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好萌啊

    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是秦國的政策是遠交近攻。南韓的地理位置是離秦國最近的,南韓的國力是在山東六國最弱的,秦國當然要柿子挑軟的捏。

    其次南韓的鐵礦資源十分豐富,六國的鋼鐵基本都是從南韓購買,秦朝想統一天下。主要就是靠鋼鐵來鍛造裝備和武器,所以南韓的鐵礦資源還是十分誘人的。

    最後南韓的統治者給了秦國信心。從申不害變法以後的南韓自己是一蹶不振。最後一代韓王安也是善於完弄權術的人,並不重視農業生產和戰鬥力提升。所以南韓成為秦國東出的第一個目標。

  • 2 # 墨清薇

    秦國遠交近攻的政策

    秦昭襄王時期,著名的謀士范雎就已經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基本方針,提到“近”,首當其衝的就是南韓。秦國要向東發展,第一個擋路的就是它東邊的鄰國南韓。南韓首先破滅,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它與秦國太近了,秦出了函谷關就是南韓,而函谷關又是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

    南韓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在戰國時期“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其出產的大寶劍更是“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也就是說,南韓的地理資源讓它成了七國的武器製造基地。但是地理位置的優越不代表區域位置的優越——南韓在戰國七雄中版圖是最小的,並且處於秦國、齊國、楚國、魏國等強國的夾縫之中,在“無義戰”的春秋戰國時期,領國因為利益經常爆發衝突,南韓家在4個強國中間,更導致了“戰國戰爭之多著莫如韓”。

    南韓自身原因

    處於複雜局勢下的南韓,為了自保像牆頭草一樣:秦國強大了就倒向秦國,並幫秦國攻打楚國;楚國強大了就倒向楚國,並對秦國指手畫腳。當秦國和楚國之間相對和平或者有事忙不過來的時候,南韓就開始發展自己的實力。當然,這種牆頭草的作風讓其他六國都有點看不上,南韓向秦國割讓了南陽之後,南陽被秦國當成了軍事基地,自此南韓再也無法阻止秦國向東的腳步。

  • 3 # 一世嘉文

    秦國最先滅掉南韓的原因,我們從當時的秦、韓兩國,及相關魏、楚、趙、齊、的整體情況來分析。

    一、秦國的政策變化,和實力變化。

    戰國初期,秦國的國力和戰力,被最先經歷李悝改革的魏國絕對壓制,領土大面積被魏國佔領,吳起帶領魏武卒,以五萬打敗秦軍五十萬!那時的秦國自保都十分困難,根本無力東出。

    接著魏趙反目,趙國經歷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趙國又開始稱雄。秦國的秦獻公登位,開始仿效魏國的改革,國力開始漸漸變強。

    等到商鞅變法後,秦國開始有能力東出函谷關。秦孝公死商鞅被車裂,但秦國的法治並沒有因為商鞅的死而廢棄。秦惠文王期間穰侯曾一度掌權,越過韓、趙、魏三國進攻齊國,秦國雖然強大,但戰略定位錯誤。

    笵雎進入秦國後,秦國穩佔領了巴蜀,後方穩定,資源充足,並推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既“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時的南韓就是秦國的首要目標。

    二、南韓的地理位置和實力變化。

    南韓的國土和魏魏國一樣分散,又沒有魏國國土面積大,實力也在“戰國七雄”中最弱。最要命的還和秦國的國土犬牙交錯!

    和秦國接壤的趙國,是最難啃的骨頭,而且出產戰將,雖然經歷了“長平之戰”的慘重失敗,但當時的秦國只能說是殘勝。要不是秦國國力雄厚,估計也沒有能力繼續東出了。魏國也經歷過強盛,但魏國常年征戰,尤其經歷了“馬陵之戰”後魏武卒的強悍消耗殆盡,魏國進入了衰退期。楚王昏庸,自毀秦楚聯盟,楚國被白起肆意進攻,但終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秦國也不能一口吞掉偌大的楚國。

    南韓,僅有的亮點就是申不害為相期間,國力強盛。南韓得到了幾十年的安定。其餘的時間都是在秦韓聯盟,趙魏韓聯盟……反正在各種聯盟中充當馬仔!

    這種小國與大國的聯盟,得利,大國之利,得害,小國之害!南韓在縱縱橫橫中,國土面積越來越小,國力越來越弱!尤其是經歷了“華陽之戰”後,秦軍斬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從此南韓已經無力再戰了。

    三、其他國家

    齊國,和秦國隔著趙魏韓三國,秦國就算想滅了齊國也要有個前後吧!而且齊國吞併宋國後,引來各國聯合攻伐,幾乎滅國,實力雖強,卻也沒有和秦國正面相剛的實力了,燕國也一樣,最遠,也不富饒,吸引了一般!

    加上六國之間相互猜忌,聯盟不穩固,後來聯軍兵臨函谷關,秦軍出關迎敵,聯軍大敗。從此任由秦軍宰割!

    結語: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南韓國土狹小,兵力羸弱,又和秦國國土交錯,秦國的戰馬當然要踏過南韓,才能一統天下!南韓被滅,是大勢所趨,只是佔個頭名罷了!

  • 4 # 螻蟻知天命

    公元前237年,秦王贏政和李斯定下統一天下的大計,開始了大規模的向東方六國進軍。他把第一個目標鎖定了南韓。南韓是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分割晉國之後建立起來的一個諸侯國,擁有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塊南北狹長的土地。那麼秦國兵出函谷關為何要先滅南韓?

    第一個原因:南韓早已被秦國削弱

    秦國削弱南韓是從公元前294年開始的。在公元前293年,秦國有兩個大將是戰國時期四個著名的將領之一,第一個就是白起。白起非常能打,殺人極多。秦國滅整個天下殺了120多萬人,白起一個人就殺了90多萬,所以白起有個綽號叫“人屠”。這個人在伊闕,也就是洛陽東南和韓、魏兩國聯軍打了一仗,一下子殺了24萬。

    到公元前290年,南韓被迫把200多里的土地全部割給秦國。到了公元前263年,白起乾脆把南韓太行山以南的地方也給佔了。再往後到公元前262年,秦軍又佔了野王,就是今天河南的沁陽。這是個咽喉地帶,南韓的土地很怪,這個國家的領土有一部分是在山西南部,有一部分是在河南,另外在河北還掛了個角。野王是南韓山西和河南的領土連線的一個咽喉,野王這個地方一丟,南韓在山西的這一塊國土和河南的都城新鄭就完全失去聯絡。這是一個郡,有17座城。南韓沒有辦法,一被割斷以後,整個山西這一塊只好獻給秦國,這樣它的領土面積更小了。

    秦國是從公元前294年開始打擊南韓,連續打擊了40年,到公元前254年,史書記載南韓入朝,它的國君去朝拜秦國的國君,成了秦國的附屬國。這還不算,秦王贏政即位以後,呂不韋執政期間秦國的軍隊繼續向東打,攻佔了南韓的13座城,又攻佔了魏國的一大塊土地,在今天河南的濮陽又建立了一個東郡,把北面的趙國、燕國和南面的南韓、魏國割斷了,南北合縱無法進行了。

    等到南韓快要滅亡的時候,它在山西、河北的國土全部丟光,只剩下今天河南的南陽和新鄭這樣一個狹小的地帶。所以在公元前231年,贏政正式打響了統一中國的第一槍——滅韓。這一年,秦王嬴政首先派兵攻滅了南韓在河南南部的一個重要城市南陽,南陽之戰打得非常順。南陽拿下以後,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秦王贏政派駐守在南陽的秦軍,向南韓的都城新鄭(今天河南的新鄭)進兵。這一仗打得更順,南韓幾乎沒有組織起來有效的抵抗就完了,最後一任南韓的國君韓安被俘虜。

    這樣,南韓就成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而且這個仗打得非常順。《史記》記載秦王贏政滅韓的總字數就幾十個字,什麼仗也沒打,就把南韓滅了。

    第二個原因:南韓孤立無援。

    戰國時期,六國以“合縱”來對抗秦國,任何一國受到秦的攻擊,其餘五國都要出兵援救。但是南韓在外交上做得很差,它在侍奉秦國和抵抗秦國中間搖擺不定,不知道該做什麼。它想去抗秦,其他國家不和它聯合;它侍奉秦國,等於是幫助秦國滅六國,加速自己的滅亡。

    岸門之戰,南韓想聯合楚國對抗秦國,戰鬥打得激烈的時候,韓宣惠王不斷催促楚國出兵,但是楚國一兵一卒都沒有來,這下把南韓坑苦了,結果打了個大敗仗。最後沒有辦法,韓王只好把自己的太子派到秦國做人質求和。

    這個戰例,我們可以看出幾點:第一,南韓確實想聯合楚國去對付秦國,這是它最重要的一個外交方針。行得通嗎?行不通。因為六國之間互相矛盾很深,楚國其實是想借南韓跟秦國交兵,雙方都削弱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並不想真正援助南韓。南韓最後被秦國打得沒有辦法,成為秦國的一個附屬國,苟且偷安,能延長一年算一年。

    所以南韓作為弱國,在“國際上”孤立無援,所以秦國攻打南韓,是不會遭到其他國家的聯合對抗的。

    第三個原因:恫嚇其餘五國。

    李斯與秦始皇商議統一大計之時,曾對秦始皇說:“現如今諸侯服從秦國就如同郡縣服從朝廷一樣。以秦國的強大,大王的賢明,就象掃除灶上的灰塵一樣,足以掃平諸侯,成就帝業,使天下統一,這是萬世難逢的一個最好時機。倘若現在懈怠而不抓緊此事的話,等到諸侯再強盛起來,又訂立合縱的盟約,雖然有黃帝一樣的賢明,也不能吞併它們。

    李斯隨後就主張先迅速地滅掉南韓,藉此恫嚇其餘諸侯,使他們無法結成聯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諸葛亮取代了劉禪,蜀國能打敗魏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