩子經常進行語言輸出,很快就能收到效果。

    第四,2-3歲期間,讀繪本和孩子做遊戲,有針對性地訓練,加強語言能力的同時,更鍛鍊思維能力。

    孩子越來越大,語言表達能力也越來越強,我們有針對地買了一些各種主題的繪本,諸如交通工具,幼兒園,我們的地球,我們的身體......我們一邊陪孩子讀繪本,一邊和她一起結合生活中的實物讓她一一對照。比如我們在繪本上學習了紅綠燈,我們到馬路上過馬路是就後讓孩子看看什麼燈亮才可以走,什麼燈亮的時候要停下來。

    讓孩子把學到的知識和日常生活融入一體,用語言表達出來,舉一反三,這樣孩子不僅語言能力得到了加強,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撫卹金和救濟費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