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御承雅賞

    圖1

    圖2

      這是一件殘缺修復的元代青花瓷碟,出土時殘斷為四片,且缺一塊,後經修復,在2006年安徽省博物館“元瓷之珍”展覽中展出。雖是殘器,但它的價值主要在其出土於元代紀年墓,可以作為判斷同類元青花瓷時代的標準器,備受研究者們重視。

      這件元青花花卉紋碟(圖1),口徑16.2釐米,底徑13.6釐米,高0.9釐米。小碟口沿外折,淺壁,平砂底(圖2),胎質潔白細膩,釉面光澤瑩潤,碟心繪折枝花卉紋圖案,花卉紋周圍環繞一圈海水江芽紋,波濤洶湧,氣勢磅礴,是元代的經典紋樣之一,小碟的折沿上飾一圈草葉紋。整個紋樣運筆纖細,層次分明,筆法自然流暢,別緻生動,頗有意趣。而在花卉及海浪紋的濃豔處,可見黑色結晶的鐵鏽斑,這是使用進口鈷料作著色劑所產生的效果,也是元青花的重要標誌之一。

      此件元青花小碟1992年出土於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鎮至正十三年(1353)孫氏家族墓。臨渙鎮也叫臨渙集,原屬安徽宿州,據明嘉靖《宿州志》記載:“臨渙城在(宿)州西南九十里,本漢銍縣,屬沛郡,晉屬譙郡,(南朝)梁改臨渙,隋因之。”又記:“臨渙縣,梁置,隋因之……南渡後,縣廢。”

      透過這些記載可知:臨渙集在漢代以前就是銍縣縣城所在地,南朝梁時改名臨渙縣,直到宋朝南渡,此地被金朝統治後,臨渙縣才被廢除,元代以後併為宿州的一個鄉。而考古發掘也在臨渙發現了東周至漢代的城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家推測為東周時期宋國的城邑。可見,臨渙鎮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集鎮,留下的遺存是相當豐富的。

      在元青花瓷的研究中,“至正型”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名詞,這是源於英國原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一對元青花雲龍紋瓶,此瓶銘文中有“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等字樣。上世紀50年代以來,對於此瓶的解讀,讓人們漸漸認識了元代青花瓷,並由此延伸出“至正型”這一概念。“至正型”的特點之一就是紋飾帶多,如此瓶從上至下共八層紋飾帶,其中位於脛部的一圈紋飾帶所繪正是海水江芽紋,與本文介紹的青花小碟的紋飾相同。

      小碟是元代瓷器中一種較為多見的器型,既有青花,也有釉裡紅等其他品種,大多為這類淺腹造型,碟心及口沿繪有紋飾。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元代青花瓷也並非全為官方壟斷,只能說是元代景德鎮窯的一個新品種,特別像這類元青花小件器物其實民間也有不少使用,筆者就曾在河邊撿到過元青花高足杯的杯足殘件,可見這類小件元青花應是民間日常生活用器。

      這件青花花卉紋碟出土於元至正十三年紀年墓,為我們瞭解至正年間青花瓷的風格和水平,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資料。總體來說,它的青花髮色良好,造型精雅,證明了至遲在元至正年間,景德鎮窯已具備了生產成熟青花瓷的能力。

  • 2 # 漫談歐洲EuropeTalk

    蝙蝠紋在清代官窯瓷器上尤為多見,它的使用歷史十分悠遠,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但其真正的繁榮時期是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它被廣泛地運用在瓷器上,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吉祥藝術符號。

    蝙蝠紋常與其他紋飾組合成吉祥圖案,巧妙運用文字、人物、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以及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為題材,透過諧音、象徵、比擬、雙關、借喻等手法,創造出的圖形與吉祥寓意完美結合的藝術形式。如五福捧壽、五福、洪福齊天、福壽雙全、多福多壽等等。

    清代瓷器上常見蝙蝠紋與纏枝牡丹、番蓮、寶相花等組合,其中每種紋飾都蘊涵一種特殊的吉祥寓意。如蝙蝠紋與纏枝牡丹組合,寓意本固枝榮、富貴發達。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對諧音的巧妙運用是最主要的表現手法之一,這也正是中國漢字文化的精髓所在。如“鹿”與“祿”,“冠”與“官”,“錢”與“全”等,而蝙蝠,則以“蝠”通“福”,意為福氣,是中國“福”文化的典型寓意代表,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熱切渴望和美好追求。另外,“蝠”還可通“符”,“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義是舊時道士用來驅鬼召神,治病延年的文書,引申用來避邪、消災之意,故道家常將蝙蝠視作驅煞避邪的“符”的象徵。

  • 3 # 博古玩收藏

    傳統寓意紋樣。蝙蝠不是鳥,也不是鼠,而是一種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屬動物學中的翼手目。在中國傳統的裝飾藝術中,蝙蝠的形象被當作幸福的象徵,習俗運用“蝠”、“福”字的諧音,並將蝙蝠的飛臨,結合成“進福”的寓意,希望幸福會像蝙蝠那樣白天而降。以此組吉祥圖案。

    漢代銅鏡的蝙蝠紋和“神仙”觀念有關  目前可見的最早的蝙蝠形象,出現在商代玉器上。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商代早期的玉蝙蝠,正面為帶冠獸面,以陰線刻畫形象,突吻、細眉、圓眼、立耳、懸垂狀大鼻,兩側為向後波浪狀伸展的翅膀。全器抓取蝙蝠展翅時的動作加以誇張,又以獸面來神化蝙蝠原有的面部特徵,極具神秘色彩。而在同時期的青銅器上,難以找到確切的蝙蝠形象。古人如何看待蝙蝠這種動物,還不明確,雖然“五福”的概念在《尚書》中已經出現,但在當時對蝙蝠的稱呼不同、讀音不同的情況下,人們不可能用諧音法以“蝠”代“福”。  兩漢以後,蝙蝠的名稱和讀音已確定,《說文》稱:“蝙蝠,服翼也。從蟲,畐聲。”《續博物志》、《孝經·援神契》等書對蝙蝠的生物特性也有所記載。蝙蝠的形象,出現在東漢時期的銅鏡上。該時期有一種鏡子名為連弧紋鏡,實際上是變形四葉紋鏡,此類鏡的顯著特徵是原來鈕座附近的四葉紋脫離了鈕座,獨立發展成形如蝙蝠的紋飾,向外呈放射狀,佔據鏡背的中心位置。漢代鏡背上的紋飾均有吉祥寓意,這種由草葉紋演變而來的蝙蝠紋,應與漢代流行的神仙觀念有關。當時民間有一種傳說,稱生活在鐘乳洞裡的蝙蝠因能喝到洞裡的水得到長生,千年之後它們身體的顏色也發生變化,從原來的黑色變成通身雪白,成為“仙鼠”。

    元青花有蝙蝠紋理論上是有的,目前資料查不到,從至正元青花,大維德瓶又叫青花雲龍象耳瓶、青花象耳瓶或叫至正型元青花瓶,它是世界上唯一以姓氏命名的中國瓷器,也是中國陶瓷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是鑑定元青花的標準器。它的主人是猶太裔英國收藏家大維德爵士。元青花發現的歷史不到100年。

    到1952年美華人波普博士發現了這物件耳瓶,並以這對“至正十一年”銘文的象耳瓶為“標準器”,對包括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伊朗艾斯迪爾寺博物館和土耳其伊斯坦布林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青花瓷,進行排比分析,查詢到七十四件特徵相同的青花瓷,認定這物件鼻瓶是中國江西景德鎮同時代產品,並稱之謂“至正型”青花。他的這一重大發現,使得元青花瓷器成為公認的事實,並將青花瓷器的鼎盛時期提前了一個朝代。

    明清人吃穿用行都打上蝙蝠烙印  蝙蝠文化最繁榮的時期是明清兩代,在此期間,將蝙蝠神化美化的各種傳說廣為流傳,婦孺皆知。如人們盛傳八仙之中的張果老是混沌初開時白蝙蝠精變化而成;又傳鍾馗由蝙蝠變成,或田鼠飲了奈何橋水,長出翅膀,變身為蝙蝠,做了鍾馗捉鬼的先鋒……這些傳說使蝙蝠形象廣受歡迎,並迅速走入千家萬戶,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引“蝠”入室、招“蝠”上身。從建築、雕刻、繪畫,到瓷器、玉器、金銀器、服裝等,無不出現蝙蝠的形象,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打上了蝙蝠的烙印。如清代皇帝龍袍上的圖案,除以龍為主角外,還有各式各樣的配角,如“十二章”、雲紋、蝙蝠紋等。紅色的蝙蝠紋配以雲紋,寓意“洪福齊天”。所以華人普遍使用蝙蝠紋飾來裝飾器物,理論上元青花是應該有蝙蝠紋飾的。只是目前我們還沒找到而已。

    令人非常遺憾的是,集中國陶瓷藝術、書畫藝術和傳統中國文化於一身的藝術瑰寶元青花瓷器,幾百年來竟沒有引起陶瓷界專家及瓷器收藏者的關注與研究。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華人波普博士透過對國外多件元代青花瓷器的對比研究,發表學術觀點,才掀開了研究元代青花瓷器藝術價值的序幕。隨著對元代青花瓷器藝術研究的不斷深入,文物市場上元代青花瓷器的價格也一路飆升。2005年,一件元代青花瓷器的大罐“鬼谷子下山圖”以2.45億元的人民幣成交,不僅打破了中國古代瓷器最高的青花成交記錄,也成為了世界單件瓷器最高成交紀錄的保持者。讓人惋惜的是,元代青花瓷器的生產也像宋代名瓷汝窯的命運一樣,輝煌卻極為短暫。隨著元代統治者的滅亡,青花瓷器的生產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元青花的主要紋飾為人物故事紋飾和伊斯蘭特色的圖案紋飾。

    所以我認為元青花有蝙蝠紋

  • 4 # 葫蘆一笑1

    我手上有一個元青花銀釉龍子鳳瓶,所有紋飾找不到蝙蝠紋飾,在一個元青花軍持酒壺上面有一個象形“福”字紋飾,象形動物是一隻蜘蛛。兩件瓷器皆反映“多子多福”才是元代權貴階層的祈福主題。明初永樂時期祈福主題才由元代“多子多福”轉化成“子孫萬代”,到宣德時期才出現如意雲和蝙蝠紋飾,寓意就是“洪福齊天”,直至清初康熙朝,蝙蝠紋飾才廣泛用於金玉瓷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天氣去哪旅遊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