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蘇阿洋

    弟子規是後人整理出來的,並不是孔夫子的遺作,同樣的,也不是儒家思想的東西。現在的孩子接受的東西很多,弟子規作為一個啟蒙教育的補充是可以的,但也就是幼兒學習的一部分,不可當真,更不要深受其害。我從事文化工作多年,免費發放《弟子規》也挺多,但從來沒有要求人家如何如何。

  • 2 # 悠悠世界

    爸媽能瞭解其中的含義是最好的,不然以後怎麼教育孩子呢。一般買的書上都有解釋的。孩子現在讀《弟子規》都是機械的背,並沒有理解意思,父母要在生活中點滴滲透給孩子。

  • 3 # 唯家至珍

    瞅了兩眼,糟粕太多,所以從來不讓孩子去讀這些。

    國學的東西,我只讓孩子沾古詩詞。其他跟古人訓有關係的東西,統統不讓孩子碰!

    那些東西產生於封建社會,是統治階級統治老百姓的工具。不適合現代平等尊重的社會。

  • 4 # 十九金

    孩子讀誦《弟子規》,父母應該懂得其中含義,因為“我”也是一名弟子。

    孩子讀《弟子規》應以教學子女學習其中大意和練習口語為主。

    《弟子規》中的弟子之義應該是人人為弟子之意,並非單單隻將子女稱為“弟子”,“我們”在父母長輩面前亦不可改變的事實是:我們也是弟子!

    《弟子規》包含人生百象,其內含並不是三言兩語能夠將它的含意敘述清楚的,在此又值農曆十月一日,屬為去逝親人送寒衣的節日,簡擇《弟子規》中有一句: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此時“我”為弟子)一句來述:長輩去逝要盡喪盡禮,喪而悲寢食難安,因內心的頂梁之柱不在自此有“父母去只剩歸途”的淒涼,但自己亦是子女的主心之骨,所以要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為去逝的親人盡最大的禮節,(注:按本人來講,此時的禮應為著裝為素,吃食為素並恭祝逝者一路走好。)逝者並不是去後就化為虛無什麼都沒有的,因為我們有“心”所以他(她)們一直都會存在,祭奠也是我們對逝者靈魂及對自己的心是的一個寄託,所以“祭”時要心誠,要心誠到“事死者,如事生”的程度!

    如今路口處多見祭者,祭奠的何嘗不是自己內心的那片淨土!

  • 5 # 考古軍中馬前卒

    其實答主雖然從事的也是研究古代文化的工作,但著實很不理解為何現在一些中小學甚至幼兒園要用《弟子規》這種兌了毒藥的牛奶來毒害孩子。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沒人看不懂這八個字對不對?在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號召之下,我們是應該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一些好的元素,並且以之影響到日常生活。但是給學齡兒童、尤其是三觀尚未成熟的低齡兒童去灌輸這些魚龍混雜的古代讀物,並裝模作樣以為這就是古代經典,合適嗎?

    如今不少學校或者民間的所謂“讀經班”,以《弟子規》、《三字經》作為啟蒙讀物,讓孩子去死記硬背,而且欺騙家長說這就是儒家經典,真不怕孔夫子託夢?

    實際上,《弟子規》並非什麼儒家經典,它在清代才成書,作者只是一個普通的秀才,屢次科舉不中,這才退而從事教學,比起古代的名儒學者,水平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而《弟子規》,本質上就相當於清代的一部《小學生行為守則》一樣。如果說三四百年後的人們拿著今天的《行為守則》當成經典來學習,大家覺得可笑嗎?

    此外,《弟子規》所言,無非孝悌二字,但是古代的孝道觀念跟今天一樣嗎?“父母責, 須順承”,這種沒有原則的服從,是今天的家長們真正希望的嗎?

    有些人覺得,現在的孩子普遍淘氣、嬌縱,所以應該從《弟子規》中尋求出路。這是典型的矯枉過正。就好比孩子蹬被子,乾脆打斷腿,就不擔心了。

    孩子有問題,應該去參考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好好教育引導,而不是教他怎麼樣做奴才。有些家長自己不負責,卻將希望寄託於300多年前的一部《弟子規》,實在無法理解。那些不讀《弟子規》的國家,難道教育就失敗了嗎?

    還有些人覺得,孩子應該從小多學點文化。沒毛病,但是假如想要學習傳統文化,有那麼多優秀的唐詩宋詞,或者《古文觀止》裡的優秀篇章,既朗朗上口,又富含歷史文化知識,哪個不比弟子規強呢?想要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也有那麼多的科普讀物,輪也輪不到《弟子規》啊。

    另外,如今學校裡推進這些“經典”課程,可是授課的老師們,普遍是從小並沒有讀誦經典的一代人,他們當中有不少也是“現學現賣”。可惜,想要真正把傳統經書讀懂並非容易的事兒,有的老師自己都不甚了了,只能照本宣科糊弄一下。

    答主曾經在網上看到,一位中學教師在談“小學”與經典的關係時,竟不知這裡的“小學”為音韻、訓詁等基本學問,而以為這是今天的小學教育。似這種一知半解的老師,來教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真可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更不用說指望他們來去其糟粕了。

    什麼人最愛推廣《弟子規》?一是開讀經班的,賺錢。二是領導,喜歡大家都聽話。

    還是救救孩子吧。

  • 6 # 如沐春風啊

      

    一、孩子們誦讀的《弟子規》,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孩子們誦讀的《弟子規》是一本是什麼樣的書呢?筆者覺得《弟子規》作為一本古代中小學日常行為規範,其絕大多數內容仍然適用於今天的孩子。這一點從《弟子規》的總序不難看出!總序,也就是中心思想。《弟子規》的中心思想言簡意賅,只有24個字,即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用現代白話文表述一下,就是人在家講求孝悌,與人交往謹言慎行,講究誠信,有仁愛之心,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這樣的“中心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一個社會公民應當具備的做人標準。所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大力提倡《弟子規》進校園的真正原因,就是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用這樣一個言簡意賅、涉及面廣的行為標準來規範自己的言行,成為一個有講道德、講禮儀、愛學習的人,同時以《弟子規》為切入點,更多地接觸中華傳統文化,愛上中華傳統文化。

      誠然,《弟子規》中的某些內容已與當代的社會生活不相符合,如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但正如不能將洗澡的孩子和洗澡水一塊倒掉的道理一樣,我們不能因此就否認《弟子規》中的多數在當代社會生活中仍極具價值的地方,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批判的繼承。

    二、孩子們的父母知道《弟子規》的含義嗎?

      坦誠地說,當下的多數父母並不知道《弟子規》的內容,更不瞭解《弟子規》的含義。這是因為:(1)長期以來,《弟子規》都是作為一種封建糟粕被排除在學齡兒童的課外閱讀範圍之外,其重新進入學齡兒童的課外閱讀範圍之內,也只是最近幾年的事。當下的多數父母在其孩童時代,接觸到此類讀物的機會極少,即使偶有接觸,也不會深入的研究學習,所以對《弟子規》的瞭解必然極其有限;(2)《弟子規》重新進入學齡兒童課外閱讀範圍之內後,儘管很多學校或教育行政部門舉辦了很多的推廣或踐行活動,但參與的主力軍基本上以學齡兒童為主,家長並沒有投身到了解、學習或踐行的活動中來。(3)眾多家長相當然地認為,《弟子規》作為蒙學讀物,其閱讀物件自然是也僅限於學齡兒童,與成人沒有太多關係。因此也沒有太大的動力閱讀和學習;(4)以成年人的身份去誦讀蒙學讀物,有些家長都過不了自己那道坎——他們會不自覺地認為這是一種自降身份的行為,因此也不願意進行學習和誦讀。這四個原因必然導致孩子的父母對《弟子規》及其含義都知之甚少,多數家長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實。

    三、每一位家長都應該多讀讀《弟子規》,為孩子,亦為自己。

      當下的很多社會問題,究其實質,都是道德問題。比如,最近在網路上引起熱議的話題——某學校很多家長在放學期間堵住校門口要求該學校的教師必須在學校離校後才能離校。這在很多年前並不存在疑問,但現在卻成了社會熱點,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於傳統道德的滑坡和消亡。實際上,單純地從通行效率來講,讓少數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教師離校後,再讓數以千計的學生步行離校,無疑通行效率是最高的,當然學校要留有必要的保證學生有序安全離校的教師或職工;而把擁有現代化交通工具、有家要照顧的教師排在數以千計的學生之後,怎麼想都不是個好主意。而且《弟子規》中也有相關的內容——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要求呢?就是希望孩子們透過這樣細緻入微的規定來學會尊重教師、尊重長輩。生活中,很多人一方面希望孩子們尊重老師,一方面又對教師橫加指責、無理要求,極易使學生成為說一套、做一套表裡不一的人。“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在社會道德普遍滑坡的大背景下,每一位家長不妨先獨善其身,要獨善其身不妨先從認真學習領會《弟子規》精神和要求先從,以身示範,為孩子,亦為自己。

  • 7 # 華沐通

    當然面對任何東西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弟子規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完全是糟粕的文字,連三字經都不如,三字經還有點歷史故事可以看看,弟子規上沒有一個字可以看,如果老師讓我家孩子背弟子規,我是堅決不讓孩子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幹香菇燉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