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我們今天坐在一起,來探討家庭教育的問題,我們正處於一個“小孩不好過,家長更難為”的時代。與我們的孩提時代相比,今天的孩子要面對各種挑戰和更難的成長環境。調查顯示,與20年前比較,現在的小孩:學習能力下降了;情緒處理能力更差了,變得更神經質、易生氣、更消沉。今天的家長:更需要賣力的工作;工作的時間更長了;各方面社會壓力更大了。很多家長也有很多的委屈、煩惱、焦慮、甚至是痛苦。藉此機會,我們瞭解一下在家庭中,我們在家庭中我們做了什麼?更好的瞭解自己。 我們每個人只有一個父親(生父)和一個母親(生母),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無從選擇的、絕對的,無從抗拒、拒絕、否定、代替或者更換。這有其他的人際關係分開看待和處理:與父母的關係是一種,所有的其他關係都是另外一種。與父母的關係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體裡和心靈深處,這是一個必須接受的事實。為了某些理由而拒絕接受父母的人,心中有很大的無力感,在大多數情況下與自己孩子的關係也不會理想。 家長對孩子又很多責任,它們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幫助孩子培養出能力,讓孩子成長後能夠有效地照顧自己,包括照顧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在社會的地位。讓孩子能夠有效地照顧自己,先要幫助孩子培養出一個自我的意識:有了“我”才能對自己負責,有效的照顧自己。此外,除了幫助孩子增添能力,也必須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能操控世界,而只能在並不完美的世界裡取得自己的一份成功和快樂。 首先讓我們聽聽孩子們想對自己的爸爸、媽媽說的心裡話,孩子說:“我有時不聽家長的話是因為:
1、他們對提出的要求太高,太嚴,我做不到 2、他們曾經傷害過我的自尊心 3、我對他們不服氣 4、我根本不相信他們說的是真話 5、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 6、他們經常打人,我反感他們 7、他們總拿我跟別的孩子比,我最不願意聽這些話 8、家長遇到不順心的事總愛拿我們撒氣,所以我生氣 9、我說的話他們從來不願意聽,甚至連我解釋也聽不進去,所以他們說話我也不愛聽了 10、所有的時間都讓老師和家長支配,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覺沒有時間做,我一點自己也沒有,越聽話越沒有自由。” 聽了這些話,不知大家有什麼感受? 可能我們在座的都在對號入座,那我們還在疑惑,我都是為了他好啊,我捨得花錢,不休息,不去娛樂為了孩子,最後換來的是孩子不聽我們的,甚至不是我們想像的,是什麼讓我們困擾、焦慮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家庭中的愛與自由” 愛,在家庭中,在關係中無時不刻的存在,它不是一個名詞或是一個字眼,而是一股能量的流動,或多或少多是可以影響到對方的接收能力,當愛帶著悄悄的意圖時,就可能引發混亂和不安;當愛帶著傷痕時,就可能傳承一份自私;當愛變成一個獲取的工具時,就會令生命失去自由。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家庭教育很重視,於是媽媽們帶著天生的焦慮去尋找變形的愛,這份愛不是孩子的全部需要,有時候孩子只要一點點愛就可以點亮心靈之光。當孩子被媽媽如同狂潮般的愛澆灌的時候,就會失去生命的自由,失去快樂的情感,愛就成了重擔。
3 【案例-1】 一位父親說到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一直偷偷往他的喝水杯裡放鉛筆芯末想要“毒”死他的時候,一個七尺高的漢子在我面前失聲痛哭,我想我一輩子也忘不了那情景…… 【案例-2】 一個8歲孩子,在二年級就轉了三回學,最後被學校強行轉到特殊教育學校……漂亮、要強的媽媽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小時候人見人誇的聰明寶貝,怎麼竟然會變成一個“弱智”?媽媽欲哭無淚,覺得無顏見人------她已經好幾年沒帶孩子回過孃家了 【案例-3】 還有一位父親,為了挽救沉迷網路的兒子,辭去了銀行的優越工作,每天騎著腳踏車從網咖找兒子,勸不動就打,打急了兒子也還手,父子倆一度大打出手,連小區保安都驚動了,兒子看他的眼神,連鄰居看了都覺心驚肉跳。三年來,他跑遍了全市大小每個網咖,甚至還親手畫了一幅泰州市網咖地圖,看著那張皺皺巴巴磨破了邊的特殊地圖,我被深深震撼了,那圖上的一筆一劃分明是一根根紮在他心頭的針啊…… 看完這三個案例,不知大家有啥感觸,心理學中有個歸因理論,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給問題歸結原因時一般規律是這樣的:事情辦的漂亮,歸因自己聰明能幹有水平;出了問題,歸因他人不好或環境有問題。 那麼,孩子出了問題到底是誰的責任?大家都知道,孩子丟到狼群中八年後變成狼孩。其實,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稱職的老師。 但是,我們做為家長,是不是可以想一想,為什麼在同樣的社會背景,同一個 7 四、親子關係錯位 有些家庭的親子關係是 主僕的關係,如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需要,(合理、不合理)。 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永遠高高在上,不平等不民主。 警察和犯人的關係,如;強制、威脅、體罰、辱罵等。 經濟合夥人的關係,讓孩子完成自己的願望,甚至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 而比較適宜孩子成長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我以為,父母應該是孩子的:人生導師、知心朋友和充電器。 五、缺少童心 孩子為什麼不與你說心理話?因為許多朋友用量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認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你不理解他,他當然不會和你說心理話。想一想如果我們10歲或17歲,我們會怎麼做? 當我給中學生講完課,十二三歲的孩子在反饋表上寫到:“老師,我以為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理解我們。“這樣的話是不是該讓我們大人反省一下我們的所作所為了?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對待孩子?家長的思維新區是什麼?我以為,應該是孩子的心靈世界。 六、只問分數 單級思維使我們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於自己或別人的身上。這種思維往往給我們自己和家人都帶來極大的傷害。如:家長最關心的是學習,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長最頭疼的就是孩子不愛學習。那麼我們是不是要探討一下: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愛學習?答案很簡單:因為學習有痛苦,所以不愛學習。如果學習有快樂,就愛學習。所以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使學習成為快樂的事情? 我一個朋友的小孩跟我說:
8 我媽說上句我馬上知道她要說的下句,整天就那麼幾句話:“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還不趕快去學習,別看電視了,快去寫作業。打那麼點分還好意思要踢足球?不行,告訴你,這個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給我乖乖的補課。”我都煩死了,她越說我越不愛學。 經常有家長朋友跟我說,我兒子太懶,不愛學習。問我怎麼辦?我們看“懶“怎麼寫:心束負。心被束縛住了。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調動起來。也就是激發學習動力。學習動力來自於:信念、目標、興趣、愛好、好奇心、被承認、被讚賞、成功的體驗、責任感等等。 所以希望家長當好充電器的角色。讓孩子有學習動力,學習熱情。 有些家長就問:充電器怎麼當?怎麼能調動學習積極性?許多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大多數興趣、愛好產生的原因是對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產生源於被肯定、被欣賞。我想問一問?大家是不是經常用肯定和讚賞的口氣對待孩子呢? 7、忽視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懷做多大的事情。清華有一名高考狀元,高三時,中午從來沒有睡過午覺,他利用午睡時間作數學作業,為的是在下午自習時,同學問他問題時,不必讓同學等待。他不但節省了同學的時間,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學習效率,並且鍛鍊了口才,擴充套件瞭解題思路。其實幫人等於幫自己。不但要培養孩子學習好,品德更要好。現在有很多孩子不知道關心別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一點小事就會發生自殺或他殺的惡性行為。 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過程中千萬不要忽視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習慣的培養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內容。 愛需要等待,等待不僅是等待孩子更成熟、更懂事,相對的也等待父母自己更
9 成長,許多父母在恨鐵不成鋼之餘,卻忘了自己也需要成長和再教育。許多錯誤不合時宜的教養觀念及態度,需要重新思考。諸如“我要掌握孩子”、“成功的父母是視子女的成績表現而定”、“好父母就是把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等,都需要藉著各方面的親職資訊來澄清,尤其需要更大的勇氣來改變,和孩子一起來長大,共譜親情的樂章。 • 送大家下面的話: • 平庸的家長在說教, • 良好的家長在解惑, • 優秀的家長在示範, • 卓越的家長在啟迪, • 不稱職的家長在批評、諷刺、打罵
很高興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我們今天坐在一起,來探討家庭教育的問題,我們正處於一個“小孩不好過,家長更難為”的時代。與我們的孩提時代相比,今天的孩子要面對各種挑戰和更難的成長環境。調查顯示,與20年前比較,現在的小孩:學習能力下降了;情緒處理能力更差了,變得更神經質、易生氣、更消沉。今天的家長:更需要賣力的工作;工作的時間更長了;各方面社會壓力更大了。很多家長也有很多的委屈、煩惱、焦慮、甚至是痛苦。藉此機會,我們瞭解一下在家庭中,我們在家庭中我們做了什麼?更好的瞭解自己。 我們每個人只有一個父親(生父)和一個母親(生母),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無從選擇的、絕對的,無從抗拒、拒絕、否定、代替或者更換。這有其他的人際關係分開看待和處理:與父母的關係是一種,所有的其他關係都是另外一種。與父母的關係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體裡和心靈深處,這是一個必須接受的事實。為了某些理由而拒絕接受父母的人,心中有很大的無力感,在大多數情況下與自己孩子的關係也不會理想。 家長對孩子又很多責任,它們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幫助孩子培養出能力,讓孩子成長後能夠有效地照顧自己,包括照顧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在社會的地位。讓孩子能夠有效地照顧自己,先要幫助孩子培養出一個自我的意識:有了“我”才能對自己負責,有效的照顧自己。此外,除了幫助孩子增添能力,也必須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能操控世界,而只能在並不完美的世界裡取得自己的一份成功和快樂。 首先讓我們聽聽孩子們想對自己的爸爸、媽媽說的心裡話,孩子說:“我有時不聽家長的話是因為:
1、他們對提出的要求太高,太嚴,我做不到 2、他們曾經傷害過我的自尊心 3、我對他們不服氣 4、我根本不相信他們說的是真話 5、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 6、他們經常打人,我反感他們 7、他們總拿我跟別的孩子比,我最不願意聽這些話 8、家長遇到不順心的事總愛拿我們撒氣,所以我生氣 9、我說的話他們從來不願意聽,甚至連我解釋也聽不進去,所以他們說話我也不愛聽了 10、所有的時間都讓老師和家長支配,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覺沒有時間做,我一點自己也沒有,越聽話越沒有自由。” 聽了這些話,不知大家有什麼感受? 可能我們在座的都在對號入座,那我們還在疑惑,我都是為了他好啊,我捨得花錢,不休息,不去娛樂為了孩子,最後換來的是孩子不聽我們的,甚至不是我們想像的,是什麼讓我們困擾、焦慮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家庭中的愛與自由” 愛,在家庭中,在關係中無時不刻的存在,它不是一個名詞或是一個字眼,而是一股能量的流動,或多或少多是可以影響到對方的接收能力,當愛帶著悄悄的意圖時,就可能引發混亂和不安;當愛帶著傷痕時,就可能傳承一份自私;當愛變成一個獲取的工具時,就會令生命失去自由。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家庭教育很重視,於是媽媽們帶著天生的焦慮去尋找變形的愛,這份愛不是孩子的全部需要,有時候孩子只要一點點愛就可以點亮心靈之光。當孩子被媽媽如同狂潮般的愛澆灌的時候,就會失去生命的自由,失去快樂的情感,愛就成了重擔。
3 【案例-1】 一位父親說到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一直偷偷往他的喝水杯裡放鉛筆芯末想要“毒”死他的時候,一個七尺高的漢子在我面前失聲痛哭,我想我一輩子也忘不了那情景…… 【案例-2】 一個8歲孩子,在二年級就轉了三回學,最後被學校強行轉到特殊教育學校……漂亮、要強的媽媽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小時候人見人誇的聰明寶貝,怎麼竟然會變成一個“弱智”?媽媽欲哭無淚,覺得無顏見人------她已經好幾年沒帶孩子回過孃家了 【案例-3】 還有一位父親,為了挽救沉迷網路的兒子,辭去了銀行的優越工作,每天騎著腳踏車從網咖找兒子,勸不動就打,打急了兒子也還手,父子倆一度大打出手,連小區保安都驚動了,兒子看他的眼神,連鄰居看了都覺心驚肉跳。三年來,他跑遍了全市大小每個網咖,甚至還親手畫了一幅泰州市網咖地圖,看著那張皺皺巴巴磨破了邊的特殊地圖,我被深深震撼了,那圖上的一筆一劃分明是一根根紮在他心頭的針啊…… 看完這三個案例,不知大家有啥感觸,心理學中有個歸因理論,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給問題歸結原因時一般規律是這樣的:事情辦的漂亮,歸因自己聰明能幹有水平;出了問題,歸因他人不好或環境有問題。 那麼,孩子出了問題到底是誰的責任?大家都知道,孩子丟到狼群中八年後變成狼孩。其實,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稱職的老師。 但是,我們做為家長,是不是可以想一想,為什麼在同樣的社會背景,同一個 7 四、親子關係錯位 有些家庭的親子關係是 主僕的關係,如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需要,(合理、不合理)。 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永遠高高在上,不平等不民主。 警察和犯人的關係,如;強制、威脅、體罰、辱罵等。 經濟合夥人的關係,讓孩子完成自己的願望,甚至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 而比較適宜孩子成長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我以為,父母應該是孩子的:人生導師、知心朋友和充電器。 五、缺少童心 孩子為什麼不與你說心理話?因為許多朋友用量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認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你不理解他,他當然不會和你說心理話。想一想如果我們10歲或17歲,我們會怎麼做? 當我給中學生講完課,十二三歲的孩子在反饋表上寫到:“老師,我以為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理解我們。“這樣的話是不是該讓我們大人反省一下我們的所作所為了?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對待孩子?家長的思維新區是什麼?我以為,應該是孩子的心靈世界。 六、只問分數 單級思維使我們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於自己或別人的身上。這種思維往往給我們自己和家人都帶來極大的傷害。如:家長最關心的是學習,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長最頭疼的就是孩子不愛學習。那麼我們是不是要探討一下: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愛學習?答案很簡單:因為學習有痛苦,所以不愛學習。如果學習有快樂,就愛學習。所以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使學習成為快樂的事情? 我一個朋友的小孩跟我說:
8 我媽說上句我馬上知道她要說的下句,整天就那麼幾句話:“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還不趕快去學習,別看電視了,快去寫作業。打那麼點分還好意思要踢足球?不行,告訴你,這個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給我乖乖的補課。”我都煩死了,她越說我越不愛學。 經常有家長朋友跟我說,我兒子太懶,不愛學習。問我怎麼辦?我們看“懶“怎麼寫:心束負。心被束縛住了。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調動起來。也就是激發學習動力。學習動力來自於:信念、目標、興趣、愛好、好奇心、被承認、被讚賞、成功的體驗、責任感等等。 所以希望家長當好充電器的角色。讓孩子有學習動力,學習熱情。 有些家長就問:充電器怎麼當?怎麼能調動學習積極性?許多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大多數興趣、愛好產生的原因是對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產生源於被肯定、被欣賞。我想問一問?大家是不是經常用肯定和讚賞的口氣對待孩子呢? 7、忽視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懷做多大的事情。清華有一名高考狀元,高三時,中午從來沒有睡過午覺,他利用午睡時間作數學作業,為的是在下午自習時,同學問他問題時,不必讓同學等待。他不但節省了同學的時間,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學習效率,並且鍛鍊了口才,擴充套件瞭解題思路。其實幫人等於幫自己。不但要培養孩子學習好,品德更要好。現在有很多孩子不知道關心別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一點小事就會發生自殺或他殺的惡性行為。 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過程中千萬不要忽視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習慣的培養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內容。 愛需要等待,等待不僅是等待孩子更成熟、更懂事,相對的也等待父母自己更
9 成長,許多父母在恨鐵不成鋼之餘,卻忘了自己也需要成長和再教育。許多錯誤不合時宜的教養觀念及態度,需要重新思考。諸如“我要掌握孩子”、“成功的父母是視子女的成績表現而定”、“好父母就是把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等,都需要藉著各方面的親職資訊來澄清,尤其需要更大的勇氣來改變,和孩子一起來長大,共譜親情的樂章。 • 送大家下面的話: • 平庸的家長在說教, • 良好的家長在解惑, • 優秀的家長在示範, • 卓越的家長在啟迪, • 不稱職的家長在批評、諷刺、打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