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道829

    貼秋膘的真正意義:一是補充苦夏長夏消耗的體重、體力;二是為度過寒冬做好身體的營養儲備;三是秋季食物豐富,可供充分的選用。

    貼秋膘並不是貼脂肪,而是按需求補營養,多貼不如巧貼,適度為宜。建議:

    (1)多吃綠葉菜和橙黃色蔬菜,補充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多吃薯類,補充多種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2)為防秋燥,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白蘿蔔、山藥、豆腐、杏仁、蓮藕、白扁豆、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以養陰清熱、養肺、潤燥止咳。

    (3)應科學飲水,重視身體水分的補充,以利健康。

  • 2 # 深娛娛樂

    "處"是"止",暑氣至此而止,開始退伏潛藏,以待來年了。陽氣熾熱而催熟萬物後自然退位,陰氣開始瀰漫,才秋風漸肅,就是中秋了。

    處暑有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恭敬為肅,處暑後,鷹感肅氣擊鳥而祭,萬物收成而祀,都是恭敬天地的表現。而秋之整肅又為冬之休養,休養中才有更新萌生。自然之境神聖而莊嚴。

    北方氣溫下降,南方感受“秋老虎”,華南、西南、華西雷暴活動較多。

    處暑是華南雨量分佈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的前期。因此,為了保證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抓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區處暑至秋分會出現連續陰雨水天氣,對農牧業生產不利。

    那麼處暑為什麼在立秋後面呢?立秋是代表秋季到來了嗎?那麼為什麼還會有處暑?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立秋之後,就由炎熱的夏天進入涼爽的秋天,立秋之後天氣還熱不熱了呢?南北方有很大的區別,一般北方立秋之後,早晚天氣會轉涼,而南方的天氣,即使是立秋之後,仍然持續炎熱的感覺。

    在中國除了那些緯度偏北和海拔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時多未入秋,仍然處於炎夏之中,即使在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這時也還看不到涼風陣陣、黃葉飄飄的秋天景色。對於南方大部分地區而言,常年8月暑氣猶重。只有9月中、下旬方才先後進入秋季。而廣東、海南偏南方地區則持續到10月甚至更久。

    一般有立秋後還有18天地火的說法,過了18天開始早晚涼,那天氣才比7月份要舒適一些。但白天依然會有35攝氏度左右的氣溫,有時仍會感到悶熱。真正涼爽一般要到9月上旬的白露前後,這是相對於南方的天氣來說。

    在北方,有“秋老虎”一說,就是說秋熱,到了秋天一般是早上和晚上涼快,中午還是熱的早晚的溫差大,中午的日頭也很毒。其次,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夏天並沒有過完。

    為什麼立秋要貼秋膘?

    在中國北方地區,流傳著每到立秋這個節氣就“貼秋膘”的習俗。對於這種習俗的來歷,可能存在多種說法,但廣為人知的是,由於以前中國北方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比較低。那時,人們食物不足,本來就難得長肉,皮下脂肪太少。到了炎熱的夏季,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熱得汗流浹背,食慾不振,把那點兒僅有的皮下脂肪又削去一層。到了立秋之時,好容易暑熱減退,食慾恢復,就要提醒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可以說,在生活水平低下、物質條件比較缺乏的年代裡,貼秋膘這個習俗不僅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對保護中國勞動人民的身體健康也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立秋貼秋膘的來歷

    在古代清朝時期,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所以將體重與立夏時進行對比,看人們是否瘦了,從而得知健康與否。由於當時日子不富裕,再加上夏季炎熱的天氣影響人們的胃口,經歷“苦夏”人們大多會瘦,而瘦了當然需要“補”。所以,當時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立秋貼秋膘吃什麼

    2、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清涼糕

    4、“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 3 # 春日花語戀

    貼秋膘是民間流行的傳統習慣。在立秋這一天,稱體重,和立夏時比較。夏天,天氣炎熱潮悶,人就缺乏胃口,喜歡吃一些清淡的素食,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

    立秋標誌著秋天的開始,天氣由最熱轉涼,天氣涼爽了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

    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首選吃肉,即“以肉貼膘”。這一天,老百姓家裡吃燉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以此來彌補夏天身體的虧欠和損失。

    但是,現如今“貼秋膘”要注意一些問題,合理進補才能有益健康。具體注意事項如下:

    1、因為現在生活水平高,很多人出現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攝入超標問題,導致患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及脂肪肝等疾病。所以,貼秋膘要適度,以清補為主,葷素搭配,均衡營養,不可暴飲暴食,才有益健康。

    2、盛夏暑溼,人們脾胃功能減弱。初秋大量食補品,會突然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出現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消化不良等症。所以,“貼秋膘”要循序漸進,給脾胃一個調整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再慢慢增加肉食。

  • 4 # 集寶國學文化

    “立秋貼秋膘”是一句北方的民俗諺語,告訴大夥熬過悶熱的苦夏後,立秋後要進行適當的食補。“貼”為食補之意。

    “一夏無病三分虛”,經過苦夏的煎熬,人們的脾胃普遍較弱。適當“貼秋膘”有益於恢復體力,但如果盲目大量、過量進補,相對運動不足,則易導致肥胖。

    在立秋後的飲食中,人們應科學地選擇適宜秋季吃的蔬菜,如豆芽、菠菜、胡蘿蔔、芹菜、小白菜、萵筍等,這些都是營養豐富又不容易發胖的蔬菜。

    “貼秋膘”最早傳於北方,這與北方的氣候有關。而江南立秋後,天氣不會馬上轉涼,暑溼較重,根據具體的情況而進行食補。

    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慾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

    胃火旺盛者,可適量攝入苦瓜、黃瓜、冬瓜等,待胃火退後方可貼膘。

  • 5 # 老去的80後小趙

    立秋、民間用吃肉的辦法吧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稱之為、秋膘、。 中國還有貼秋膘的說法,在夏季因為出汗、食慾下降,身體比較消瘦,抵抗力也跟著降下來,古代的人們立秋後,把之前失去的膘,要吃回來,貼秋膘,北方人這種風俗比較多,立秋燉上一大鍋肉,飽飽的吃上一頓長長膘,所以稱之為“貼秋膘”之前呢大家都知道古代人比較落後,不到過年過節不殺豬的,一年當中吃不了幾回豬肉。

    現在人們不一樣了,基本上是家家戶戶每天都在吃肉,所以呢到了“貼秋膘”這天,儘量少吃點肉,季節的情懷還是要有的,畢竟是老祖宗留下的風俗,儘量少吃,畢竟現在的人多吃肉是對身體不好的。好了小趙就不多說了,多說就該跑題了,大家贊同我的記著點贊加關注!

  • 6 # 依依寶爸

    【糖醋排骨】——特點:酸甜可口,外焦裡嫩

    【主料】:豬肋排1斤

    【配料】:蔥、姜、白芝麻適量

    【調料】:八角2個,香葉4片,桂皮1塊,白糖、冰糖、鹽、生抽、老抽、料酒、香醋適量

    【開始製作】

    1.排骨切小塊提前泡水,泡出血水後換水再多洗幾次。

    2.冷水下鍋,同時到一點料酒去腥,燒開後撇去血末煮幾分鐘,然後涼水沖洗乾淨控水備用。

    3.蔥切斷,薑切片。

    4.起鍋燒油,放入冰糖和白糖,準備炒糖色。隨著油溫升高,糖化開後放入排骨翻炒,同時放入八角、香葉、桂皮、蔥姜配料,當排骨炒至外皮有點焦黃時,放入料酒、生抽和老抽炒至均勻,加入清水,水莫過排骨就可以了。

    5.大火燒開煮十分鐘,改小火煮二十分鐘,小火時加入鹽調味。

    6.當水快沒時,加入香醋,然後大火收汁,湯汁完全濃稠時,即可關火出鍋了。

    7.裝盤後撒上白芝麻。 一盤酸甜可口的糖醋排骨就做好了。

    【技術總結】

    1.排骨最好提前1-2小時泡清水,這樣能減少腥味。

    2.炒糖色注意油溫不能太高,不然糖會炒糊。

    3.炒至時不要馬上加鹽,過早加鹽肉會煮不熟不爛。

    4.收汁前加入香醋,再大火收汁,這樣可以去除醋裡的雜味,保留香味。

    【營養價值】 排骨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具有滋陰壯陽、益精補血的功效。除了含蛋白、脂肪、維生素外,還含有大量磷酸鈣、骨膠原、骨粘蛋白等,可為幼兒和老人提供鈣質。

  • 7 # 那一世那一世那一世

    是地方的一種習俗。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

  • 8 # 寸米Sunny897

    立秋後貼秋膘:夏天天氣熱,身體隨著汗水過多流失而需秋後涼爽,加強營養把膘補回來,膘補好了,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在工作生活中就不會犯困感覺疲倦,精力充沛體力旺盛以抵寒冬之侵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30萬投資天貓店鋪,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