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穆如淸風閣
-
2 # 君發2019
.我仍是普羅大眾,本人淺見,希望眾位看官莫怪。本人愚見,我出生在華北平原的農村,那還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事,農村的孩子不像城裡那麼講究,我很早就下地幹活了,幫著大人們幹力所能及的活。那會兒的農村學校裡沒有暑假,他們只是放麥假和秋假,還有年假。每次到收麥子的時候,那會是全家老幼齊上陣,能幹啥的就幹啥。記得有一年我15歲的時候吧!種地仔細的父親突發奇想,非要拔麥子。他說拔的麥子地裡乾淨。要知道那會割麥子就很辛苦了,天矇矇亮,人們就起來,一直幹到太陽老高,才能把麥子割完,然後用牲口拉到場院裡,開始攤場曬麥子、壓麥子、揚麥子……等等。一般都是從早晨兩三點鐘忙到晚上十來點鐘才能弄完,那都是正常的活計情況下,如果趕上突發下雨,那就忙壞了農民同志們,他們要趕緊找散佈,把麥子蓋起來。那些年麥收時有好多時候突然下大雨、下暴雨,來不及收攏麥子的農民伯伯們。他們一年的收成有時都被大雨沖走了,每到這時,農民伯伯們會氣的指天罵孃的。傲氣的爸爸找了好多鄉親們幫忙拔麥子,那可是260米的地頭,我們這的俗語,就說土地有260米長,每人三個籠,我記得我們去的時候還是半夜,一直到早晨八點,還有一半麥子沒有拔完,十點多拔完後,還要用鍘刀把麥根去掉。那可是非常勞累的一天啊,晚上直道半夜才將麥子收進家來,多少年過去了?那天的勞累勁兒都忘不了。我記得晚上我都不會走路了。後來好多小夥伴們都說用鐮刀割麥子太累了,我聽了以後只是從他們嘻嘻一笑,心裡想割麥子太輕鬆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沒有拔過麥子啊!一晃30多年過去了,而今種莊稼、收莊稼的科技都進步了。記得十幾年前,有一次禮拜天,趕上老家麥收,我自告奮勇去幫姑姑家收麥子,那真是一種享受啊!早晨我們來到地頭,聯合收割機把收穫的麥子倒進拖拉機鬥裡,我們在公路上找了一塊空地,把路掃乾淨,把麥子攤好曬麥子,中午好客的老姑還給我預備了幾個小菜,弄了點啤酒,吃飽喝足後睡了一大覺,傍晚我們一起把麥子裝入口袋,運到家裡扛進倉房。輕輕鬆鬆的就把麥子收了,慷慨的姑姑還送給我兩袋麥子。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幫別人收過麥子。各位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教誨,鄙人在此先謝了!
-
3 # 塞北閒人大羊
八九十年代末之前,中國農村現代農業機械應用率幾乎為零,廣大農村播種收割農作物基本上全部依賴人工,每到小麥收穫的季節,漫山遍野麥浪翻滾滿眼金黃,全家老少齊上陣,鐮刀飛舞,歌聲飛揚,那喜獲豐收的場景既溫馨又壯麗。
那時只是在電視裡看到過前蘇聯自動化聯合收割機,自家收割農作物全靠鐮刀一把,右手握鐮刀,刃口朝外,左手擼住一把麥秸,用右手鐮刀從左向右使勁一割,小麥就齊刷刷的割下來,順手放在一邊碼好,等到夠一定數量打捆墩齊裝車,大都是板車或驢馬等畜力車運到村頭的場院也叫打穀場。平鋪在地面上厚厚一層,由村裡的老人或車把式趕著騾馬驢牛等拖拉著不知從什麼年代流傳下來的大石碾子,反覆碾壓直至將麥粒和麥秸分離,俗稱壓場。壓好後起場,就是用叉子耙子等專用農具將已經脫粒的麥秸剷起另行堆放,也叫碼垛。高高的麥垛不僅能用來餵養牲畜還是農民家家燒火做飯的主要材料。接下來就要找個有風的晴天揚場了,當然最好是大風天,用木掀把軋下來的麥粒迎風拋向空中,借用風力吹去麥糠等雜物,遴選好後晾曬,自然風乾,以免潮溼生蟲。晾曬合格後裝袋儲存,公糧放入糧囤,自留糧運回家收藏!場院又迴歸了往日的寧靜!
平坦寬闊的場院,高高的麥垛,靜靜的石碾子,還有繞場嬉笑打鬧的孩童,斜倚在麥垛旁或看著孩童打鬧或曬太陽或納涼或家長裡短的大姑娘小媳婦……那時真的很溫馨很和諧……
-
4 # 煮一杯茶品生活的香
北方金黃的麥田隨著滾滾熱風掀起一層又一層的波浪,一眼望去,盡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一年的收穫就從這裡開始。
我們家是農村,我小時候就開始跟著爸爸媽媽一起收割小麥。那時候,我10幾歲,能做些我們力所能及的活了。
我們那邊農村的學校放假還有任務:到麥地裡撿遺漏的麥穗,一個麥假可以撿好多麥穗吶,撿累了的小夥伴們會聚在一起嘰嘰喳喳你一言我一語,誰也不服誰,比一比看誰撿得多,熱鬧極了!
清晨,伴著布穀鳥的叫聲早早的醒來,吃過早飯,戴上草帽,穿上長袖衣服,拿著鐮刀帶上水,再從自家園裡摘上幾根黃瓜,幾個又大又紅的西紅柿,全副武裝準備出發。
那時候收割麥子全是人工,沒有機器,家裡的地還多,我們這樣的小孩子幹不了多大會就開始偷懶耍滑,一會逮個螞蚱,一會又去捉只蜻蜓。割完麥子捆好再運到場裡打麥子,那時候最怕的就是幫大人張口袋,一股土腥味,還是忍著一麻袋一麻袋的往裡灌。
揚麥那時候用的是四輪拖拉機帶著風扇,風老大了。更多的時候只有等到起風時再揚麥,揚乾淨的麥子曬乾再一袋袋裝好拉回家。。
那時候,我十幾歲,近30年過去了,勞動的場景歷歷在目我還是記得那麼清楚。
勤勞的農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一粒小麥蘊含著農村人的汗水與辛勞。年輕的父母們要教育下一代,愛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
-
5 # 三峽客
在7幾年還在十堰黃龍灘工地施工,一次麥收季節,我們單位去支農割麥子,本人根本就不是割麥子的料,搶著去背麥子。從小沒有幹過農活,真受不了。
-
6 # 敏之慎之
我家在江西農村,七十年代,土地主要是集體的,農戶也只有幾隴薄地作為自留地,那時主要農作物是紅薯、豇豆、小麥、油菜……。每年霜降左右收紅薯,收完紅薯之後,土地也不能閒著,稍厚點的地種冬小麥,貧瘠的地種油菜,填飽肚子的糧食永遠排在第一位。
收割麥子的前夕,家家戶戶要做足準備工作,清掃曬場,開鋒鐮刀,梱綁的繩索和挑具。鐮刀其實就是一條彎頭帶齒的薄鐵條,當地人都叫“禾鐮”,禾鐮用久了,鋸齒漸漸磨沒了,也就割不動麥子,每年割麥、割稻之前,禾鐮要重新開鋒,叫“發禾鐮”,有意思的是,幹這活的都是浙江溫州人。
割麥子的活又熱又累,麥芒鑽進衣服,癢的難受,還不能去搔,搔了越搔,所以只有忍著。南方的冬小麥都是點播種,收割時一簇一簇地割,記得有一次,我正聚精會神,埋頭收割著麥子,忽然,發現地上、麥秸稈上流著血,心想不好,準是割了自己的手了,我放下手中的活,仔細檢查抓麥秸稈的左手,發現左手好好的,我越發好奇,檢查後發現,夾在麥秸稈中的一條小蛇讓我割成了兩斷,地上、麥秸稈上流的是小蛇的血,我本來就害怕蛇,這件事情讓我嚇的不行,到今天想想還瘮的慌。
回覆列表
兒時的我們,在這個時間經常留意去聽一種鳥叫,它的叫聲好像“算黃算割,算黃算割”,只是至今不知道叫什麼鳥,每當這個鳥叫時,就是杏黃麥熟的季節,我們期盼,期盼的是吃杏,和吃曲連饃,北方的我們,小時候幾乎沒有吃過粽子,端午節長輩送的是曲連饃,大人期盼,期盼的一年能有一個好收成。兒時的我們不怎麼喜歡夏忙,因為這時有幹不完的家務活。因為麥子還沒有黃透,稍微帶點黃色時,就要開始點玉米,是因為當時為了搶時間,在麥子還沒有收割時就要把玉米種進去,因為麥子沒有收,需要用竹竿做的魚形的豁杆,把麥子豁開,鑽到麥地裡面,一行一行用鏟子去一窩一窩的點種。玉米下地後老爸就開磨鐮,收拾夏忙用具,三股叉,四股叉,大叉,麥鉤,推把,木鍁,大耙等等各有各的用途,母親則開始準備縫補裝麥子的袋子,逐一檢查綁袋子的繩子。真正的夏忙就這樣開始了!
由於地少,家人也為了省錢,割麥主要依靠家人自己去割,大人割,孩子們在後面捆,只記得那時的麥芒很硬,也很尖,稚嫩的面板不一會就泛紅,一箇中午下來,疼的人和刀割一樣。大一點的時候,就負責把麥捆用架子車從地裡拉到場上,擺立整齊,讓太陽繼續曬。由於村子周邊都是塬,所以拉架子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時每當夏忙時,全村人都在場上,很是熱鬧。等天氣好點的時候,就要把麥子全部攤開,我們叫攤場。一大早就會被家人叫起來,去場上提麥捆,家人把麥頭一律朝內,一圈一圈,鋪滿整個場,之後等村裡的拖拉機來用石碌碡來碾壓,第一遍碾壓完畢後,我們就要翻場,翻完後等太陽繼續曬,然後碾壓第二遍,一般碾壓三次。三次完畢後就要開始起場,這時大叉也就有用處了!大人把麥草用叉挑在一起,孩子們開始負責在大人的指導下開始堆麥草垛。收拾完麥草,碾壓之後就剩下大量的麥粒和麥康,大人白天要乾地裡的活,晚上就住在場上,等風,有風的時候就要抓緊用木鍁揚場,把麥康去除乾淨,後來有了風扇,就不用等了!一個忙天大概要幹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今年回家,聯合收割機在地裡轟鳴,父親高興的告訴我,國家政策好了,收一畝地只要20元,國家每畝地補助40元。2畝多地10分鐘就收完了,之後三輪車直接拉回來倒在院子,用上料器直接運到樓頂,等曬乾了入倉,不好的麥子直接就晾曬在街道,有人直接來收購。老爸種的五畝多地,一個早晨全部收割完畢,下午直接就開始種種地,而且老爸說,粉碎後的麥稈直接覆蓋在地裡,保墒,還可以化作基肥。只記得兒時的暑假,基本都在鋤地,總是在比看誰家的地乾淨。老爸有一塊地2畝多,溼麥子裝了34袋。老爸高興的不斷說,今年是一個豐收年,畝產應該能過千斤。看著老爸的笑容,可以看出國家政策日益趨好。也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