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IT人劉俊明
-
2 # 交大升學小博士
謝謝悟空問答的邀請。考研其實也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大賽,在報考2019年的碩士研究生考試中,這290多萬人裡面,絕大部分人是沒有過線的。
過了國家線中的絕大部分人其實是需要去調劑的,所以能在考研的時候調劑成功,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結局。因此,並不能說考研到最後調劑到自己並不期望去的學校就是一種失敗。
其實考研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考驗人的時候,才其實是讀研究生的那幾年。接下來的幾年裡,你要是能夠很好的去把握好,能夠做好自己的各項時間規劃,能夠比較充實的度過接下來的2~3年時間,這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調劑到了一所普通的高校,會沒有發展前途,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當然很多人也知道一所學校的品牌對你的個人未來的發展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我並不否認。但是我個人覺得決定個人未來發展最根本的因素,還是自己的後天的努力。學校的品牌其實只是一個方面。考上了一所普通的高校之後,你的發展軌跡是可以多元的,職業選擇也可以是多元的。比如說,絕大部分人可能會想繼續深造,透過攻讀博士學位來獲得更寬廣的人生髮展機會。
在我身邊也有一些同學,他的碩士出身並不是太好,但是他們經過在碩士期間的努力,最終還是考上了985的高校。也有我的一些碩士同學,他在碩士期間並沒有很努力的去學習,在這個領域沒有相應的積澱,最終自然而然的就沒有考上博士。
當然我舉這個考博只是發展軌跡中的一個點,並不是廣大碩士生唯一的選擇。在找工作的時候其實也是一樣的,雖然學校的品牌會在你面試的時候給你很大的幫助。其實等你真正進入到工作崗位之後,能夠決定你未來發展的就是你個人的能力,文憑和學歷學校的品牌在那個時候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更多精彩回答,敬請關注來自於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的-交大升學規劃小博士。 -
3 # 考研東住佛小仙女
最簡單地說,只要有學上,就算成功了。考研過程中你增加了很多專業知識,最後不管去了哪個學校,都可以利用這兩三年時間去深造,讓自己實現質的飛躍。而且相比於二戰,調劑算是更優的選擇。
1.在考研過程中,你成長了很多,也增加了很多專業知識
考研過程中,幾乎是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去集中學習了四年所學的專業課,而且是反覆學、反覆練,在這樣的過程中,你自己的專業基礎知識幾點可以說是空前增加。不管你能否順利考上理想學校的研究生,這些專業知識都不會跑掉。
2.考研的目的,無非是換個好學校、好城市、好專業,如果前兩者都沒達到,去了一個不怎麼樣的城市、不怎麼樣的高校,但是去了一個不錯的專業,這也算成功了。
選擇調劑的學校,總有你選擇他的理由。
調劑B區的,基本就是公共課中的英語比較弱勢,或者自己某一門專業課、數學相對底子差,分數很低的,對於這樣的同學來說,付出了這麼多精力,而A區又上不了,還不如調劑。
3.不論是否在名校讀研,如果好好努力,都有可能讓你自己實現質的飛躍
讀研期間,如果你好好努力,不管在哪個學校都可以取得成功,而且在一般的學校,老師可能對你更加重視。
讀研期間要提升什麼:
一是專業基礎知識積澱要更加深一層;
二是自己的學術能力要有提升;
三是參與一些科研專案或者發表一些高水平論文,對你以後求職和深造都非常有幫助。
我通常不建議以下學生二戰:
一是報考目標太高的,執著於考名校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失敗率很高,因為名校的競爭真的是非常激烈,加上近幾年保送生的比例逐漸增大,競爭非常白熱化;
二是某個單科底子很差的,比如英語和數學非常差很難過線的;
三是跨專業考研的,這樣的同學一旦遇到不會的題目,連瞎蒙的機會都沒有;
四是目標院校歷年錄取分數都非常高的,這樣的學校即使名校畢業都很難考上。
對於以上這些學生來說,考研的結果是有學上,這就很好了,至少比二戰更好,因為他們二戰成功的機率很低。
-
4 # 李小汪老西
2019年研究生的報考人數是290萬,最終錄取的人數只有70多萬,也就意味著有接近220多萬的考生和複試無緣。如果申請調劑就算考研失敗,讓那些沒有過國家線的考生情何以堪?
申請調劑與其說是失敗感,不如說是理想與現實之間巨大的落差帶來的衝突感。
保守估計每年有接近40%左右的學生,一志願報考的是211、985院校,而最近幾年211、985院校保研比例逐步提升,複試淘汰率也非常高,大部分專業最低都是按照1:1.5的比例進行復試,這就意味著那些報考名校的考生,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考生要接受調劑,不然將會面臨無學可上的困境。
如果初試成績比較低,那也無話可說,但是有一部分學生的初試成績比較高,並且已經順利的進入了複試,眼看一隻腳已經踏進了名校的大門,在複試的過程中被澆了一盆冷水,一下從美好的憧憬跌落到殘酷的現實,這種巨大的落差讓大部分人都難以接受。
昨天還收到某網友的留言說:“一志願報考的知名985院校的金專,從大二下半年就開始準備考研,每天堅持6點起床,晚上11:00之前沒有回過宿舍,放暑假都沒有回家,初試成績成績考了388分,但是複試淘汰,今年金融專業又異常火爆,只能調劑到二區很偏遠的某211院校,目前已經被擬錄取,內心很糾結,不知道要不要去讀,該怎麼辦?”
這位網友面臨的問題,可能也是很多調劑考生的困惑,不調劑沒學可上,接受調劑又心有不甘,該怎麼辦呢?
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我的看法有三點:
第一,既然已經去這個學校參加了複試,並且接受了學校的擬錄取,這就證明你在潛意識裡還是比較認可這所學校,只不過心裡過不去這道坎,一時間沒有辦法接受這個現實,自己已經全力以赴卻沒有得到回報,這讓你覺得很痛苦。
第二,正如一句話說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沒有得到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問題,得到的答案肯定充滿偏見,不妨靜下心來想一下自己的考研目的是什麼,如果自己考研的目的是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就看一下學校的地理位置,如果學校的地理位置還不錯,那就既來之則安之,把研究生階段當做一個新的起點,整理好自己的心情,爭取以後在找工作或者考博時不留下遺憾。
第三,如果自己調劑的院校還不如本科院校好,這時要要考慮一下自己以後的職業發展,想一下到底是直接去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再考;還是直接選擇二戰。如果想要全職二戰,徵詢一下父母的意見,如果父母也支援自己二戰,那麼選擇再考一年。
考研本身就是一個人的戰鬥,作為成年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選擇,沒有哪種選擇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如果某種選擇只有好處,沒有任何壞處,這也不用選擇,選擇之所以痛苦,之所以困難,就是因為要有取捨,只要這個選擇是自己深思熟慮後做出的,那就不要再有遺憾,勇敢的走下去,說不定還會有意外的收穫。
用一句很雞湯的話來說就是:“過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負,如此安好”。
回覆列表
作為一名研究生導師,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對於考生來說,考研不是目的,目的是能夠獲得讀研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看,調劑並不算是考研失敗。
當前研究生教育依然屬於比較稀缺的教育資源,每年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機會走進研究生課堂,雖然不同的高校在資源整合能力以及師資力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研究生教育通常會彙集學校最為優質的教育資源,所以普通高校的研究生也是值得讀的。
教育部門對於研究生教育的考核標準是比較高的,因為研究生教育相對於本科教育來說,培養的是中高階人才,需要畢業生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這就要求培養單位在科研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實力,同時具備能力較強的導師團隊,能夠形成一定的學術氛圍。所以即使是排名並不算高的普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養上也是能夠保障培養質量的。而且不少普通高校往往也會打造一定的優勢學科,選擇這些學科的研究生也可以做出具有一定含金量的成果。
不少同學在面臨調劑的時候會有所猶豫,畢竟沒有機會讀心儀的大學是比較遺憾的事情,但是由於近些年來考研的競爭比較激烈,調劑的難度也比較大,所以能夠有調劑的機會還是應該把握的。如果把讀研看成是一個目的的話,那麼在哪所學校完成讀研的過程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夠透過讀研來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最後,對於調劑成功的同學來說,接下來就應該面對自己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任務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目的不同於本科階段,需要研究生專注於某個細分領域,從而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所以接下來應該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興趣愛好,選擇一個感興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