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執我今生
-
2 # 靜靜時光
在封建社會皇帝被稱為萬歲,所以皇帝又被稱為萬歲爺。萬歲的本意是指永遠存在的意思,是臣子對皇帝的尊稱。可以說,在封建社會萬歲是皇帝的專有代名詞。
封建社會的儲君也就是太子,才被稱為千歲。九千歲只比萬歲少1000歲,遠遠高於儲君太子,僅低於萬歲。九千歲這個詞的意思就是,皇帝之下我最大。
歷史上很多人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他們都不敢稱九千歲。因為九千歲有點僭越皇權的意思,這樣的稱呼太明目張膽了。敢稱九千歲的,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人。
第一個稱九千歲的是明朝的大太監魏忠賢。他深得明熹宗的寵信,他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明崇宗皇帝即位後,魏忠賢的好日子也到頭了,崇禎皇帝懲治閹黨,魏忠賢被抓,在流放途中魏忠賢畏罪自殺。
第二個稱九千歲的是太平天國時期的東王楊秀清。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內部的統治者開始爭權奪利。
楊秀清裝神弄鬼,聲稱自己神靈附體,代天父傳話,藉助天父下凡,跳大神的把戲和天王洪秀全爭權奪利。洪秀全為了太平天國拜上帝會的謊言不被戳穿,也就默認了楊秀清的這種行為。所以楊秀清才敢稱九千歲,他在太平天國的地位是僅次於天王洪秀全的。
後來在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中,洪秀全為了消除楊秀清對他的控制。支援北王韋昌輝把楊秀清給滅了。當時韋昌輝包圍了楊秀清的東王府,楊秀清和他的家屬以及部下全部被殺戮。
這就是九千歲的下場,看來這個稱號真的是不能隨便叫的,叫不好就有殺身之禍,這兩個九千歲就是前車之鑑。
-
3 # 君名盡風華
據我所知,歷史上被稱作九千歲的人,一共有兩個,一個是明末宦官魏忠賢,另一個就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東王楊秀清。
首先,我們說一下魏忠賢,他原名叫李進忠,聽著這個名字還是不錯!到了萬曆年間入宮為宦官,改名叫魏忠賢,準確來說是皇帝賜給他的名字忠賢!而到了明熹宗時期,他已經被升為司禮秉筆太監,說白了就是他已經做到宦官的頭了!但是他當政時期明朝的皇帝也就是明熹宗朱由校,不喜歡當皇帝,他喜歡幹木匠。所以,魏忠賢經常在他做木箱做到全神貫注的時候,拿一個重要的檔案去找皇上跟他去彙報,可是這個時候皇上一般沒心情理會這些事情,所以熹宗就會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就是說我已經知道了,你們看著辦吧!由此魏忠賢開始獨攬朝政!再加上他排除異己消滅了所謂的東林黨,又和皇帝的乳母客氏沆瀣一氣,一時間權傾朝野,被封為九千歲!但是最後的結局嘛,死的老慘老慘的了!其實不得不說魏忠賢這個人在治國上面乾的還是相當不錯的,但是他任人唯親排除異己,霸道獨攬朝政,使得很多人敢怒不敢言,所以歷史的風評並不怎麼好!
第二個,我們來說一說東王楊秀清。楊秀清本來就是個算卦的江湖道士,在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宣傳所謂的拜上帝會的時候,楊秀清自稱自己是天父下凡,也就說他是上帝在人間的化身!而楊秀清稱自己是耶穌的弟弟,也就是說,上帝的第二個兒子,所以說,從神學地位上,他就比楊秀清要低一道(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能把上帝的私生活說的這麼亂!)再加上楊秀清有之前從道士的經驗,跳大神,跳的比較好,總是在戰爭時期重要關口啊,口吐白沫啊,就開始天父下凡,鼓勵軍心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再加上他還認識些字,有一些文化,很快就得到太平天國運動中,很多人的支援和擁護,所以在永安建制中將他封為東王,稱九千歲,節制諸王,成為僅次於洪秀全的第二號人物。但是他仍不滿足,最後依然藉著天父下凡的所謂神的旨意,讓洪秀全把自己封為萬歲,最後迫於無奈洪秀全命令韋昌輝殺了東王楊秀清,史稱天京變亂!
事實上來講,歷史上被封為九千歲的這兩個人下場都挺慘的,因為我們說太子作為儲君只能稱千歲,跟皇上就差了一個九千歲,而作為一個跟皇上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人,被稱為九千歲,普天之下除了皇上就我最大,本質上講是出現了一個臣子的權力威脅到了皇權,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這種人當然會最後被去掉!
-
4 # 花千樹之萬國來朝
1、敢稱九千歲的人,都死於非命,不得善終。
其中原因,一是君權神授的思想,不允許有九千歲這種奇怪職位存在。
在這一片土地上,兩千多年的封建流毒浸泡過的思想,位極人臣,大紅大紫者,如不謹言慎行,鞠躬盡瘁,戒驕戒躁,甚或急流勇退,反而恣意妄為,自以為是,不講規矩,往往引發人主猜疑,功高震主,朝野交相彈劾,一般來說都會死得很慘。
二是盛極而衰,物極必反。都九千歲了,離太和殿那把椅子也就一步之遙,容易讓人得了眩暈症,自我膨脹,則自我約束力就大為減少了,頭暈目眩之際,往往做出非常愚蠢的舉動,無異於自尋死路。
而權力是一種毒品,越嘗越有滋味,一旦墮入權力的魔咒,又有幾個人能夠斷然離開?
九千歲,都死得很慘,這是歷史規律。
2、歷史上被稱為九千歲的,兩個人。諸多答友已經舉證。
一是九千歲魏忠賢,又名李進忠。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魏忠賢的故事多了去了,不多講了,大家都知道。
二是九千歲楊秀清,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終想變成萬歲,惹來殺身之禍。
楊秀清,原名楊嗣龍,廣西桂平市紫荊山平隘新村人,1846年加入拜上帝會,1851年參與發動金田起事,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為東王,爵號為: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東王,襲爵為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稱幼東王九千歲。
1856年8月,楊秀清以大功為由,假借代天父傳旨,要求洪秀全把他由"九千歲"加封為"萬歲"。洪秀全密詔讓領兵在外的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等人返回天京誅殺楊秀清。1856年9月2日,天京事變爆發,韋昌輝乘夜率三千兵眾突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家屬、部眾幾乎盡遭屠戮。
楊秀清的具體事情也不多說了,大家自可搜尋。
3、能獲得九千歲稱號的人,能力不可謂不強,水平不可謂不高,權謀不可謂不深,才智能力都是超一流的人物,最終為什麼翻船?為什麼身敗名裂?
第一是開歷史倒車,妄圖跟歷史規律作對的人,最終會被歷史大潮所吞沒。
第二是私心雜念作祟,一個身居高位的人,整天想著小團體的利益或者家族利益,而不是心憂天下,而不是心繫黎民蒼生,這種人的格局小,心眼小,一旦獲得崇高權力,往往荼毒人們,危害天下。這種人,不會贏得最廣大人們的擁戴和支援。
第三是太自信,認為自己屬於老天第一他第二的天才人物,自我膨脹,不承認客觀環境,不承認因緣際會,不承認歷史潮流的託舉。膨脹的慾望,膨脹的信心,加上德不配位的狂妄,最終導致他們走向不歸路。
回覆列表
歷史長河悠悠而長,孕育了數不盡的風流人物,而皇帝亦是對權力慾望詮釋的頂峰。絕頂之下萬人之上,是權傾朝野而俯覽眾生!皇帝作為九五之尊,在影視劇裡面都被稱作是萬歲。萬歲”這個詞本來只是人們由於內心喜悅以示慶賀的歡呼語。秦漢以前,歡呼“萬歲”是比較普遍的事。但是在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拜恩慶賀,也常常呼喊萬歲,這種習慣由此逐漸成為一種禮節。皇帝自己也喜歡這種萬人之上的尊貴感,所以萬歲便成為帝王代稱了。但這時萬歲並不是帝王惟一或專擅的稱呼,如果對別人呼喊萬歲,皇帝也不干涉。 漢武帝曾想把“萬歲”據為已有,不許別人用。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普通百姓一到高興的時候還是會歡呼萬歲。 到了宋朝,皇帝的“萬歲”癮可大啦!如果有大臣被稱為“萬歲”,就算犯禁,要受到重罰。可見,自從宋朝開始,“萬歲”一詞成了皇帝的專用名詞,如果誰再隨意歡呼“萬歲”,就會有殺身之禍。到明朝以後,規定更加嚴格,簡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可見萬歲是九五之尊的代稱,而九千歲則是僅僅低於萬歲的存在,意思是除了皇帝,我才是老大。歷史上號稱九千歲的人總共有兩個。 第一個號稱九千歲的人便是明代的宦官魏忠賢。
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把持朝政,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於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魏忠賢遭到彈劾,被流放鳳陽,在途中畏罪自殺。
清朝後期,太平天國起義裡的東王楊秀清;當時楊被封為“左輔正軍師東王楊秀清。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稱幼東王九千歲”。此後楊秀清的權勢越來越大,後來比韋昌輝的要大,甚至是已經開始威脅到了天王洪秀全的威望,然後洪秀全為了剪除他的影響,就支援韋昌輝把九千歲楊秀清給殺了。 所以”九千歲“這個稱號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亂臣賊子的稱號,太子都只有千歲,你一個做臣子的敢號稱九千歲?所以號稱九千歲的權臣都是沒有好下場的。歷史上兩個號稱九千歲的人都是以悲劇告終的。歲月滾滾,歷史的鏡子在向後人昭示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