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沐溪荷塘

    其次,從政治上來說,曾國藩在政治上還是很有實力的,他的背後還有許多同等政見一致的人,其政治能力很強。倘若慈禧扳倒曾國藩,大清的政治將瀕於崩潰,慈禧不會那大清命運開玩笑。

    再次,從軍事上來說,清朝剛剛經歷了太平天國,清軍戰鬥力底下。

    最後,從歷史背景看,在當時大清面臨的是內憂外患,腹背受敵。在民族矛盾上升時期,內部矛盾就會緩和。慈禧當然知道當時的大清王朝已經岌岌可危,她不會自掘墳墓,一定會依靠曾國藩等人保護大清。

    這樣慈禧當然不會對曾國藩下手。

  • 2 # 歷史三日談

    在人們的印象中,肅順就如一個二百五一樣的存在,至少在辛酉政變中的表現,讓人看不到他有什麼值得後人眼前一亮的地方,特別是他的結局,讓人很難想象他就是長期壓制慈禧太后上位的那個關鍵人物。

    但肅順在咸豐時期的確是位高權重的大人物,慈禧太后長期受其壓制,後來與慈禧太后一起發動辛酉政變的奕訢,都經常被肅順罵的還不上嘴。

    肅順一生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重用漢人,發掘曾國藩、胡林翼這些亂世能臣,當時滿清朝廷重用漢人雖然間或有之,但大規模毫無顧忌的放權任用,卻還沒有先例,肅順可謂是力排眾議。

    肅順在曾國藩被重用這件事上居功至偉,那麼,曾國藩又是怎麼迴應的呢?曾國藩對於肅順從心裡來說也是感激涕零,但在欣喜之餘,他也聞到了血腥的味道,政治權謀充斥其間。

    在曾國藩看來,肅順與歷史上的權臣無疑,他壓制慈禧太后,看不起奕訢等滿清貴族,雖然表面上囂張跋扈,但奕訢等滿清貴族卻是清廷政局的主體,這一事實無論如何是沒辦法改變的。

    當時的咸豐抱病在身,他百年後無論誰當皇帝,奕訢等滿清貴族勢必還要受到重用,一朝天子一朝臣,作為權臣的肅順,一旦失勢,死相肯定很難看。

    因此,曾國藩打消了向肅順寫感謝信的念頭,在他看來,與這些大人物交往最好不留痕跡,只有這樣才能進可攻退可守。

    也正如曾國藩所料,咸豐帝死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成功拿下肅順,而曾國藩在此時卻早已把自己摘得乾乾淨淨,自然清洗也清洗不到他!

  • 3 # 鐵馬冰河wu

    說到曾國藩和滿族大臣的淵源,就不能不提到文慶。文慶是咸豐時的軍機大臣。咸豐三年,太平軍攻佔南京,清軍大潰,朝野驚懼。文慶這人很有些見識,他主張重用漢人,向咸豐帝建議說:“彼輩多從田間來,知民疾苦,熟諳情偽,豈若吾輩未出國門一步,懵然於大計者乎”?

    咸豐帝深覺有理,遂破滿漢之見,開始不拘一格,大力起用有能力的漢臣,曾國藩一在籍侍郎方可以擼起袖子興辦團練,然後湘軍取代綠營,成為抵抗太平軍的主力。

    咸豐六年,文慶病死,湘軍失去了一個有力靠山。幸虧位高權重的宗室、總管內務府大臣、侍衛內大臣、協辦大學士肅順和文慶一樣禮敬湘軍,親睞曾國藩。曾氏幕僚王闓運評價說:“曾候大用,自肅豫廷(肅順字豫廷)”。

    後來,咸豐駕崩,遺命肅順、載垣、端華等八大臣同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幼帝載淳,權勢煊赫,盛極一時。有這樣的強人做依靠,曾國藩和湘軍自然腰桿子硬,可以心無旁騖的與太平軍鏖戰,不用擔心嫉恨者群起而攻訐。

    之後,慈禧奪權,一舉誅殺了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曾國藩和湘軍的命運又到了難以預測的地步。湘軍只是地方團練,並非朝廷經制之師,又是漢人武裝,若無朝中實權滿大臣的支援,後果很難預料。

    曾國藩內心很是忐忑,他在寫給其弟曾國荃的信中說:“京師十月以來,新政大有更張,皇太后垂簾聽政,中外悚肅。餘連奉諭旨十四件,倚畀太重,權位太尊,虛望太隆,可悚可懼”。又說“古來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載一郭汾陽(郭子儀)者,恆有多少風波,多少災難,談何容易!願與吾弟兢兢業業,各懷臨深履薄之懼,以免於大戾 ”。看得出來,肅順被誅後,曾國藩對湘軍以及自己的前途還是很擔憂的。

    肅順被殺後,兩後垂簾,由恭親王奕訢當國。恭王思路清晰,有些頭腦,他深知八旗、綠營腐敗透頂,已不堪戰,因此和肅順一樣,對曾氏湘軍不遺餘力的支援。老謀深算的曾國藩則處處採取謙遜退讓的態度,比如力辭保舉其為封疆大臣,他還上一疏說:“臣既有徵伐之權,不當更分黜陟(指人才進退,官職升降)之柄。宜防外重內輕之漸,兼杜植私樹黨之端”。他如此煞費苦心,無非是表明自己無意攬權,更不會結黨營私、尾大不掉,以示毫無野心。

    慈禧雖恨肅順跋扈,並不擇手段的除之而後快,但她從肅順府裡抄來的一大箱往來信札中,沒有發現一封是曾國藩所寫,雖然曾國藩一向被視為肅順一黨,可他為人一貫謹慎,且從不輕易授人以柄,因此查無實據,加上正值朝廷用人之際,又有恭王力挺加持,曾國藩才能逃過一劫,才有機會壯大湘軍,剿滅太平天國,建功立業,飛黃騰達。

    【答題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 4 # 史論縱橫

    慈禧能夠扳倒肅順,那是清廷內部的矛盾,在咸豐1861年死後,慈禧聯合慈安和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誅殺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從而形成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

    也就是說,當時形成的格局是三位一體,慈禧雖然最有心計,但是地位卻是最低的,所以即使是要整曾國藩,也輪不到慈禧,而是恭親王奕訢,直到1881年,慈安死後,慈禧1884年扳倒恭親王,才開啟了獨掌大權的時代。

    大家都說慈禧主政晚清將近五十多年,其實是有誤的,慈禧真正的獨掌大權是在1884到1908年也就24年。

    兩宮太后加上恭親王,形成的統治階層,為什麼沒有扳倒曾國藩,其實是多方面原因的。

    第一點,曾國藩忠於的是朝廷,是皇帝,而並不是某一位大臣,之所以,曾國藩傾向於肅順,並不是曾國藩選擇了肅順,而是肅順主張任用漢臣,這一點,其實恭親王和慈禧的看法都是一樣的。

    第二點,用曾國藩這樣的漢人,也是拉攏漢族地主階級,畢竟當時滿清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國內爆發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英法聯軍打入北京,可以說是清朝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危機,要知道,即使是三藩之亂也沒有渡過長江,更何況是北京。

    第三點,咸豐死的時候,曾國藩的勢力已經很大了,地方大員和中央官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曾國藩時期已經有軍權,而且,這個士兵是“私軍”,曾國藩招收的團練都是湖南人,也就是湘軍,這個湘軍並不是清政府能夠直接領導調遣的。

    也就是說,如果曾國藩要發生反叛,對清朝來說其實是致命打擊的,在1864年鎮壓完太平天國後,清廷其實已經開始打壓曾國藩了,曾國藩的弟弟還曾勸曾國藩稱帝,曾國藩也意識到清廷在防備他,先是扶持李鴻章,繼而排擠曾國藩,曾國藩還進行裁剪湘軍,以彰顯自己沒有反叛之心,結果還是被收了軍權。

    從而,後期左宗棠和曾國藩能夠蓋過曾國藩。

  • 5 # 小玥歷史

    小玥來回答:

    最主要的原因是:威脅不到皇權。

    曾國藩比較注意在官場上的行為,看看曾國藩家書就知道他是多麼注意自己的權力的上限了,他主動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後要求裁撤湘軍,向朝廷表明忠心,慈禧對於他是愛恨交加。曾國藩借丁憂之名棄職回家,是為了發洩對官場結黨欺壓的不滿。

    慈禧透過以漢治漢,利用漢族地方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但是也為晚清滅亡埋下了伏筆,漢人逐漸掌握軍權,滿清貴族逐漸走向沒落。

  • 6 # 希望星晨58298869

    咸豐駕崩,遺命肅順等八大臣同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幼帝載淳,可慈禧為了奪權、暗中聯手自己的小叔子奕訢,一舉誅殺了肅順等“顧命八大臣”。

    肅順倒臺,曾國藩對自己的前途很是擔憂,因為作為漢人將領,曾國藩很受肅順的親睞,曾國藩一度很害怕遭到慈禧的清算。但為什麼最終逃過了此劫呢?

    1.得益於恭親王奕訢。

    儘管二後垂簾聽政是事實,但恭親王奕訢為攝政王,他年輕有為、頭腦靈活、思路清晰、為政才能不輸咸豐,曾是帝王人選;當時,實權在他手中,透過耳濡目染,恭親王奕訢深諳八旗子弟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腐敗透頂、早已爛不成軍!

    因而對曾氏湘軍的態度繼承了文慶與肅順的傳統做法,給予了大力的支援和幫助;而慈禧新寡,東宮還在,也不便在軍事上橫插一手(此時,二宮垂簾,她並沒大權獨攬),斷然不能以一己之力違悖恭親王奕訢的意思!

    2.得益於曾國藩的老謀深算。

    足智多謀的曾國藩又以退為進,委屈求全,以求自保;眾所周知,他曾盡全力推辭被保舉為封疆大吏一職,如此用心良苦,就是表明自己對權力沒有興趣,根本不是結黨營私、玩弄權謀、尾大不掉的人;以示對朝庭忠貞死節,讓人找不到把柄。

    3.得益於曾國藩自己的謹言慎行,不留把柄。

    慈禧除掉囂張跋扈的肅順時,曾在肅順府裡抄來了所有的往來信札,並沒有發現曾國藩的片言隻語;雖然肅順重用曾國藩,確有無奈的成分,這點慈禧看得很清楚。

    而其時正值朝廷用人之際,又有小叔子的垂青,終於她放了曾國藩一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寶寶經常上火便秘什麼的,是不是消化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