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俗人味道
-
2 # 逝去風雲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假的。
《隋唐演義》和《三國演義》差不多,好多東西都是虛構的,甚至可以說是為了編故事而不編故事。
別的不說,我就說一個隋煬帝楊廣。在《隋唐演義》中,楊廣被描述成暴君,說他為了看一眼揚州的瓊花,而專門修建了運河,搞得民不聊生。
其實呢,這個真是徹底地黑化楊廣。
如果真要給楊廣一個評價,這個皇帝真的不算差,甚至可以算得上雄才大略。
楊廣之所以要修建大運河,不是為了自己的私慾,更不是為了看揚州的瓊花,而是為了大隋朝的統治。當時,隋朝在北方定都,北方的經濟比南方發達許多。古代交通不是那麼便利,楊廣為了更好地實現對江南的統治,才決定舉全國之力修築運河。京杭大運河真是當時非常了不起的工程,即使放到現代來看,也稱得上偉大。
這條運河修築成功後,北方仕族對江南的統治就明顯加強。
從後來的唐朝就可以看出。唐朝建立後,藉著楊廣留下的大運河,幹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實事。當然,這些功績不會算到楊廣頭上,只會算到唐朝的李家皇帝的功勞簿上。
其實,唐朝的江山來的不是那麼光明,按現在的話來說,是造反篡位得來的。當時,楊廣和李淵算得上表親。楊廣被各路反王困在揚州後,駐守在太原的李淵也開始有了逐鹿中原、爭霸天下的野心。於是,李淵父子等人造反,順利地取下了當時的西京長安,還立了一個傀儡皇帝楊侑,也就是史書上稱的隋恭帝。李淵還遙尊當時遠在揚州的楊廣為太上皇,這樣子就名正言順地把楊廣從皇帝寶座上趕了下來。古時,交通訊息都不發達,百姓文化程度也不高,統治者們操縱民意較為容易。
當然,楊侑也很快被李淵廢掉,後來直接毒死了,對外稱是生病死了。這把戲玩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李淵登基稱帝后,建立了大唐。
為了更好地鞏固唐朝的統治,李淵,加之後來的各個唐朝皇帝,沒少對楊廣進行黑化。只有給楊廣安一個惡名聲,也就是暴君的稱號,李氏唐朝才會名正言順。
-
3 # 曙光照亮前面的路
隋唐演義中這些人物的原型是誰?小說和歷史有何差別?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我一起看一看。
之前寫了幾篇隋唐人物的文章,裡面的依據分析基本都是在小說的基礎上發表的觀點。今天來盤點幾個重要人物的小說形象與歷史的差別。
一、秦瓊
秦瓊是整部隋唐演義的書膽,貫穿整部作品。歷史中的秦瓊沒當過捕快,出場時就在來護兒手下任職(來護兒在小說中比較菜,大鐵槍還被羅世信給搶走了,但歷史上也是個牛X人物),後來跟隨張須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最後遇到明主李世民後便死心追隨。
無論小說還是歷史秦瓊都是個忠義之士,無論是曾經的上級又或者史官對其評價都很高。武力方面要比小說裡高很多,雖然小說中也能排進13傑,但也都墊了底。
羅成在歷史中是沒有這個人的,人物原型來自歷史中的羅世信。
歷史中的羅世信是個狠人,能征慣戰,長相英俊。十四歲便隨軍出征,每次回營都帶一大包“鼻子”。(古代打仗將士回營以人頭數來領軍工,這哥們由於勇猛過人,光拿人頭馬上放不下,所以以鼻子來代替人頭)羅世信與秦瓊是多年的同事,從張須陀到王世充,最後倒追隨李世民兩人的步伐一致。
羅世信和羅成一樣很年輕的戰死沙場,也是戰死在抵抗劉黑闥的戰鬥中。但是與羅成本質的上的不同是羅成薄情寡義,而羅世信很重情義。早年由於收到裴仁基的禮待,在攻破洛陽的時候出資斂葬了裴氏父子,並且說:“等他死後也要安葬在裴氏父子的旁邊“。
小說中的程咬金做事情有些渾,經常惹事,出場時就是當地有名的“混混”。但是真實程咬金活了100多歲,是三朝元老,是開國功臣,資歷很老。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都會給幾分面子,就叫程咬金九千歲。
歷史中的程咬金原名叫程知節,在隋朝時就已經是驃騎將軍,隋朝滅亡後,投奔大唐,上陣殺敵從來不含糊。於是,唐朝的開國功臣裡,大名在列。程咬金跟著李世民打敗宋金剛,緊接著生擒竇建德,大敗王世充,立下了赫赫戰功,唐朝建國後,被封為盧國公,故而被稱作九千歲。
演義:隋唐第一條好漢,手持兩把大錘,縱橫天下,兩柄鐵錘如拍蒼蠅般,只打得屍山血海,將185萬軍隊殺得只剩65萬。逼得李密獻上玉璽,各路反王遞上降表。但因違反師訓,先後殺死了使用鎦金鏜的伍天錫、宇文成都,遭到天譴,被雷電劈死。
歷史中的李元霸的原名是李玄霸,因為要避諱康熙的“玄燁”,所以在康熙年間被改為李元霸。李玄霸沒有天生神力,很早就病死了。
五、裴元慶
演義:裴元慶可是硬接李元霸的三錘,只是被震得雙手略微脫力而已。一個是攻,一個是防,防禦方天生是處於弱勢,但是裴元慶卻依舊能硬接李元霸三錘,並且毫髮無傷,而宇文成都作為攻擊方,兩鏜砸下去卻震得自己虎口裂開
-
4 # 隔壁老王一人談
當然不是真是歷史了,差的太多了!隋唐演義我聽過不下五六個版本,有單田芳,田連元,連麗如大隋唐,陳青遠,馬岐,王玥波等等,細節各有不同,但大梁子都一樣,包括秦瓊賣馬,劫皇槓,賈家樓結拜,反登州,探地穴,瓦崗寨,鬧花燈,十八路反王鬧揚州,鎖五龍等等,
一般都是從秦瓊開書,秦瓊也是書膽,號稱交友賽孟嘗,孝母似專諸,絕對男主角,實際歷史秦瓊在凌煙閣二十四將排最後一名,
歷史上也沒羅成只有羅士信,也不是傻子,程咬金也沒當過混世魔王,
歷史上蘇定方絕對大唐功臣,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在演義裡是反面人物害死羅成,後被羅成兒子羅通殺死!
歷史上建成元吉也沒有演義裡那麼混賬,還有那個天下第一李元霸,原型叫李玄霸,沒成年好像十幾歲就死了,當然也沒那麼大得力氣!
其他的人物也大部分虛構,另外對隋煬帝也全持否定態度,實際歷史楊廣也算有能耐,大運河造福百姓幾百年,遠征高句麗,可以說文治武功,不說他有多好吧,起碼沒演義裡那麼混賬,垃圾!
-
5 # 嵇康大大
《隋唐演義》中對歷史的還原程度都遠不及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雖然虛構了大量故事,但裡面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真實存在的,而隋唐演義光是好漢榜上的人物中虛構的就佔了一大半。
-
6 # 墨上行舟
演義演義,說白了,就是發生了一件事,不清楚其中具體的內容,或者直接就是腦補出來的東西。
演義之中,通常都是真真假假,與史實有一定的出入。
在“演義界”,最出名的,想來就是《三國演義》了。
你看它六十多萬的字,用筆寫出來,而且用的還是毛筆,也沒有印表機,只要原封不動的寫出來,都得十幾本成一套。
[淚奔][淚奔]再看三國,我覺得三國可能是古代最“亂”的時候了。
我說的這個“亂”,不是國家亂,國家比它亂的也大大的存在。
這個“亂”指的是人,能人,實在是太多了。
只要是學過歷史的,去看這個《三國演義》,每出場一個人,都會將出場人物的介紹和腦子中的那個古人結合起來。
最後在發出一句感慨“原來是他呀!”
在你還沒有完全接受的時候,另一個在歷史留名的能人,他,又出場了。
而且這些人,還一個個的陣營不同,心思也不能,表面上稱著兄弟,又各自有自己的把戲。
所以說,看三國演義,其實是件非常累的事情。
要想完全看懂,心中沒個計較,還真不行。
書本倒還好,可以做筆記,若是手機視訊,那就不得不暫停很多次,騰出時間來去搜搜這個人是誰,做了什麼事,又有什麼能力,因為什麼事出名,等等等……
怎一個亂字了得!
而且,老師在介紹《三國演義》之時,應該也說過,《三國演義》是根據陳壽的《三國志》改編而來。
主打的事人心謀略,當不得真。
類似的,還有《隋唐演義》,《封神演義》這種相對而言出名的。
但是無一例額外,就相當於古人寫的“網路小說”,只不過,寫這個小說的人,比較厲害而已。[吃瓜群眾][吃瓜群眾]
-
7 # 朗夏
首先作結論《隋唐演義》是根據真實歷史編寫創作的小說。再次科普:演義這個詞是古代的一眾說法,叫做“演義”的作品一般是小說故事之類的文學創做,比如《三國演義》。演義,有“表演……(故事)的意思”。
-
8 # 松竹散人
你問這個問題就缺乏基本常識,既然是“演義”二字,就不可能是真實歷史故事。
提問也要做功課,不要隨便提一些貽笑大方的問題。
-
9 # 習得文史三味
不是真實的,隋唐演義是一部長篇帶有個人見解的歷史小說,加入大量的文字修飾和個個情感。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都不是正史。比如說:
1、正史中楊廣開科舉、開運河、三徵高麗的功過都清晰明瞭,功是功、過是過,不會帶有自己的私人情感。而演藝裡面就把他的功都說成過。
2秦瓊正史最開始隨隋將來護兒、張須陀鎮壓起義軍,以勇悍聞名。張須陀被瓦崗寨擊殺,秦瓊轉投隋將裴仁基,後隨裴仁基降瓦崗寨。及瓦崗寨李密兵敗,秦瓊又為王世充部將,但他不喜歡王世充的為人,投靠李唐。演義中最開始就是瓦崗大元帥。
-
10 # S鳳棲梧桐
隋唐演義〉是清朝褚人獲編寫的歷史演義小說,所謂演義,自然加入了作者自己加入的成分,其中的人物、事件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的具體細節都有可能被作者改動或是新加入過,這種歷史演義小說是中國小說分類中的重要形式,它所演義的故事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歷史小說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府演義》等。
回覆列表
我說一下我的觀點吧。
在說這本書之前,先來看一下成書背景。《隋唐演義》是明末清初文學家褚人獲創作的一部具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長篇章回體小說。而褚人獲一生未曾中試,又生活在大明朝最後的輝煌時刻,他當時的心裡寫照可見一斑。
《隋唐演義》以隋煬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的“兩世姻緣”為大框架,講述自隋文帝起兵伐陳開始,到唐明皇還都去世為止一百七十多年的傳奇歷史;小說文字描寫靈活多變,或鋪陳華麗,富有時代氣息,或用筆粗豪,人物形象鮮明,鋪敘了隋煬帝奢靡的宮闈生活,隋末群雄起兵,李世民統一天下,武則天荒淫亂唐,以及唐明皇、楊貴妃的風流豔事。書中對隋亡後十六院夫人流落江湖的同情,對秦瓊英雄失意的感嘆,與作者在明亡以後“鸌落”、鬱郁不得志,“困頓”的遺民心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而全書整體結構時間以史為經,以人物事件為緯,歷史上肯定是有其人物和時間原型,只不過是誇大或弱化了人物形象,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很常見的,畢竟作者寫書肯定也是為了混口飯吃,寫真實枯燥的史實一是不見的有人看,也突出不了那種善惡觀念;同時還得兼顧著當朝者的心情,是不是複合政策輿論,也得照顧著作者自己的心情,表達一下作者自己的想法啥的。因此誇大其詞的和史實不符的地方是在所難免的。
所以說,《隋唐演義》當小說看就好,裡面有真實的歷史,但不要去當史書去研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