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賽麥大弘

    謝邀,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還支撐了154年,主要原因是大唐盛世文化和培養了大批人才有關。雖然安祿山和史思明叛亂了,但還有哥舒翰、李光弼、郭子儀等仁人志士。特別是郭子儀,功高蓋主但做人低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身素質實在盛唐時期修成的,一生為朝廷出力,歷經四朝不居功自傲,實屬難得。這是有這樣的能臣,有李亨等皇帝的苦治,是大唐之幸。

  • 2 # 道可之道

    安史之亂後,其實是唐朝在藩鎮割據問題上的爆發點,但是平息騷亂並未解決藩鎮勢力。各藩鎮勢力不反叛中央,但也不服從中央,導致唐朝政府被藩鎮勢力架空,其實很像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名義上是東周,但是被各諸侯國統治。各藩鎮勢力處於一種相互制約的平衡中,想要再次繁榮,需要新的勢力打破這種平衡,也是有相應的氣數在裡面。

  • 3 # bare276

    唐朝衰敗原因很多而安史之亂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的爆發。唐朝開國前一百多年確實國力鼎盛,可是時間一久問題出現了。一是唐朝崇尚武力,這在開國時對待外敵時確實會讓自己一時強盛,但過於崇尚武力也導致了邊境的武將為了功勳不停發動對異族的戰爭,其實看歷史可以發現唐朝一直是四線作戰收復之後也是繼續再行擴張而不是穩定發展,這自然招致了那些異族的仇恨敵對,在唐朝國力鼎盛時他們不敢做什麼但一旦唐朝發生內亂自然就牆倒眾人推了。二是,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中央無力掌控,這在後來安史之亂以後不僅沒有消弱反而藩鎮勢力進一步擴張。而中央想要再進行集權肯定會招致各方反對,而且唐朝的門閥勢力也是相當強大,各門閥之間又是互相爭鬥中央根本沒有實力去管理藩鎮。因此集權也就不可能了

  • 4 # 四百軍州

    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率15萬大軍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叛唐。756年正月,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756年6月安祿山佔領長安。763年春田承嗣獻莫州投降,史朝義自縊死,安史之亂結束。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禍首是安祿山與史思明,所以事件被稱以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王朝由盛轉衰,再無出現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這樣的大盛世。這是由多方面原因決定的,但是總因都是安史之亂。

     

    1.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鑑於中原內地在叛亂初期毫無抵抗之力,中央不僅沒有盡撤藩鎮,反而在內地新增了許多藩鎮,為的是維持均勢,相互制衡。然而這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藩鎮割據,其中最跋扈者為河朔三鎮,他們不受中央節制,,不向中央輸運稅賦,自行任免將吏,甚至連節度使的職位也可傳之子嗣部將,對唐王朝的中央集權統治構成了最嚴重的威脅。

    為了蕩平藩鎮,憲宗即位之後即開始對藩鎮中不聽中央號令者加以討伐。元和元年,西川節度使劉闢進行叛亂。憲宗派軍前往討伐。劉闢屢戰屢敗,最後徹底潰敗被俘,被送到長安斬首。元和九年九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為謀即位舉兵叛亂,威脅東都。元和十年正月,憲宗決定對淮西用兵。元和十二年十月,李愬雪夜襲蔡州,破城俘元濟。元和十四年七月,宣武節度使韓弘入朝。李純以韓弘守司徒,兼中書令,另以吏部尚書張弘靖充宣武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討伐李師道有功,李純以其兼侍中。會昌四年,在李德裕主持下,平定了澤潞節度使。

    為了獲得進行平叛戰爭的軍費,唐王朝在自己的控制區域內徵收重稅,加重了人民的經濟負擔,導致了社會矛盾尖銳,各地起義不斷,使得唐王朝雪上加霜。

    唐軍雖然平定了一些藩鎮,但是始終沒有徹底消滅藩鎮勢力。自玄宗時代直到唐朝滅亡,藩鎮問題始終是圍繞在唐王朝身上最大的陰影。唐王朝最終滅亡于軍閥朱溫之手。

     

    2.宦官專權和牛李黨爭

    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避禍西川。在宦官李輔國的勸說下,肅宗在靈武即位,主持平叛戰爭。肅宗見李輔國忠心擁戴,便把軍政大事都委託於他。宦官由此掌握軍權,唐德宗貞元年間,宦官竇文場、霍仙鳴分別就任左、右神策軍中尉,從而徹底把持了中央禁軍的統帥權。宦官集團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廢立大權,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握神策軍兵權,以神策軍為工具控制皇權。805年,唐順宗被俱文珍逼宮退位,禪位與憲宗。826年,宦官劉克明等人弒殺年僅十八歲的敬宗。835年,27歲唐文宗欲誅仇士良反被發覺,事敗,為仇士良所軟禁,史稱“甘露之變”。

    此外朝廷內部還形成了“牛李黨爭”,兩派爭權奪利、勾心鬥角,把朝政弄得烏煙瘴氣,後牛李兩黨都投靠不同派系的宦官,與其串通一氣,嚴重損害了中央的權威,唐末藩鎮叛亂,常以誅殺宦官為藉口。

     

    3.外族入侵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外患加重,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向回鶻借兵,來到唐朝的回鶻軍隊雖然戰鬥英勇,但是目無法紀,每到一處則大肆劫掠,與叛軍無異。人民苦不堪言。 

     

    以上這些問題的誘因都是由於安史之亂引起,唐王朝本該在安史之亂平定之時用霹靂手段,徹底消滅節度使制度,但是由於統治者的短視與無能,藩鎮不撤反增,遺禍後世,唐王朝的滅亡此時便已註定了。

  • 5 # 兠罷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只是唐王朝走向衰亡的必然過程,因為禍因在安史之亂前就很明顯了,具體表現如下:

    1)土地兼併嚴重,土地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耐以生存的土地,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那怕沒有了安史之亂,也會有新的農民起義發生;

    2)唐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怠於政事,不納忠言,政事全委於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外戚楊國忠之流,他們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

    3)節鎮日益坐大,唐玄宗時節鎮成為一個職權的地方鎮守官,擁有行政、兵馬、財政等實權,按當時十節鎮的兵力為四十多萬,中央只得不過十萬兵,外重內輕,導致中央政權對地方掌控力逐年減弱;

    4)府兵制敗壞,導致招募府兵多為遊手好閒之徒,不務正業,入伍以後,又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戰鬥力差,安史之亂初期就因為府兵鎮壓不力,才導致叛亂之勢越滾越大;

    5)用蕃將為邊帥,唐初用的邊帥往往都能入朝為相,而李林甫為了長久呆在相位上,便提議用胡將為邊帥,這樣就不會有人威脅到他的地位。唐玄宗聽從李林甫建議擢用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為邊帥,但缺忽視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固然有很多胡族受惠於唐王朝會忠心耿耿,比如高仙芝和哥舒翰;也有一些胡族受到唐王朝的迫害,從而會對唐王朝心存仇恨,比如安祿山本為昭武九姓後人。

    經過八年的安史之亂,原本已經搖搖欲墜的唐王朝徹底墜入谷底,那怕經過郭子儀,李光弼之流的拯救,也難以重回巔峰。同時,安史之亂也給後來的唐王朝埋下了衰亡的禍因,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土地兼併更加嚴重,直接導致以黃巢為主的農民起義,直接動搖唐王朝的統治;

    2)節鎮割據越來越嚴重,節鎮之間的兼併戰爭越演越濃,導致各地民不調生,無心生產,人民生活越來越貧苦;

    3)宦官干政,內鬥嚴重,由於楊國忠等外戚造成安史之亂,後來的皇帝便透過宦官去制衡外戚,但後來宦官干政,導致朝綱絮亂,整個國家管理失控,使中央政權對地方越發失控。

  • 6 # 中華歷史說說

    唐朝從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貞觀之治再到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這段時期是唐朝最強盛的時期。但繁華的背後卻埋下了危機。

    唐玄宗後期,生活奢侈,為討楊貴妃的歡心,每天派人騎馬八百里加急從南方為揚貴妃採摘新鮮荔枝運到京成供其食用。一騎紅塵妃子笑,不知荔從嶺南來。引出了歷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故事。重用奸詐的李林甫和楊國忠,結黨營私,使大臣離心離德,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以此由強盛走向衰落。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沒有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反而設立了很多藩鎮,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權。在三藩之亂時,為平判對人民加重稅賦。由此引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一由黃巢領導的黃巾起義,農民起義也沉重打擊了唐王朝的統冶。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宦官專權,禍亂朝綱。連黃帝的生死廢立大權都能掌握,焉能不亂!

    另外,牛李黨爭的爭權奪利形成了嚴重的派系鬥爭,朝堂上下離心離德。都在搞內鬥,沒有真正為朝庭效力的人了。

    此外,還有外族的入侵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綜上所述就是唐王朝從安史之亂後沒有再強盛起來的原因。

  • 7 # Khargha

    中央威儀盡失,前期州府雖不敢反抗朝廷,但朝廷也沒有能力進行削藩,並且只能用以藩養藩以藩治藩的下下策,久而久之就是我們歷史書中記載的那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元氣騎士鬼手技能堅持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