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碧水青山0
-
2 # 珠珠育兒經
草木皆兵字面意思為將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用來比喻驚慌失措下的疑神疑鬼之狀。
這個成語的出處為《晉書•符堅載記》。公元383年,前秦皇帝符堅挾一統北方之氣勢,率領大軍南下進攻東晉王朝,東晉以謝石為主帥,謝玄為先鋒,與符堅在淝水一帶對峙。
前秦先鋒符融攻佔壽陽(今安徽壽縣)後,符堅親自領軍駐紮該城。符融認為東晉軍隊不堪一擊,符堅也認可這一看法,自信地以為只要後續大軍抵達,必如摧枯拉朽般滅亡東晉。於是,他派了一名為朱序的手下去勸降。
然而朱序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將符堅的計劃和前秦軍隊行軍路線及內部情況和盤托出。謝石於是對前秦軍隊瞭如指掌,趁夜派遣奇兵偷襲位於洛澗前秦軍營,大破秦軍,晉軍趁勢進軍壽陽。
符堅得知兵敗的訊息,大驚失色,此時壽陽兵馬不足,大軍尚未抵達,而壽陽卻已危在旦夕。符堅登城眺望,發現晉軍陣容齊整,甲冑鮮明,並非之前所預料的一支弱旅,之前過於樂觀的推論被徹底地否定。
遠處八公山,因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山峰而得名,地勢險要。符堅望著山上被風吹拂的草木,以為是晉軍活動的動靜。秦軍以為自己已經被包圍了。
隨著主力的抵達,秦軍和晉軍將於淝水進行決戰。晉軍首先發動進攻,符堅見晉軍如此不自量力,想趁晉軍半渡之時而擊之,畢功於一役。於是下令全軍後撤。然而,過於人數龐大的秦軍資訊傳遞必然不暢,加上秦軍中,大部分士兵是強徵而來,秦軍瞬間就譁變了,士兵們紛紛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自相踐踏,晉軍乘勝追擊,秦軍死傷無數。淝水之戰以前秦的慘敗而宣告結束。
這便是草木皆兵的來歷。
紙上談兵則指的是空談理論,卻沒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此成語的出處據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的上將軍趙奢,有個兒子名為趙括。自小熟讀兵書,說起用兵來頭頭是道,大家都認為趙括是趙國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軍白起攻南韓,包圍了上黨郡。上黨守軍將領不願投降秦國,意欲將上黨郡獻與趙國。趙國接下這燙手山芋,接收了上黨郡。
兩年後,秦國再次包圍上黨,趙國派老將廉頗駐防長平,與上黨互為掎角之勢。秦軍進攻廉頗軍,奈何廉頗經驗豐富,堅守不出,秦軍沒有佔到便宜。兩軍對峙數年,秦軍補給不濟,戰爭的天平開始向趙軍傾斜。
這時,秦國使了一個離間計。大肆宣揚說,還好是廉頗,要是趙括來的話,秦軍早就大敗虧輸了。此時,新即位的趙孝成王對於廉頗堅守不出,靡費錢糧早已不滿,於是讓趙括接替廉頗,轉守為攻。
趙括抵達前線後,全盤推翻了廉頗的策略,全線反擊。秦軍主帥白起也十分配合地使用拖刀計,示之以弱,連輸幾仗。趙括樂觀地以為秦軍已是強弩之末,捨棄主軍,率輕兵追趕秦軍,陷入了秦軍預先設好的伏擊區,兵敗身死;同時秦軍派出奇兵偷襲趙軍大營,失去主帥的趙軍全線潰敗,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元氣大傷,被秦國一步步蠶食,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這兩個成語雖然意思不同,但其故事背景卻有一致性。那就是這兩個失敗者都是犯了麻痺大意,過於樂觀的錯誤,成為後世借鑑的教訓。
-
3 # 大眾觀察臺
詩曰:
三千年前一趙括,紙上談兵惹大禍;
後世皆知莫空談,實幹興邦能強國。
又曰:
興兵小挫自慌亂,草木皆兵怎能戰;
人生處處藏兇險,沉穩拼搏了無憾!
“草木皆兵”、“紙上談兵”這兩個成語雖然都帶有“兵”字,但其意義確是截然不同的。先了解了這兩個成語的出處、典故和喻義,就能更充分的理解他們的不同之處!
首先來看“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具記載:戰國時候趙國名將趙奢有個兒子叫趙括。他年輕時就學兵法,只要談起兵書中的兵法、佈陣等等這些事來,他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趙括接替老將廉頗成為趙國大將軍。後來,在趙國和秦國的長平之戰中,由於他只知道照搬兵書裡的戰法,不知道隨機應變,結果被秦軍打的大敗,四十萬趙國降兵也被秦軍坑殺了。
後人把這個事例用“紙上談兵”來譏諷那些只會誇誇其談的空談、不踏踏實實做事的人就會跟趙括一樣,結局悲慘。
有人說,人之所以會長了一張嘴、兩隻手,就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事!習主席說的“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就是在教導和鼓勵我們每個人少說空話,只有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踏踏實實的努力工作,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才能興旺發達!
然後再來說說“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東晉時期(公元383年),前秦一直想吞併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大軍,去攻打晉國。誰料,他的先頭部隊在壽春一帶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看看後面的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計程車兵了!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接著,秦軍和晉軍在淝水(今中國安徽瓦埠湖一帶)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中箭倉皇而逃,他聽到風吹樹木的聲音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最後晉軍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
後人把這個戰例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草木皆兵”這個成語來形容和諷刺那些膽小、多疑,尤其是那些經歷過失敗後的人,他們能把什麼事情都想的非常可怕,做事也是畏手畏腳、疑神疑鬼,最後什麼事也幹不成!
因此,做人要不驕不躁,虛心聽取意見;做事要滿懷信心,堅定必勝的信念!遇到困難要沉著應對、臨危不懼,就算是失敗了只要能吸取經驗教訓,最後一定能夠成功!
綜上所述,在你瞭解了這兩個成語的出處和典故之後,是不是就能理解他們的不同之處和教育意義了呢!
-
4 # 小小二哥
這兩成語看上去都兵字,但是區別很大。
紙上談兵用兩字來解釋就可以了,那便是空談!古代兵家用兵最忌空談,也就是紙上談兵,和想到很多人只知道談理想談夢想,卻從來不去實踐是差不多的意思。
那麼歷史上紙上談兵比較出名的人物有哪些呢?
排在第一位的肯定就是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出處,趙括。
趙括乃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因從小受到父輩的薰陶,對於兵法韜略極為精通,不過,趙括的這種精通,緊緊只是理論上的精通,根本沒有實踐過。那麼趙括理論上的精通,到底達到了一個怎樣的高度呢?據說連其父趙奢都難不倒他,這也讓趙華人認為趙括必定也會和他父親一樣成為一代名將,這也是趙括接替另一位名將廉頗的重要原因。
只可惜,趙括接替廉頗之後,在長平之戰中與秦軍作戰,只知道根據理論行事,完全不知道變態,即使手下其他將領進言也被他以紮實的理論給駁斥,最後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第二位就不得不提三國馬謖,馬謖乃是三國著名謀士馬良之弟,其最愛談論兵事,精通理論,被諸葛亮看重。馬謖最出名的故事便是馬謖失街亭,而這個故事就發生在諸葛亮上表《出師表》,出兵北伐的時候,當時諸葛亮任用馬謖,命其把守重要戰略要地街亭,結果馬謖丟了街亭,直接導致諸葛亮北伐失敗,之後就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事件。
空談理想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大不了就是一事無成。可這紙上談兵就嚴重多了,說不定會導致國家的滅亡也未可知!
草木皆兵用三個字來解釋,那便是嚇壞了!大凡帶兵將領被敵人用計謀擊敗之後,都會草木皆兵,沒辦法這是人之常情,就是司馬懿也不能倖免。
草木皆兵的典故出自淝水之戰。東晉時期,強秦意圖吞併晉王朝,秦王苻堅親率九十萬大軍攻打晉國,卻被晉國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連連擊敗,最後嚇得秦王看到山間的草木都覺得那是晉國的伏兵,草木皆兵由此而來。
-
5 # AlexanderG
就像玩Dota2 紙上談兵是看別人玩的影片,你在下面評論,草木皆兵是對戰場上任何一個移動的物體都足以令人緊張
回覆列表
紙上談兵,是見過很多豬的圖片,卻沒有嘗過豬肉的味道。是有書本理論,沒有作戰經驗,或根本就沒有參加過作戰、只是聽說過戰爭。有三寸不爛之舌,能滔滔不絕地說的天花亂墜。
草木皆兵,是打仗失敗了之後一路逃命而害怕敵人追上來。是被打怕了而逃不掉,匆匆忙忙逃命,如果是晚上,不遠處一人多高野草和小樹林在夜色裡,在風中一搖一擺,看上去就像敵兵追堵,當然害怕。
草木皆兵,是有實戰經驗,也可能有書本理論知識,只是突然之間敗得太慘,超過了當初的預期、及自己是承受能力,而高度驚恐不安。
故而,紙上談兵,是巧舌如簧的口才。草木皆兵,則是極度害怕或心虛,失敗後的恐懼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