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大話民國

    北洋軍閥時期,南北戰爭連綿不息,民不聊生,國將不國,財政經濟處於崩潰之境,談何發展?從北洋政府的財政狀況可見一斑。

    袁世凱竊國,就任臨時大總統,任命熊希齡為財政總長。熊希齡在參議院的致辭就披露了民國政府的家底:清朝破產留下了8800萬兩白銀外債,每年的利息252萬兩。當年民國政府成立的籌辦經費是11000多萬兩,其中,南北補發軍餉1920萬兩,撫卹陣亡將士6000萬兩,基本建設1000萬兩,另外還要償還債務利息2080萬兩。當年,各省宣告獨立,各自為政,北洋政府只有支出,而無收入,上述開支全靠借債。

    再看看唐紹儀就任首屆內閣總理的財政狀況。北方數省上繳的稅銀總共不足80萬元,而各部支出個個獅子大張口:外交部217958元,內務部308950.162元,財政部5105954.732元,教育部112710.618元,陸軍部4534350.92元,海軍部232538.82元,司法部66250元,農林部46070元,工商部17000元,交通部41379.59元。面對如此巨大的支出,唐紹儀這位總理兩手空空,捉襟見肘,他向比利時財團舉債1000萬元,參議院只核准500萬元。他又動議向一千個富翁發放公債,每人1萬元可籌1000萬元,結果擋在參議院不了了之。最後還是袁世凱出面向外國財團借債。

    輪到周學熙出任財政總長以後,北洋政府已經揭不開鍋了。開始,他還能借到200萬、100萬,由於政府入不敷出,借債越來越難,但政府仍要開門度日,別說借上幾十萬,就是借個3萬2萬,他也腆著臉簽字,故而人稱他“借債總長”。

    民國二年,在袁世凱主導下,北洋政府大借款,與外國銀行團簽約借款2500萬英鎊,光是利息就高達4285萬英鎊,本利合計6785萬英鎊,而除去折扣實際借到手的只有2100萬英鎊。

    北洋政府就是這樣一副爛攤子,雖然也開礦、辦學、修鐵路,但總的經濟發展被外債嚴重拖累,舉步維艱,如履薄冰。

  • 2 # 朱言文史history

    辛亥革命後,經過南北雙方協商,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袁世凱繼任大總統,由此拉開了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序幕。到了1928年奉系張學良實行“東北易幟”,前後持續十六年。十六年間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各方評價不一,有人認為相比較清末取得了長足發展;也有人認為這一時期的就經濟發展是從屬軍閥混戰,只是充當了爭奪地盤的戰爭經費。究竟如何客觀評價北洋軍閥時期經濟發展狀況從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至今都是經濟史中關注的爭議熱點。筆者認為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要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客觀審視它在當時發生發展的狀況及內外因素,分析經濟發展與當時國家利權之間的互動關係。

    總體而言,北洋軍閥時期國家的各項經濟立法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經濟正常有序運轉;國際市場的貿易刺激拉動外貿短暫高速發展;戰爭的消耗與破壞無疑也阻礙了經濟的良性發展;民眾的愛國心理以及地域、人員流動等要素都對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一、經濟整體概覽。工業、農業、商業、金融業及對外貿易等各行業各部門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據估算,1913年中國全部資本(包括國家資本和私人資本估計值為29. 9萬元,到1920年即迅速增長為48. 1萬元。其中工業投資由2. 9萬元增為5. 6萬元增長額幾近一倍;交通運輸業資本由4. 8萬元增為6. 8萬元;商業資本由16. 6萬元增為23. 7萬元;金融業資本由5. 6萬元增為12. 6萬元。這個時期私人資本在經濟發展中逐漸佔主要地位。

    二、各行業發展概觀。

    (1)工礦業:1912-1920年穩步發展階段,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其資本都有大幅度穩步增長。據統計在1913年前,全國登記的工礦企業有698家,資本為33082元,工人有20萬多。到1920年,全國工礦企業增加到1759家,資本額50062萬元,分別增長了152%和51%。人增加到56萬多,增長了167% 。這一時期年工業平均增長率高達13.4%。1921- 1928年企業數仍然有較大幅度增長,但企業資本總額增加不多,中國工礦業進入緩慢發展階段。

    棉紡織業、火柴業和機器製造業由於進口銳減而迅速發展;麵粉、榨油、銻鎢開採等部門因為出口的大量增加而加速發展;捲菸、水泥等新興工業則依靠國內市場的擴大發展起來。

    (2)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混戰,嚴重的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即便如此,各類農作物也是有一定發展。長江流域各省年產水稻達到2.3億餘萬石,全國水稻年產量估計在3億萬石以上。1914年,全國小麥產量為26585萬石,至1919年增加為58336萬石,足足增長了一倍多。到30年代初,紅薯產量也增加了一倍多。另外,各種經濟作物的產量有所增加。從1909-1929年棉花,油菜籽和玉米的種植面積分別增加了7、12、5個百分點。經濟類作物出口客觀。從1919-1929年間,棉花種植面積佔全國耕地面積山11%增加到18% 。菸草產量也有很大增加,從1917-1927年,魯、豫、皖三個省菸葉產量山1300萬磅增至7000萬磅。

    (3)金融行業中國營、私營銀行齊頭並進。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就把原大清銀行和成立於1908年的交通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和新的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建立伊始,實際資本不過300萬元。後來透過招商股擴充資本,到1920年已有資本1229萬元。1915-1921年,全國新設銀行計達124家之多,其中著名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鹽業、金城、大陸、中南等大銀行,均在此時建立。 私營銀行在辛亥革命後,得到較快的發展。在辛亥革命前的15年裡全國共新開私營銀行17家,而從1912-1927年這15年間,全國新增私營銀行共186家,其資本總額也山3600餘萬元增至15800餘萬元。

    (4) 對外貿易各種機器裝置、鋼鐵等物品的進口大量增加。1912-1928年,全國各海關洋貨進口貨價從471809192海關兩上升到1196001359海關兩。西方列強對中中國產品需求,也促使中國貨物出口貨價從554,507271海關兩上升到1715086419海關兩,出口值從539360610海關兩增長到1271233117海關兩,各海關洋、土貨進口值從547533116海關兩增長到1236171775海關兩。這一時期裡,中國的對外貿易,不但在數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世界貿易總額比例中也有所增加,在進口貿易中,由1913年的0.94%上升到1928年的1.88%,在出口貿易中,由1913年的0.67%上升到1928年的1.56%。由1914年的1.5%,到1920-1929年增加到2.4%,提高了近1個百分點。

    三、北洋軍閥時期經濟發展原因分析。

    (1)經濟法規和政策對整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解除限制、鼓勵、扶植等作用。辛亥革命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政府經濟立法奠定了經濟基礎,同時,北洋政府也迫切需要制訂適當的經濟政策、法規以應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1916年袁世凱復闢為界,北洋政府的經濟立法活動分為兩個時期。1916年以前的袁世凱政府時期是經濟法規頒佈最多的時期,此後,基本沿用前期所訂法規,有的僅作零星修改或擬定一些具體辦法作為補充。據統計,北京政府頒佈的有關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達86項之多。

    (2)地方自治提供區域經濟穩定發展的合理性。 自從袁世凱復闢帝制失敗後,中國就進入了軍閥割據混戰時期。這一時期裡,中央政權控制不了地方政權,反映到經濟上,就出現了中央財政不能控制地方財政,相當一部分軍閥劃地而治。軍閥為鞏固和擴充地盤,實施了一系列相對獨立的經濟政策,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例如,閻錫山在山西境內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促進了山西近代工礦業和金融業的發展。閻錫山因地制宜,於1915年開辦了普晉銀礦公司和裕晉煤礦公司。

    (3)人口遷徙也對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由於新興工業和交通業的發展,流動人口為了維持生活,紛紛湧入城市,人口城市化的趨勢不斷增強,從1912- 1928年,中國城鎮人口遞增率為16.1%,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也山1893年的6.0%增至10.6%。大量無業人口湧進城市,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當然,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內各地軍閥之間混戰,軍閥統治地域內的野蠻經營,列強憑藉不平等條約掠奪的關稅等利權等不利因素無形之中也對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起到掣肘。儘管如此,北洋軍閥時期的經濟取得一定發展,並對日後國民政府的經濟黃金髮展的十年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王玉靈:《論北洋政府之經濟立法》,《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4期;

    李懷信、姜亞東:《試論北洋軍閥時期的軍事經濟》,《軍事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

    徐佔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原由初探》,《北京電子科技西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氧氣碳氣體與氬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