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姐說情話
-
2 # 潘律師說家事
關於網上指斥小鳳雅父母詐捐一事,我是保持了沉默的。原因有二:一是我不瞭解事情的真相,不敢妄下評論;二是即便網上傳言小鳳雅的父母把給小鳳雅的捐款挪用於給小鳳雅的弟弟治療, 這件事應當怎樣評價,也需要冷靜分析。我的看法是:如果小鳳雅的病情無治癒希望,其父母考慮再三,決定把善款用於其另外一個孩子的治療,雖有違善友捐款本意,也未免不是明智之舉。
錢不是用之不盡的,所以要錢盡其用。對於無治癒希望的病人,對於確定是人財兩空的結局,我一向不主張進行過度和無意義的治療。
明知不可而仍然努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努力的人為了儘自己的心。用盡心力,不留遺憾。可這用盡心力的結果,往往是花了很多錢,消耗了很多醫療資源,毫無意義地延長和增加了患病親人的痛苦。一個註定是多輸的賭局,理性的人,不應該下注。
現當地警方已經查明事情真相,為小鳳雅籌集的善款,基本用於小鳳雅的治療,其家人並未挪用,剩餘一千多元,已又交到當地慈善部門。感謝當地警方的迅速反應,還小鳳雅家人以清白,還網友以明白,還善友以安心。
至於網上的質問和謠言,對這個家庭造成的傷害是可以想象的。一些自媒體憑藉想像,即臆斷小鳳雅的母親利用苦難詐捐騙財,煞有介事,語言疾利,讓這個苦難的家庭萬劫難復。公佈真相,尋求正義,是小鳳雅家人的權利,自媒體也是媒體,胡說八道,也是要栽跟頭的。
-
3 # I律師
近年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網上募捐越來越多地進入了公眾視野。然而,時有耳聞的騙捐、詐捐以及不規範操作,讓公眾的愛心嚴重透支。
很多人之所以一聽到“詐捐”就傾向於相信,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捐助者和受捐者之間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隔閡,缺乏相互信任。一旦有了導火索,人們對於這種不信任感就會被點燃。因此當關於詐捐的文章釋出時,頓時激起千層浪也不可避免。
我們就從小鳳雅這起事件來看,先是一些自媒體發文質疑王鳳雅父母詐捐,將原本籌來救女的善款“挪用”去給兒子治唇顎裂,其“重要證據”僅僅是一個朋友圈截圖:王鳳雅母親在朋友圈曬出的一組帶兒子在北京某醫院照就診的照片。後經證實,給兒子進行唇裂手術的費用是由另外一家基金會資助,和給女兒治病完全是兩碼事,這不得不令我們反思。
近年來,對於一些網路事件,自媒體往往都是“結論先行”,往往根據一些資訊的片段就得出結論,然後“義憤填膺”地進行口誅筆伐。但這也可能傷害到那些本來是無辜的人。因此,對於那些作為傳播重要節點的自媒體,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在發聲時務必慎重,很有可能你隨意敲出的結論,將會對當事人造成很大的傷害。
與此同時,有關機構和個人也應對事實情況及時澄清,以正視聽;另一方面廣大網民也應擦亮雙眼,在加入“討伐”的隊伍之前,先讓理性“多跑一會兒”,追一追事實,等一等證據,不能讓謠言無限制的擴散。謠言止於智者,理性判斷,不隨波逐流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其中夾雜著的信任危機,王鳳雅父母為了救女兒本無可厚非,但當其在得到來自捐助者的幫助時,也應公開透明、向捐助者公開資金使用情況,以避免信任的滑坡。這次事件之所以引發網友質疑,究其原因,也與受助方沒有及時同步公開資金使用情況也有關。
在當今社會,公眾對網路慈善缺乏信任的情況下,有需求的求助者應該更多地透過有資質的網路平臺來獲取善款,引入第三方監管機制,並及時在籌款平臺主動公佈資金使用情況,平臺在稽核方面也應該對資金去向進行必要的監督,讓資金使用更加公開透明,以增加公眾對網路慈善的信心。
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讓我們沿襲著與人為善的思想,但善心經不起一次次消費。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慈善機制和社會氛圍來共同維護慈善公益。這需要社會各方共同的努力奮鬥,透過在捐助者和求助者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橋樑。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愛,莫要讓善心因為信任危機而遲到。
真相已經隨著我們的努力衝破了迷霧,相信很多偏頗的道德審判也會因此不復。但我們同時也希望,當下一次類似慈善糾紛再出現時,身在底層的被救助者說法能被更廣泛地傾聽,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一些自媒體依靠自我臆想對小鳳雅事件造謠,現在謠言碌滅,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有多少人讓他們誤導?
25日上午,河南省太康縣公安局宣傳科科長張磊落接受採訪時表示,經警方調查,確認王鳳雅家屬當初的籌款目標是15萬元,但實際上只收到38638元捐款。且這些錢基本用在了女兒王鳳雅的治療上,目前還結餘1301元。據此,當地警方表示不存在詐捐(仍有部分網友認為,王鳳雅家屬提供的支出明細中包括有買奶粉的支出,這不屬於治療費用。但對於多數網友來說,給幼童買奶粉也屬合理)。5月25日下午,在太康縣張集鎮民政所、水滴籌、媒體等人員的陪同下,王鳳雅的爺爺王太友將所籌款項剩餘的1301元善款交到了太康縣慈善會。
至此,事情的真相已經基本浮出水面:王鳳雅的父母不存在詐捐行為。一些媒體、自媒體也刪除了之前的報道。但圍繞這一問題的討論還在繼續。
回覆列表
近日,河南太康3歲女童王鳳雅的離世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2017年,王鳳雅不幸患上一種名為“視網摸母細胞瘤”的癌症。因王鳳雅的家庭無法承擔鉅額治療費用,其父母透過網路募捐平臺向社會求助,並得到了網友的慷慨相助。
2018年3月,有愛心人士曝料稱,王鳳雅的父母將善款提現後,並未用於救治王鳳雅。某自媒體釋出的文章《王鳳雅小朋友之死》還聲稱,王鳳雅父母用募得的15萬善款帶著兒子去北京治療兔唇,卻放任女兒的眼病不斷惡化。這個版本經網路傳播後,小鳳雅的遭遇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網友紛紛指責王鳳雅的父母涉嫌詐捐。
但隨後,故事就出現了戲劇化反轉。
25日上午,河南省太康縣公安局宣傳科科長張磊落接受採訪時表示,經警方調查,確認王鳳雅家屬當初的籌款目標是15萬元,但實際上只收到38638元捐款。且這些錢基本用在了女兒王鳳雅的治療上,目前還結餘1301元。據此,當地警方表示不存在詐捐(仍有部分網友認為,王鳳雅家屬提供的支出明細中包括有買奶粉的支出,這不屬於治療費用。但對於多數網友來說,給幼童買奶粉也屬合理)。5月25日下午,在太康縣張集鎮民政所、水滴籌、媒體等人員的陪同下,王鳳雅的爺爺王太友將所籌款項剩餘的1301元善款交到了太康縣慈善會。
至此,事情的真相已經基本浮出水面:王鳳雅的父母不存在詐捐行為。以上是整個事件的全過程。
①質疑要從事實出發
在自媒體崛起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微博、朋友圈中從來都不缺乏口水,稀缺的是對事實的探究和對真相的執著。一些自媒體習慣於質疑,但未必進行過調查,拿到了足以坐實結論的證據。就這一起事件而言,一些自媒體發文質疑王鳳雅父母詐捐,將原本籌來救女的善款“挪用”去給兒子治唇顎裂,其“重要證據”僅僅是一個朋友圈截圖:王鳳雅母親在朋友圈曬出的一組帶兒子在北京某醫院照就診的照片。後經證實,給兒子進行唇裂手術的費用是由另外一家基金會資助,和給女兒治病完全是兩碼事。
一些網路事件,往往都是“結論先行”,人們根據一些資訊的片段就得出結論,然後“義憤填膺”地進行口誅筆伐。這一方面固然需要有關機構和個人及時澄清,以正視聽;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廣大網民擦亮雙眼,在加入“討伐”的隊伍之前,先讓理性“多跑一會兒”,追一追事實,等一等證據。而對於作為傳播重要節點的自媒體,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在發聲時務必慎重。殊不知,你在鍵盤中隨意敲出的“結論”,轉發的熱點,可能會對當事人造成很大的傷害。*河蟹*須有邊界,造謠傳謠也將承擔法律責任。
在事件劇情反轉之後,王鳳雅的父母表示對造謠者將訴諸法律。確實應該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益。這有利於進一步釐清事實,也是對正當網路慈善活動的一種支援。輿論的監督有助於網路募捐的正規化、透明化,但任何監督必須基於確鑿的事實,否則傷害的不僅是相關當事人,也是在傷害慈善本身。
②公開透明以重建信任
的確,很多人之所以一聽到“詐捐”就傾向於相信,這主要是因為背後有其傳播的社會土壤。近年來,一些不規範的網路募捐、甚至詐捐行為屢屢刺激公眾敏感的神經,捐助者和受捐者之間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隔閡,缺乏相互信任。一旦有了導火索,人們的這種不信任感就會被點燃。
從這個角度來看,重建人們對網路慈善的信心,首先需要重建信任。而要重建信任,需要讓慈善資金在Sunny下募集,在Sunny下使用,同時引進監督機制。按照2016年9月施行的慈善法,網路公益募捐只能透過有資質的網路募捐平臺來進行。但對於個人透過網路求助的行為,法律並沒有禁止。也就是說,個人可以透過網路為自己求助,但個人不能透過網路募集資金開展公益活動。
在“小鳳雅”事件中,經警方調查確認,王鳳雅家屬本次募集的善款主要透過水滴籌,獲取善款額為35689元,另外透過網友微信紅包、火山小影片直播打賞獲取善款2949元,共計38638元。水滴公益在24日剛剛獲得民政部的認證,成為合規的網路公益平臺。
王鳳雅父母的行為有個人求助的成分,也有透過網路平臺求助以獲取資金的成分。無論是哪種方式,公開透明、向捐助者公開資金使用情況都是贏得信任的起碼要求。這次事件之所以引發網友質疑,與受助方沒有及時同步公開資金使用情況也有關。實際上,王鳳雅家屬在使用善款時已留存了票據,但或許是由於缺乏這種意識,而沒有及時公開。這應該為以後的求助者引以為戒。
在目前公眾對網路慈善缺乏信任的情況下,有需求的求助者應該更多地透過有資質的網路平臺來獲取善款,引入第三方監管機制,並及時在籌款平臺主動公佈資金使用情況,平臺在稽核方面也應該對資金去向進行必要的監督,讓資金使用更加公開透明,以累積公眾對網路慈善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