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oss不聽話
-
2 # 曉秋家
只要能聽見就不是問題,好多男孩子開口晚,我們老家隔壁鄰居小男孩就是這樣,到三四歲了才開口講話,挺聰明的小傢伙。
實在不放心,去醫院檢查一下更安心。
-
3 # 大妞漫生活
語言是人類必備的基礎技能
第一,先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看是否是病理原因。
第二,觀察孩子單個字、片語說不說,或者有這個意識沒有。
第三,孩子的咀嚼能力怎麼樣?就是給她吃硬質的飯菜,孩子吃不吃。比如,芹菜、玉米、瘦肉等。
第四,孩子吞嚥能力怎麼樣?孩子是用口杯還是奶瓶喝奶、喝水。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可以非常熟練的用口杯喝水了。
第五,反思從孩子出生時起,是否給他提供了豐富的語言環境。比如,給孩子換尿布時,要和寶寶說:寶寶,媽媽要給你換乾淨的尿布了。喝奶時:寶寶,肚子餓了吧,我們來喝奶嘍等。就是你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和他一直說話。
第六,閱讀繪本,讓孩子可以看清楚你的口型。
我之前也是給一位兩週的孩子做語言訓練,我們分析出這個孩子不說話是因為爸爸媽媽平時很少和孩子溝通,保姆帶的多,而且保姆年齡大,也是少言寡語型。造成孩子可以聽懂但是不說。在我給她找到原因後,按照以上幾種方法進行培養練習,孩子在兩個月後可以說短句。所以,如果孩子不是因疾病造成的不說話,那完全可以訓練好。
育兒是一個長期的慢工程,希望家長多一點耐心,多瞭解自己的孩子,做最懂孩子的爸爸媽媽。
-
4 # 二胎寶媽談育兒
兩週歲寶寶啥都能聽懂就是不說話怎麼回事?教他也不學?
孩子語言的發育有自身的規律性,有些小朋友說話早,表達能力也強,而有些小朋友說話晚,比較內斂,表達相對較弱,只要寶寶沒有器質性病變,通過後天的培養,不善於交流表達的孩子也會增強表達能力。
兩歲左右的孩子照理來說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詞彙,但由於寶寶的詞彙量很有限,常常會說一些成人聽不懂的話語,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需要耐心分析,不要加以訓斥,更不能取笑孩子,否則會影響到孩子說話積極性。
當兩歲寶寶在排除疾病因素的情況下不願意說話,家長怎麼辦?
1.不帶目的性的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
孩子的學習能力是特別強的,只要家長多與他溝通交流,孩子會很自然的學會很多話語。但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沒必要急迫要求孩子必須說出剛教的詞彙,你只需要不斷與寶寶保持正常語言交流就行。
2.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孩子想要獲取某種需求時,你可以鼓勵寶寶用語言表達出來,如孩子想吃蘋果的時候,你就可以告訴孩子:“寶寶,你跟著媽媽說蘋果,媽媽就給你,好嗎?”,這這種情況下,寶寶一般會跟著說,之後當再想吃蘋果的時候就會知道用蘋果這個詞來表達。採取這種方式寶寶的詞彙量就會越來越多,便於他的表達。
3.理解孩子的語言,及時給予反饋
當孩子用詞不當的情況,家長不要取笑孩子,而應該自己去理解孩子的話意,給予正確迴應,並教孩子正確的發音,提高孩子說話積極性。
-
5 # 小皮育兒經
T:兩週寶寶啥都聽得懂就是不說話怎麼回事?教他也不學?
按照寶寶語言的正常發展規律,多數寶寶是在6-7個月的時候開始理解語言,10-18個月的時候慢慢開始說出詞彙,並進行普通的語言表達。
但是規律是規律,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脾氣,並不是每個寶寶到了時間就會說話的。
我有一個朋友,在差不多兒子2週歲的時候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出去聚餐,整個過程就沒有聽到她兒子說一句話,只說兩個字,那就是“媽媽”,神奇的是即使全程不說話,朋友也把孩子照顧的妥妥貼貼,孩子很乖也不鬧。
而反觀我女兒,一會兒說要薯條,一會要紙巾,一會要炸雞,喳喳個沒完,我還特地問了朋友說她兒子會說其他話了嗎?她說還不會,只會叫爸爸媽媽,雖然她也著急,但是孩子就是不說,她也沒辦法。
我跟她說,孩子開口晚,也許跟你把他照顧的太好有關係,你沒有給他開口說話的機會,他自然就不去說了。
我朋友她是個幼師,對照顧孩子很有一套,孩子的任何需求,她一眼就能看透,比如孩子要喝水,手指一下水瓶,她就把瓶蓋開啟送到孩子嘴邊,孩子要紙巾,嗯嗯一下就把紙巾給他,反正就是一哼唧一皺眉就能知道孩子能放出來什麼屁來。
這樣照顧孩子確實很省心,但是弊端也很明顯,就是孩子明白老媽是個萬事通不用開口也能明白他的意思後,他就不願開口也覺得沒有開口的必要了。
那麼想要孩子開口該怎麼做呢?
鼓勵孩子說話鼓勵孩子說話跟教孩子說話不同,不是單純的你說一句,他跟一句,而是要給他創造說話的環境,比如孩子想要一樣東西,鼓勵他說出來而不是直接拿給他。
就像我對女兒就是裝傻模式,女兒用手指猛撮水瓶,我就是故意裝不知道:寶貝要什麼啊?這個嗎,這是水?那你跟我說啊,說“水”。開始時,只要女兒能說出類似水的發音,我才會把水給她,並且以後只有說出某個事物才會給她,而不是手指一下就好。
慢慢的,就可以增加詞彙式,語句式,比如“要喝水的話要跟媽媽說“媽媽,水”,“媽媽,我要喝水”,“媽媽,我想要喝這個水””只有她把整句說出來了,才可以喝到水,否則我就裝聽不明白,“你要什麼啊,你不說媽媽怎麼知道,哪個東西,”然後在旁邊亂指,直到她說出水,我才把水給她,然後假裝恍然大悟:“哦,你要水啊,你不說我就不知道啊,下次要水的話記得跟媽媽說“水”知道嗎。”
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什麼是語言環境呢?就是讓孩子的周圍要充滿聲音,這樣耳濡目染之後,孩子自然會受到薰陶,這就要求家人要“廢話”多,如果家人都是沉默寡言,閒暇時只會玩手機,孩子一個人玩時就聽不到聲音,也無法形成對話,那麼語言就會學的慢。
反之,如果家長能多陪孩子玩遊戲,如“這個積木放到這裡就變成什麼了啊,是一條小魚!你喜歡什麼顏色的積木?這個黃的啊,媽媽也好喜歡,我們要不要給小魚搭個小房子……”這樣不停的邊玩邊說,孩子也就能邊玩邊接收語言資訊,也能更好理解和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簡單的語言種類也就說一種語言環境的孩子學說話會更早,因為都是統一的名稱,而家有方言和普通話的,開口會稍微晚一些,因為孩子會造成語言混亂,一種事物兩個名稱,她自己也不知道該說哪一種。
但是家有多語言種類並不是壞事,雖然前期接觸語言種類多的孩子開口會晚一些,但有研究表明,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發育,到了3.4歲以後,孩子就能同時掌握多種語言,並且越長大,越能區分不同語言,多語言環境只是對早期開口早晚有影響,不影響實際的語言能力。
讓繪本有聲有色繪本是書,自然不會發出聲音,但是如果家長帶著孩子一起看繪本的話就能讓繪本自己“發聲”了,也就說家長可以經常帶著寶寶看繪本,邊看圖邊講解,用誇張或動作性的語言去給寶寶講解繪本的故事,這樣孩子就能透過家長的語氣,動作來猜測出話語的意思,這也是非常好的給孩子進行語言薰陶的方式。
除了故事性的,童謠類,兒歌等形式的繪本也都是語言啟蒙的好幫手。
孩子說話晚,只要不是病理性的,家長一定要從孩子身邊找原因,孩子開口說話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家長努力了,其他的就靜待花開吧,在3歲前,相信每個孩子都能開口表達。
-
6 # 兒童康復指導金老師
孩子聽得懂,但就是不開口說,怎麼辦?有聽力並不一定會用語言表達,這是嬰幼兒的特點。因為嬰幼兒有一法寶就是肢體語言加上嗯嗯、啊啊。很多家長特別能理解,能隨時準確滿足嬰幼兒提出的任何需求,致使他們沒有必要“說話”,但他們能完全理解家長的所說、所做。
孩子是否一出生就可以接受多種語言刺激?
嬰兒出生後就應接受家庭自然語言/方言刺激。自然語言指的是家中人員的第一交流語言。不論是英語,還是地方方言。千萬不要刻意控制嬰兒接受的語言或方言種類。很多研究表明,生後即接觸多種語言的兒童三歲之內會有一點表達落後,但3歲之後會有明顯爆發式進步,對今後交流無任何影響。 這裡,老師建議家長們,多給孩子發明說話的操練環境和條件。由於越早開口說話,孩子的大腦就會發育得越早。
回覆列表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一歲左右便會開口說話了,早的十個月便可以說話了,而一些說話遲的孩子,在出生15個月後一般也就會說話了。到兩週歲時,寶寶仍然不會說話,其原因可能跟寶寶的生活環境,特別是周邊的語言環境有關。一些寶寶媽媽則建議,其家裡人應儘可能用同一種語言與寶寶講話,並有意識地多與寶寶說話,還可以拿家中一些實物,如桌子、椅子、電視等教孩子。此外,應多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與小孩子一起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