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魏延不悅是因為嫉妒廖化繳獲司馬懿的金盔,被算成頭功。

    廖化差點殺死司馬懿是發生在《三國演義》裡的故事,在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時,為了解決糧草問題,特意發明了木牛流馬用於運輸糧食。司馬懿命張虎、樂綝去搶了木牛流馬各五六匹回來,然後照樣仿造二千餘隻,用來給魏軍運糧。

    結果沒想到這壓根就是諸葛亮的計策,諸葛亮命王平假扮魏軍去劫了魏軍的運糧隊,魏延、姜維在埋伏在路上伏擊引軍來救的郭淮,將他殺的大敗。司馬懿得知以後親自率兵前來救援,結果又撞上了張翼、廖化的伏兵。

    司馬懿大敗,逃入樹林之中。廖化緊追不放,一刀砍去結果砍在樹上,司馬懿趁機逃走,然後把自己的金盔扔在東面,自己反向西逃走了。廖化向東追去,結果沒能追上司馬懿,只拿回了司馬懿的頭盔,諸葛亮將廖化記為首功,引起了魏延的不滿。

    應該說這一戰諸葛亮的部署並沒有問題,他的主要目的,是用此計奪取魏軍的糧草,所以派了王平、魏延、姜維三員大將前去對付這一路魏軍,而另一路只派了張翼、廖化。這五人中明顯魏延、姜維要強於其他三人,這也是諸葛亮為了保證搶糧成功。畢竟他也沒指望一次能捉到司馬懿。

    而廖化讓司馬懿走脫,應該說有很多偶爾因素,當初在潼關之戰時馬超也曾經讓曹操走脫,這種事情誰也不能保證必然成功。但是廖化取得對方主將的金盔,這個意義很大,魏延雖然和姜維、王平一起搶到一萬石糧食,功勞在廖化之下也屬於正常。他的不悅可以說沒有什麼理由。

    而且魏延也不是第一次耍性子了,在諸葛亮攻取武都、陰平之時,曾經用詐退之計引誘魏軍來追。魏軍追上來時,他希望魏延去斷對方後路,結果魏延耍性子不幹,最後還是王平和張翼兩人主動請命前去。

    而在曹真和司馬懿伐蜀失敗以後撤軍時,諸葛亮明明派鄧芝來提醒他不要貿然追擊。結果魏延冷嘲熱諷一番,鼓動陳式去追,最後果然中計。

    所以魏延雖然武勇,但是脾氣不好,好耍性子,除了諸葛亮之外其他人也沒法用他,最終在諸葛亮死後落了一個被人斬首的下場。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今天咱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魏延這個人。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是個非常特殊的人物:性格特殊,經歷特殊,地位也很特殊。

    魏延從性格上看,非常像關羽,出身並不高,每一步進階都全靠自己一尺一寸地打拼,穩步而紮實。和關羽一樣,他對普通士兵很愛護,但與同僚之間的關係處理不好。

    但與關羽不同的是,關羽的上級是大哥劉備,同僚中有三弟張飛和低調的趙雲,下屬是忠誠的周倉和自己的兒子關平,所以關羽驕狂,有額外資本。而魏延呢,他有上司,有同僚,有下級,但卻沒有一位真正的朋友。魏延驕狂,只能憑籍自己的能力和戰績。

    從經歷上看,魏延曾經有過兩次背叛。其實在當時的亂世中,這很正常。呂布也多次背叛,劉備也四處投靠,關羽還當過降將呢。在蜀軍中,像這樣情況的將領並不在少數。

    魏延這人驕傲自矜,而這樣性格的人是很敏感的,非常在乎別人的評斷。

    魏延有才能,武藝也相當不錯。他在某個方面其實還很有些小聰明。比如說在隨劉備入西川的征途中,他故意向黃忠挑釁,以顯示自己,果然獲得了劉備的另眼相看,注意到了這個年輕人,並屢次賦予前鋒重任,甚至在魏延違反軍令打了敗仗的情況下還為他開脫。

    劉備奪得漢中後,任命魏延做了漢中太守,一來是看中他的能力,二來也巧妙地使各方勢力達成一種平衡。

    從地位上看,魏延蜀漢陣營中的壯年派,可以說是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非常重要。在蜀漢五虎老將逐漸凋零,而年輕一輩尚未成長起來之際,魏延承接起了支撐岌岌可危的蜀漢江山的重擔,功不可沒。基於此,雖然魏延經常犯些毛病,諸葛亮始終處處維護和寬容他。魏將張郃戰死後,魏延還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天下第一猛將,地位超然。

    透過魏延的性格、經歷和地位,我們可以知道,他這個人思想觀念很實際,對待戰將的功績他有自己的理解――以實論實。

    這就是魏延在政治上的幼稚性。

    戰功簿,從一方面反映了軍中各將的功績履歷,是進位上升的憑據,但這是有操作性的。同樣的一本冊子,對軍人來說,是以往實績的證據,而對於政治家來說,是未來軍內勢力格局的調整手段。

    魏延是個軍人,他的不滿是有道理的。廖化追擊司馬懿,沒有傷到半根毫毛,拿了頭盔來請功,被列為首功。而這次戰鬥中,張翼還繳獲了敵人一萬多石糧食呢,兩相比較,魏延無法理解,為什麼萬石軍糧居然還比不上敵人主將的一個頭盔更有價值。

    萬石軍糧可養士卒,一個金盔只是個象徵。而魏延的性格是“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他首先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當然難以接受這種評判結果。他又不善於掩藏自己的不滿,所以就口出怨言。

    魏延很討厭司馬懿,不僅僅是因為是敵人的緣故,他更厭惡的是司馬懿的人品。

    魏延曾經與司馬懿交戰,在上方谷外,司馬懿率兵來攻取蜀軍囤糧重地,魏延“舞刀相迎,懿挺槍接戰。不上三合,延撥回馬便走,懿隨後趕來。”

    魏延是個優秀的將領,執行能力特別強,諸葛丞相命令詐敗,魏延就不折不扣地執行,即使是與司馬懿這類渣渣對戰,他也詐敗,堅決執行命令。

    但令魏延很不爽的是,司馬懿居然追上來了。魏延心底大怒:你司馬懿是個什麼東西,也敢追我?真以為你自己那幾招五禽戲的功夫是我魏延的對手?就算你父子三個一齊上能扛住我魏延的大刀嗎?

    但魏延是個優秀的軍人,服從命令為天職,雖然心中大恨,仍然執行軍令,詐敗而走。

    所以魏延對司馬懿是很厭惡的,認為他很不知天高地厚,還連累自己丟了人。

    在大家拖住魏軍主力的情況下,廖化直衝司馬懿的指揮集團,但仍然沒有能夠幹掉司馬懿,只獲得了一個頭盔,魏延當然很不高興。沒有拿住司馬懿都是罪過,居然還拿著頭盔來混了個頭功。魏延認為這很荒唐,當年漢中之戰,我還曾經一箭射斷過曹操的兩個門牙呢,難道我能拿著兩枚牙齒向劉備去請功?

    所以魏延很不滿意,口出怨言。但諸葛亮假裝不知,也不和他計較。

    魏延的缺點是政治頭腦太幼稚,完全以軍事眼光看待問題。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北伐中原是重要國策,對魏延非常倚重,還能屢次寬容維護於他。但諸葛亮死後,其他人可不會容忍他。而魏延簡單的政治頭腦根本應付不了那些滿腹陰謀的政客們,很快就被誘殺了。

  • 3 # 安定郡小書生

    話說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司馬懿相峙不下,然後利用木牛流馬從劍閣向前線輸送糧食。司馬懿也仿製蜀軍木牛流馬,從隴西搬運糧草。結果正中諸葛亮之計,魏軍的運糧木牛流馬被諸葛亮劫取,司馬懿聽聞糧草被劫,親自引軍來救。再次受到蜀軍埋伏,被蜀軍張翼、廖化殺敗,司馬懿匹馬單槍,望密林間而走。廖化當先追趕,眼看趕上,司馬懿著慌,繞樹而轉。廖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樹上;及拔出刀時,司馬懿已走出林外。廖化隨後趕出,卻不知去向,但見樹林之東,落下金盔一個。事後論功行賞,廖化獻上金盔,被錄為頭功。魏延心中不悅,口出怨言。

    那麼魏延為什麼不服呢?其實魏延不服的不是廖化,而是諸葛亮。魏延與諸葛亮之間的恩怨在《三國演義》中可謂源遠流長。

    ①魏延投奔劉備後,諸葛亮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主張斬之以絕禍根;被劉備求情而得到饒恕。

    ②諸葛亮在平定南蠻之後,兵出祁山準備伐魏,魏延獻計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拒絕,魏延怏怏不悅。

    ④諸葛亮命魏延攻打成倉口,結果魏延久攻不破,諸葛亮大怒,欲斬魏延。

    ⑤魏軍先鋒王雙前來挑戰,魏延請戰,諸葛亮拒絕;讓裨將龔起出戰,結果王雙三合斬龔起於馬下;諸葛亮再令廖化、王平、張嶷三人出迎,結果大敗而歸。最終諸葛亮讓魏延率軍守成倉口與王雙對峙,王雙最後被魏延採用諸葛亮之計斬殺。

    ⑥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令每日魏延挑戰,一連半月,魏兵不出,不曾交兵。張郃引兵半路下寨,諸葛亮選一將前往死戰,目視魏延,結果魏延低頭不應戰,最後只得派王平、張翼前往。

    ⑦諸葛亮令魏延、張嶷、杜瓊、陳式引兵兩萬出箕谷,隨後讓參謀鄧芝前往提醒注意魏兵埋伏,遭到陳式、魏延嘲笑,結果果然中了魏軍埋伏。然後諸葛亮接到鄧芝報告後,認為魏延素有反相、常有不平之意,久後必生患害。陳式兵敗折了人馬後,諸葛亮令鄧芝再來箕谷撫慰陳式,防其生變。之後,諸葛亮進行問罪,陳式推責與魏延,諸葛亮反斬殺陳式,懸首以示諸將,藉此敲打魏延,欲留之以為後用。

    此次,廖化差點殺死司馬懿,而魏延確沒有得到機會殺死司馬懿;況且此時廖化拿著司馬懿的頭盔而被論為首功時,魏延當然心中不平。最後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確派魏延拿著司馬懿頭盔前往罵陣挑戰,誰知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直到諸葛亮用七星燈續命時,司馬懿才出兵試探,魏延進帳報告,結果踏滅了續命燈。諸葛亮死後,果然魏延跳出來要主持北伐,結果被諸葛亮安排馬岱計斬魏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玫瑰餃子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