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共跳滴水線子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冷兵器時代野蠻遊牧民族鼎盛時期的遼金西夏蒙古,弱弱的宋朝抗住了這些馬背上的民族三百多年之久

    文明與野蠻的區別就在於此

  • 2 # 大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因為遼國已經建國一百多年了,政治早就腐敗了,整個國家爛透了。這些軍隊缺少鍛鍊,都是些烏合之眾,而此時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是個新興國家,強盛著呢,結果可想而知。而且古代打仗跟現在不一樣,有一個詞叫潰敗,人多也不是完全有用。所以說,如果打得過,才奇怪呢。

  • 3 # 青悠論史

    遼朝末年,遼天祚帝昏庸無能,朝政一片混亂。統治階級不但瘋狂地壓榨國內民眾,更是貪得無厭地向周圍歸順於遼的女真部族不斷索取貢品,魚肉各部族百姓。

    公元1114年,女真各部族在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的率領下誓師反遼。 在接連取得寧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戰的勝利後,完顏阿骨打在女真各部的支援下於“皇帝寨”稱帝,國號大金,建元收國。

    事到如今遼天祚帝才開始重視起來東北部的女真叛亂,於是下令親征女真。雖然遼國有軍隊70萬,但是在2萬金國軍隊面前兵敗如山倒,天祚帝狼狽出逃,上京等地也相繼淪陷。

    70萬VS2萬,就算30個人打一個結果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歷史總是充滿偶然性,70萬人被2萬人打的狼狽不堪,最終甚至遼國也被金國滅亡,那麼遼朝敗的這麼快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一,虛張聲勢

    中國古代作戰中,虛張聲勢,戰場放水嚇唬敵人的現象層出不窮。《三國志》中曾記載:“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十數。”也就是說,為了戰前在氣勢上壓倒敵人,把一個人當做十個人嚇唬對方軍隊的計倆是層出不窮的。

    在官渡之戰中袁紹號稱自己有百萬大軍,其實根據史學家考據,袁紹當時不過只有10萬人左右。 換言之,當時的遼國也是如此。

    據史學家考證,雖然遼國名義上全國有70萬軍隊,但實際上只有20萬人不到。再除去運輸糧草、據守據點兵力外,當時遼國軍隊能作戰總數不過十五萬左右。此外,當時大部分軍隊成員是臨時拉來的民夫組成,戰鬥力十分弱,一觸即潰,真正有戰鬥力的也就幾萬人。

    二,遼國軍隊的組成

    按其徵集和編組,遼朝的軍隊大體可分為朝廷宿衛軍、部族軍、五京州縣漢軍、渤海軍及屬國軍四種類型。

    朝廷宿衛軍,又稱宮帳軍,主要職責是扈從皇帝的侍衛親軍。分為御帳親軍和宮衛騎軍,前者主要隨皇帝征戰,後者則主要守衛皇宮。

    部族軍,主要是遼國的太子和各部族的首領大王的私人軍隊,由自己領地的產出供給。史書記載,:“遼親王大臣,體國如家,在有戰事時,往往置私甲以從王室。多則千餘騎,少則數百騎。”這些軍隊因為是各親王和領主的私人軍隊,在戰鬥力方面與正規部隊有較大差距。

    五京州縣漢軍,遼國五京各置鄉丁,五州鄉丁稱為京州兵。是一種地方性的軍事武裝,主要職責是地方保安,遇到戰事聽從中央統一調遣,入京勤王。雖然京州兵的兵力十分可觀,但主要是漢族壯丁和非契丹族的少數民族壯丁組成。由於後期契丹的民族歧視政策,因此京州軍人數雖然多,但是與中央離心離德,戰鬥力十分低下,恰恰京州軍又佔遼國軍隊的大多數,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渤海軍及屬國軍,據《遼史—兵衛志下》記載:“遼屬國可紀者五十有九,朝貢無常。有事則遣使徵兵,或下詔專征;不從者討之。助軍多寡,各從其便,無常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屬國軍隊的多少並沒有固定的要求,只要皇帝徵兆你出兵就行,因此其戰鬥力也可忽略不計。 從遼國的軍隊組成中我們可以看出除了為數不多朝廷宿衛軍的外,其他佔據多數的軍隊戰鬥力確實不高,甚至遇到戰事一觸即潰,即使人再多也沒有用。

    三,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

    遼朝末期,統治階級生活窮奢極欲,加大了對普通民眾的殘酷剝削,此外,地主官僚急劇兼併土地,百姓痛苦不堪,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與此同時,為了滿足自己奢侈的統治,對周圍的歸順的部族遼朝統治者也加大了剝削力度。在女真部族起兵不久,遼國屬國渤海國也發動了叛亂,知道兩年後才被平定。

    四,君臣猜忌

    最堅固的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攻破的,遼國也是如此。公元1122年,金兵攻克中京,天祚帝倉皇逃往雲中,留下耶律大石等人留守南京。此時,宋朝派兵二十萬與金國相約一起夾攻南京,為了安定人心堅持抵抗,耶律大石擁立耶律淳登基為帝,稱天錫皇帝,史稱“北遼”。但是北遼並沒有堅持多長時間,後耶律大石不可不重新投奔天祚帝。此時的天祚帝不能原諒耶律大石對自己的背叛行為,容他不得,無奈之下,耶律大石只得率部向西逃竄,建立“西遼”。

    雖然宋朝也曾派兵進攻遼國,但是宋軍戰鬥力低下,不僅沒有挫傷遼國,甚至還鼓舞了遼軍計程車氣。也正是在對遼戰爭中金國瞭解了宋軍低下的戰鬥力,從而下定決心在滅亡遼國後轉而隨即滅亡北宋。

  • 4 # 歷史守望者

    中華歷史上塞北三朝的遼國曾經是一個幅員萬里,疆域廣大的鼎盛王朝,歷經九代國主,享國210年。被崛起於白水黑山的女真人以1萬精騎起家,歷時10年消滅。

    如此彪悍的契丹遼國竟然被自己的一個附屬部落消滅,無不被史學家感慨萬千。

    究其原因,其一是契丹遼國已經完全實現漢化,喪失祖先馬上民族的秉性;其二契丹貴族嫡系宗室幾乎自相殘殺、屠戮殆盡。

    欲知詳情,且看以下分析。

    一、契丹民族有反叛的基因,總想過一把皇帝癮

    1. 三次“諸弟之亂”

    遼國由契丹族的英雄完顏阿骨打與述律後建立,在完顏阿骨打建遼以前宗室的叛亂一直不斷,最為有名的是三次“諸弟之亂”。也就是完顏阿骨打的兄弟們總想著也過一把皇帝癮,接連三次發動政權叛變,企圖剝奪耶律阿保機的地位。

    前邊叛亂者的屍體還沒有掩埋,後邊的叛亂者就已經開始謀劃下次叛亂,每個人總覺得叛亂失敗的前人都是傻子,換做自己肯定能成功。

    2. 祖孫兵刃相見

    等到耶律阿保機死後,述律後就帶頭挑起皇子爭奪帝位,述律後廢掉自己的大兒子耶律倍,將二兒子耶律德光扶上帝位。

    二兒子耶律德光死後,述律後又想讓小兒子耶律裡胡當皇帝,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阮起兵對抗述律後,等於是奶奶和孫子刀兵相見。

    3. 穆宗殺皇室殺的厭煩

    遼朝歷史上以“睡”著稱的遼穆宗繼位以後,一直面臨宗室叛亂的局面。平均每年大大小小叛亂2-3次。

    有一次穆宗皇帝跟身邊的人說,朕做天子也沒什麼大過錯,為什麼宗室們仍然還有叛亂,這些叛亂者到底煩不煩呢,我自己殺人都快殺厭煩了。

    由此可見,契丹民族從一開始建國,基因裡就有這種反叛作亂的基因。九個皇帝,在位期間都需要面對大大小的宗室叛亂。

    特別是遼穆宗一朝,耶律氏的宗室貴族因為反叛幾乎被朝廷誅殺殆盡。這就造成等到女真崛起以後,根本沒有多少人願意為遼朝賣命,一看女真騎兵來了,撒丫子就跑。

    二、深度的漢化,使得契丹男兒逐漸走下馬背

    中華歷史崛起於漠北的那些政權,剛開始建國初期軍事實力堪稱所向披靡。最初的西夏、遼、金,乃至後來的蒙古國。這些民族之所以能夠在一開始表現的如此神勇無敵,主要的原因是兵種的優勢。

    契丹最初建國靠的是騎兵,後來漢化以後都開始坐轎乘車。金國能夠如此迅速消滅遼國,與遼國最初的崛起完全一樣。遼國等到穆宗、道宗、天祚帝末代,原先的契丹男兒不再是逐水草而居,而是從馬上下來,捧起四書五經、拿起宋朝的瑪瑙玉器樂死不疲地發掘中原漢族文明的美學。

    以前住帳篷、吃生肉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甚至鄙視過去那種彪悍異常的生活習性,逐漸向中原漢族文明學習,奉漢文明為雅文化。

    遼聖宗耶律隆緒曾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發現契丹男兒居然不能拉滿整張弓箭,十分擔憂。開始推行一些措施恢復契丹舊俗,但終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也就是說,女真金國消滅遼的局面,已經變成當面遼欺負宋朝的情況,此時的遼朝已經不再是沒遊牧民族那樣驍勇善戰。

    所以,女真人建立的金國之所以能夠短時間內,以極少數的兵力消滅比自己疆域大千倍的遼國,既有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的英明神武,更主要的原因是遼國契丹內部全面漢化和一直沒有解決的叛亂傳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藍莓夏季怎麼修剪,修剪後用什麼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