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飛翔的感覺

    姜太公釣魚,肯定是釣了多少年,也許從年輕有為時就釣魚,只是他有極大的耐心,每天做同樣的事情,普通人早已沒有了耐心。重要的是他有一天找到了對的人,明的是釣魚,實際上是為了找好和他理想信念相同並有能力辦成的人而去幹他心目中最偉大的事業,在他七十多歲時終於遇到了周文王,幹了一件推倒夏朝的大事。

    但是,有這方面的事很重要,理想和耐心。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基礎。只是我們凡人沒有理想,更沒有耐心。

  • 2 # 德厚致遠

    有個歇後語叫:姜子牙釣魚一一願者上鉤,寓意姜子牙雖然出身卑微,生活潦倒,但對理想願望的追求,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魚蟹謀,只釣王與候的大丈夫所為。

    姜尚姜子牙釣魚多年,但釣明主賞識重用,只此一次就夠了,也算是姜子牙有備而來,有備無患。也是英雄不問出處,富貴當思原由。

    傳說姜尚的先世為貴族,祖居呂地(河南安陽),故也叫呂尚,到姜尚時已經出身低微,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行蹤漂泊不定,生活困頓不堪。但是他胸懷大志,壯志凌雲。勤苦學習,滿腹經綸。探究強國富民之策,探討治國興邦之道,深信自己能幹一番事業,以期有朝一日大展宏圖。

    當時,正是殷商王朝走向衰亡,殷紂王暴虐無道,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生凋敝的時代。而在西歧周國,姜子牙聽說西伯姬昌尊賢納士、社會清明,廣施仁政、人心安定,國勢日強、經濟繁榮,天下民眾都傾心於周。

    於是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姜子牙獲悉了周王(西伯候)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雖已年逾七旬的他便毅然決然離開商朝,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來到西周領地後,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薦,而是來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陝西寶雞市陳倉區磻溪鎮)棲身於此。此後,終日以垂釣為事,靜觀世態變化,待機出山,等待聖主明君的到來。

    一天,姜尚仍在磻溪垂釣,恰遇姬昌遊獵至此,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三常: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姬昌聽後甚喜,於是禮賢下士,親自扶姜尚坐上車輦,親自拉車走了八百七十三步,傳言姜尚封神,保周王朝坐享八百七十三年天下。

    姜太公也不孚眾望,佐周文王、周武王扶周克商,成為西周的開國元勳,後受封於齊,是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和政治家,被稱為“韜略鼻祖”“百代宗師”,遺世著作《六韜》,《陰謀》。

  • 3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大概人人都知道。這個問題大概是腦筋急轉彎吧?

    姜太公在渭水邊上垂釣,按一般情況,水邊垂釣,當然是釣魚。可是,姜太公的情況不太一樣。別人釣魚,魚鉤都是彎的,這樣,才能把魚鉤住。姜太公的魚鉤是直的,別人釣魚的時候,魚鉤要放到水裡,他釣魚的時候,魚鉤離水面三盡。這樣的做法,是很明顯的做秀,不釣水中魚和蝦,專釣人間王與候。因此,有個歇後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因此,姜太公只釣了一次魚,就釣到了周文王這條大魚,之前所做的,都是釣魚前的準備工作。

    姜太公釣魚這的種描述,與“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的君子直道而行,剛剛符合,也正是因為太相符了,直鉤釣魚的說法大概就不太可信了。後世演繹的可能性更大些。

    姜太公的事蹟,《史記》有載,司馬遷時期,關於姜太公的史料,細節上就已經有些模糊了。就能知道個大概。對於某些細節,司馬遷也不敢肯定,只能把一些資料和傳說記在那裡。這是一種嚴肅對待歷史的態度。

    直鉤釣魚,《史記》中沒有提及。《齊太公世家》中,先說了姜太公的祖先是唐堯時期伯四嶽。關於四嶽,有人認為是四人,也有人認為是一人。曾經輔佐大禹治水,立了功。他們的後人一部分被封在呂,一部分封在申。姜太公就是他們的後人。

    姜太公的稱呼很多。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姜太公”。其次還有太公望、呂望、呂尚、姜尚、姜子牙。

    姜太公本來是姜姓,名尚。呂是祖上封地,以地為姓,叫封姓,於是又稱呂尚。太公望的稱呼,來自周文王見到姜尚之後所說的一段話:“自事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關於釣魚,司馬遷說:“呂尚蓋曾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載與俱歸,立為師。”司馬遷在漁釣之後用了一個“奸”字,有取巧之意。說明姜太公釣魚之時,其志大概真的不在魚的身上,而在文王身上。

    司馬遷在《史記》中還記載了另外一些關於姜太公歸周的傳說。姜太公曾經是紂王的臣子,紂王無道,他才離開。後來去遊說諸候,沒有賞識他,無所遇,他才來到周。有種說法是,周文王被紂王拘於羑里後,他的手下散宜生、閎夭等人想要搭救文王,又沒有好的辦法。他們聽說姜太公很有智謀便找到他一起商量對策。最後三人遍求美女奇物,獻與紂王。使得周文王得以放還。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釣魚之事就可存疑了。但是,姜太公參與搭救文王,與前邊釣魚的情節,並不矛盾。所以,人們寧願相信釣魚之事是真的。

    到封神演義中,姜太公成神仙,是一個文學形象,與歷史人物不一樣了。現實中的人物,大概是要吃飯的。姜太公渭水垂釣的目標雖然在周文王,可是,在文王沒上鉤之前,釣幾條魚填飽肚子,大概也有可能吧?

  • 4 # 歷史神秘人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個典故大家都知道,讓姜子牙和周文王這對君臣共同成就各自人生的巔峰而為大家津津樂道。其實姜子牙平時肯定會釣魚,只不過他釣的不是魚,而是釣出自己的光輝人生,釣的是周文王這條“大魚”,如果沒有這場釣魚,姜子牙就不會千古留名了,其實“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是姜子牙高明的自我營銷手段,不是偶然的,是特意為之的。

    人海之中相遇是緣分,不相遇是本分,還有一種就是刻意的人為製造相遇。當時的姜子牙已經72歲了,這個年紀不就是在家帶孫子嘛,而姜子牙不同,他還有雄心壯志,要成就一番事業,這不讓人笑話嘛,這個年紀了還折騰,讓人笑話嘛!姜子牙才不會那樣想,雄心在年齡算個球啊,我的目標就是要成為周文王的軍師,輔助他成為天子。當然你要成為周文王的軍師也要文王同意才行啊,至少你去應聘嘛,當然當時沒有應聘的說法,不過姜子牙不同啊!他可是72歲的老頭啊,你不可能眼巴巴的找上門去,對文王說你應聘我成為你的軍師吧,用我後你會走上人生的巔峰哦。那樣做肯定被當做神經病,別說見不到文王,還被揍一頓趕出來都是輕的,72歲的身板能挨幾個拳頭啊!所以最高明的應聘就是“願者上鉤,到我碗裡來,你被賣了,還樂呵呵幫我唱讚歌”。為此姜子牙策劃了一場“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精心自我營銷的佈局。

    姜子牙瞭解了文王渴望賢人輔助,經常出門求賢,當然也瞭解到文王的野心,求賢不就是加強自己實力做天子嘛,姜子牙瞭解了文王的基本情況為將來的談話做好心理準備。姜子牙提前瞭解到文王經常去渭水邊求賢散心,於是實地踩點,猜測文王最可能經過的地方,來一場人為的偶遇。那天姜子牙打理了自己的個人形象,應聘嘛第一印象很重要嘛,白頭髮梳的整齊乾淨,長長的白鬍子也梳理整齊,穿上白色長衫,這一打扮,真是精神煥發的老頭啊,然後帶上釣魚杆,當然魚鉤是直的,那是特意為之的,就是引起文王的好奇嘛!

    那天來到選好的地方,下鉤釣魚,靜靜的等待文王的到來啦!這天文王去了渭水邊,還真“偶遇”了在那裡釣魚的姜子牙,文王一看這老頭不錯啊,白色長紗,精神奕奕的,第一印象很不錯哦,然後他看到姜子牙在釣魚,就靜靜的靠近姜子牙想看看他釣了什麼魚,而姜子牙早就發現文王來了,見他靠近過來,就開始深沉的裝逼表演了,只見姜子牙慢慢的把魚竿提上來,魚鉤露出了水面,文王一看,太奇怪了,魚鉤怎麼是直的啊,魚鉤是彎的才能釣魚嘛,你魚鉤是直的釣什麼魚啊,裝什麼逼啊!當時給文王兩個印象,一則這個老頭愛裝逼故意深沉騙小女孩,沒什麼乾貨。二則這個老頭一定是有特別的才能,才會如此做作。好奇之下,文王就和姜子牙聊了起來,文王問你的魚鉤怎麼是直的啊,那是釣不到魚啊!姜子牙說,我的魚鉤直也能釣魚,那是願者上鉤,只要魚願意給我釣,我就釣的上來,就像人一樣,刻意去求反而達不到效果,有時讓人自己靠近才是高明的手段,我釣的不是魚,而是為人處事的道理。文王一聽震撼了,感覺這個老頭真不一般啊!在接下來的談話中,文王徹底被姜子牙淵博的學識,敏銳的眼光,對時局精準的剖析給征服了,徹底倒在姜子牙的“釣魚鉤”之下,還求什麼賢啊,姜子牙就是自己想要找的人,就是成就自己偉大事業的人,文王當場拜姜子牙為自己的軍師,一起共創大業。

    後來大家都知道,有了姜子牙的輔助,文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而姜子牙也成了最成功的軍師,自己也被封為齊國的開國諸侯王,這兩人都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巔峰,留下千古佳話,這一切都來自於那渭水邊的相遇,就是那次相遇,改變了兩人的命運,也改變了歷史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勇士是怎麼了,從天堂到地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