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三石

    首先從字面上來理解《狗十三》、狗和十三歲的女孩,很簡單的一個故事!但是電影名字那種鋪面而來的狠勁兒讓人有些不知所措!在我看來,那條來到李玩家的“愛因斯坦”則正是反映了李玩就如“愛因斯坦”一樣任人冷落、玩弄。

    看到影片後半部李玩父親讓李玩敬酒的畫面則是有些感慨,這時則會產生疑問,成人世界到底是什麼?是對所有人都滿懷敵意,還是拼命討好的殘酷,這點我想是撥動了大部分正在奮鬥人心裡的那根弦吧!

    影片最後,李玩弟弟學習輪滑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那種無助感看著更為讓人揪心,這何嘗不是一個輪迴!

    電影名叫狗十三,確和狗本身無關,我想,經歷過成長的人,都一定被這部電影刮疼了吧!

  • 2 # 阿松撩劇

    她最終還是喝了牛奶,吃了狗肉,以及不再和愛因斯坦相認。

    這部影片沒有像傳統的青春片那樣去沉湎愛情,而是講述了13歲少女李玩以成熟敏感的心思看待感情和人際關係,又以稚嫩抗拒的心態對待成人世界,卻被愛所綁架,被迫接受成人世界的規則的故事。

    李玩本來就不愛喝牛奶,一直以來都是拒絕的態度,但是在最後她喝下了牛奶,她一直都拒絕吃狗肉,但是最後吃寫了狗肉,和見到愛因斯坦後說:我好怕它認出我,撲過來,幸好沒有。

    這裡的心酸大概就揭示了,成長好像就是在接受著一場又一場必須接受的無奈,好像每一箇中國的孩子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父母總是在讓我們接受一些自己本來不願接受的事情,用一個謊言來掩蓋另一個謊言,用武力來折服,但從來都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大人總是以自己的原則和方式在強迫孩子以及衡量孩子,只因我是為你好,“為你好”三個字承擔了所有父母的行為和對孩子的思想。

    最後那句爸爸打你是愛你其實也徹底地改變了李玩,她開始長大,開始學會成長。最後也漸漸認定了,父親給她的那隻狗就是丟失的那條,可是,電影中的黑暗卻也刺痛了我。

  • 3 # 小鹿布穀

    A.

    大家都說,成年人的世界總是有著太多的不容易,其實,每個被逼著長大的孩子才是最可憐。

    成年人的不容易似乎有很多理解甚至同行的人,大家都在一樣地拼搏;而孩子呢,離你最近的父母都會想不通,為何給了你無憂的人生,卻換不來你的聽話懂事?

    片中的李玩酷愛物理,卻被爸爸以偏科為由,逼迫著改為了英語興趣小組。

    為了哄李玩開心,爸爸自作主張送來了小狗,這也恰恰說明爸爸從來沒有真正瞭解過自己的女兒,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們總是覺得,孩子嘛,哄哄就好。

    她終於接受了小狗,還給其取名“愛因斯坦”,卻又因為爺爺的疏忽,狗丟了。

    全家人都覺得只是丟了一隻狗而已,打算道個歉就解決,當李玩發瘋似的跑出去,家人又覺得這個孩子真是不懂事,不懂得體諒人。

    悲傷的情緒還沒有緩和過來,家人又買來一隻狗,還逼迫著李玩承認這就是“愛因斯坦”,這就是大人的自以為是,他們總是覺得小孩子鬧一鬧就好了。

    經過一番掙扎,李玩接受了新的狗狗,而這隻新的“愛因斯坦”卻因為咬傷了家裡最小的寶貝,就被送走,甚至被說要送至狗肉店。

    看吧,這就是大人,他們永遠覺得自己做了很多為你好的事情,那你就應該照單全收,而一旦發生了什麼不和諧的事,他們依然是為你好,不管所作出的行為是否符合你的主觀意願,從某個角度看,這算不算也是一種道德綁架呢?

    大人覺得你是小孩子,所以你不必有太多自己的態度。

    B.

    其實,讓李玩長大的原因除了上面的種種,還有太多她這一個“孩子”所不能理解的。

    李玩的弟弟剛剛出生時,大家都擔心她接受了,還在想該怎麼告訴她,結果一瞞就瞞到了小孩子已經活蹦亂跳了。直到弟弟生日這天,爸爸覺得女兒該長大了(這時候就不覺得是孩子啦),突然就指著一個滑冰的孩子說,那個,黑衣服的,是你弟弟。自然,李玩必須接受。

    不可理解的事情可不是隻有這些,李玩跑出去喝酒,十幾年不出門的奶奶去找她,差點迷路,回來李玩就被爸爸狠狠地揍了一頓;而小弟弟拿棍子把奶奶打傷後,父親卻是抱起他來,寵溺地哄著,說小孩子懂什麼。

    李玩在外面喝酒被罵,而在爸爸的酒局上,她卻被爸爸逼著給那些叔叔伯伯敬酒.......

    李玩開始接觸越來越多的成年人的雙重標準,她開始越來越不理解,可是又不得不接受。

    大人覺得你是孩子,你就要懂事可愛;大人覺得你長大了,你就要知書達理。

    C.

    終於,李玩長大了,成為了大人希望的那種懂事的樣子。

    這些大人想要的樣子,她都做到了。可是,她終究還只是個孩子啊,最後部分,她問爸爸,你和媽媽是怎麼認識的?

    大人組建新的家庭,孩子又不能拒絕,長大得慢了點,就有人跟在後面不停“抽打”。現實中這樣的事情有多少,像李玩一樣,甚至比李玩更可憐的孩子有多少?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可如何尋找到最正確合理的方式,卻是一個需要很多人深思的課題。

    影片中涉及到的就是典型的中國式教育觀念。在心理上,爸爸爺爺奶奶對李玩時愧疚的,可是卻沒有采取適當的關心方式。

    他們覺得李玩會不太容易接受弟弟,於是選擇了隱瞞,可是又在某一天,突然讓她接受這個事實。(我覺得你接受不了,你就沒有知情權;我覺得你應該接受了,你就沒有說不得權利。)

    他們覺得李玩是姐姐,所以即使弟弟犯錯了,她也不能訓斥,小孩子總是沒錯的。(大的就應該讓著小的。)

    ......

    在很多家長心中,很多個李玩就只是他們的附屬品,他們逼孩子優秀,是想顯示自己的成功;他們覺得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他就應該成長為什麼樣子。

    我們不否定,這也叫“愛”,可是他們應該認識到,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應該有足夠的權利。

  • 4 # 朔奇sc

    以下是我寫的部分影評。

    不得不說,《狗十三》這個電影名,是讓我很勸退的一個名字。可架不住朋友的再三安利,便去電影院看了。我承認,這片名終於對味了。不過,我覺得就算改成《狗孃養的青春》或者《癢癢的青春》,可能票房都會比現在好。但文藝片嘛,就要這個味。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人不多,三三兩兩的都是一對對年輕人,偶有爸媽帶小朋友,入場前,小朋友認為這是寵物電影。呵,小朋友,你還是太年輕啊。

    由於事先和朋友反覆強調過,只要告訴我好不好看,千萬別劇透,別劇透!!!所以,我總算能一清二白、乾乾淨淨的看電影了。自從劇透的看過《戰狼2》和《我不是藥神》後,我感覺劇透的電影看起來完全不是味道了,那些爽點和飆升的演技,再看起來,兼職平平無奇,內心毫無波瀾,甚至讓我逐漸失去看電影的樂趣。

    120分鐘的觀影,沉浸在完整的劇情裡。私以為,不誇張的說,這是2018年最佳的劇情了,若是論完整度和表達性,還在2018年最佳影片的《我不是藥神》上。而劇中那些隱秘的暗線,想要表達的情緒和無奈,恰巧我們都懂,恰巧我們都經歷過。亢奮的腎上腺激素,時而隨著電影的情節而顫動,時而不停眨眼,抑制有些溼潤的眼睛。有人說,這是一場窺視自己長大過程後,自省的顫抖與奔潰。

    看完,我才知道《狗十三》裡,狗既是活生生的狗,更是赤裸裸的人,是小時候那個聽話懂事的我們。

    很多時候,父母並不在意我們喜歡什麼,只要聽話就夠了,評判孩子好與壞的唯一標準就是乖,似乎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記得李玩父親問她為什麼跑出去喝酒,李玩回答道:“你之前在酒桌上不是讓我喝酒嗎?”

    記得李玩強忍著淚水,沒有認出愛因斯坦,事後默默的躲在角落裡,心中暗暗說到:“我好怕它剛出我來,幸好沒有。”

    記得李堂男朋友說:“以後這種事還多呢。”

    結尾,李玩的弟弟,昭昭還是乳糖不耐受,喝不了牛奶,看著弟弟在學滑冰,不斷的摔倒,沒人攙扶,李玩似乎看著以前的自己。

  • 5 # 茶醉小妖

    成長都是要經歷一些或疼痛或酸澀或無奈的過程,不是說成長沒有開心,只是好像陣痛更能推進成長的步伐。

    《狗十三》這部電影,父親的教育(不好意思,我沒有提及母親這個角色,因為我覺得劇中孩子的母愛是缺失的),家庭的環境都沒有觸及到孩子的內心成長,十三歲的孩子,青春懵懂,自主意識開始形成,他們自卑又自信、敏感又脆弱、試探著伸手去觸控這個世界,渴望得到理解和交流,然而,影片中,並沒有雙向的交流,孩子的願望和理想在剛愎嚴肅的父親面前不堪一擊,父親的慈愛和關心在孩子這也沒有得到對應的反饋,父親在觥籌交錯中過著生活,孩子在跌跌撞撞中努力長大,影片最後的哭泣,是孩子的妥協,也是孩子的成長。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很生活很真實,裡面的人物在我們周圍都能找到影子,也正因為如此,看著別人的故事,反思我們的人生,或許,這也是主創人員的初衷吧,反正我是這樣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宮頸糜爛和宮頸息肉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