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科文鴛
-
2 # 糖尿病之友
糖尿病患者降糖藥調藥是有一定原則的,要根據血糖水平、用藥情況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調整,不要自行加藥或減藥。
調藥之前要先找到控糖不理想的原因。調藥之後要加強血糖監測,以觀察藥物治療效果。
使用胰島素治療時,胰島素劑量調整的原則是根據空腹、餐前和餐後血糖水平的變化來調整劑量,一般是3-5天調整一次,調藥的幅度是2-4個單位。先調整控制空腹血糖的胰島素,後調整控制餐後血糖的胰島素。
在使用口服降糖藥治療時,一般都需要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並調整到合適的用藥劑量。因此,患者不要因為服用藥物幾天或十幾天,發現血糖下降不明顯便急於換藥或調藥,要觀察這個用藥方案的最終效果,至少需要2-3周。
口服降糖藥的調藥原則是,根據血糖水平逐漸調整劑量,如果服用至該藥物的最大有效劑量,降糖效果仍不滿意,再改用其他降糖藥或採用聯合用藥。必要時考慮胰島素治療。
-
3 # 惜緣微健康
我是國家一級健康管理師,每一個糖尿病的人都是從開始一段時間的低血糖症狀開始 慢慢形成了高血糖,這位李女士,10年的糖尿病 這10年從一開始吃1粒降糖藥 再開始打胰島素 一步步的從輕 變成了嚴重。
那麼我想問 這個病是治好了還是治嚴重了?本來一個人血糖高 不吃藥不打胰島素 就是血糖高,10年的藥 損壞了肝臟和腎臟,醫生都會說糖尿病不可怕 可怕的是併發症。
那麼這個併發症是一開始就有還是在用藥後造成身體肝臟損壞 腎臟衰竭引起的併發症呢?一個人生活習慣不改變 營養得不到補充 受損的器官得不到修復,用藥物控制了血糖 ,用胰島素控制了血糖 然後一測量血糖 正常 這個假現象,是這個病人從開始的簡單的就是血糖指數有點高,最後變成了 胰島素增量 飛蚊症 飢餓 出汗 昏厥 這些症狀是誰造成的?
難道醫生不是幫兇嗎?
我們的身體把血液 氧氣 血糖 提供到四肢和大腦,這個時候在壓力狀態之下,什麼叫壓力呢?壓力就是對生命造成的不同威脅,那為啥要血糖血壓升高呢?因為血糖血壓升高才可以面對威脅,面對危險,所以正如醫學文章所說的血糖受控於神經內分泌,
本來身體裡面的血糖是一個迴圈,食物吃進去的糖 只要不是過分的太高,其實身體呢,第一會透過肝臟儲存血糖,這個儲存就是身體自動降低血糖的機制,不需要胰島素 肝臟就有這個功能,在我們把糖尿病 主要問題歸結在,早期胰島素分泌過多,後面慢慢胰島分泌枯竭,第二個部分就是胰島素是有的 ,但是細胞受體不接受血糖,導致血糖升高 這是一個簡單粗糙的邏輯
為什麼要急急忙忙服用降糖藥呢?然後再製造低血糖,低血糖的風險更大,高血糖並不會死人,正如醫生所說,所以的醫生都會告訴你 高血糖不可怕 可怕的是併發症,可是高血糖到併發症還早呢?而且引起高血糖的問題其實同時是引起併發症的問題,並非是高血糖引起的併發症,哈哈 加上醫生的降糖藥 實際上促成了併發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低血糖才會引起肝功能衰竭,因為低血糖才會引起血液迴圈減慢,引起所有的細胞得不到能量 ,引起細胞的威脅,引起身體整個機制的紊亂,所以高血糖並不會,只有低血糖的才會出現頭暈 昏厥乏力,所以高血糖不可怕,可怕的是低血糖。所以血糖的升高是用來應付飢餓 應付壓力 應付緊張的必要調節,醫生因為血糖的升高就斷定這個人得了糖尿病,這是一個極為不負責的,可以說是一個道德喪失的行為,我不曉得現在醫療機構的目的何在,很多情況下純屬在做生意,我奉勸初期被查出糖尿病的患者好好的去檢查你的心情,檢查你是否飢餓,經常不吃早餐,經常有一餐每一餐,那才是你真正的病因,如果病人改變掉這種習慣,讓自己三餐飲食均衡,讓自己吃上營養早餐和幸福餐,增加維生素B和酵母粉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早期的糖尿病迅速的恢復正常 ,嚴格來講那不叫糖尿病 只是叫血糖升高,冠以糖尿病純屬恐嚇
不要再用藥物,病人自己增加胰島素 用藥量 是病人自己身體難受,就像吃毒品的人一樣她上癮了 形成了依賴,錯誤的以為這些藥物可以讓他好,
首先是他舒服 舒服 舒服,這是所有病人用藥物治療疾病的目的要快 要舒服 。
那麼怎麼辦 讓病人禁止一切精緻米麵 來源 控制糖的來源 ,保持愉快的心情,每天好好的吃營養早餐 ,每天吃2-3次的幸福餐 ,經常吃一些零食,包括水果 ,不要害怕水果裡面的糖分,不要再搞這種事情啦,水果中90%以上都是水分含糖只有7克 8克,每100g只含7.8g的糖,如果你真的害怕食物中的糖 ,你只需要把食物中的米麵,澱粉的食物去掉,其他都不需要擔心,按照這樣方法去做 很多糖尿病的人都可以徹底的恢復,我接觸太多了都得到了改善甚至已經是併發症開始潰瘍腿腳了都得到了恢復健康。
特別嚴重的需要在專業的健康教練指導下配合完成。
-
4 # 閒聊瞎逛
我就是籤拒絕調整胰島素出院的。我吃胡辣湯,吃油條,餐後最高升不到2個點,大夫怎麼說,你這不正常,你不能吃胡辣湯。我糖化5.3也確實不高,大夫怎麼說,你這不行,應該6.5以上,我只想說你妹啊。
-
5 # 醫聯媒體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病,在糖尿病的控制過程當中,需要患者和醫生緊密協作在一起進行控制,這樣效果才比較理想,所以在一些環節上需要患者有一些自我的調控性,但這個調控性有一定的限制條件。
首先,糖尿病患者對自身治療方案的調整是有一定侷限性的,其主要集中在飲食以及運動方面,比如根據自身的情況變化,少量改變自己的飲食食譜以及運動量屬於允許範圍。但對於藥物調整,一般情況下是不建議糖尿病患者自行調整的,因為很多藥物的相互協調效果屬於專業知識,糖尿病患者往往不能完全掌握,一旦自行調整用藥,容易出現一些藥物相關性的不良反應。
其次,糖尿病患者針對自身治療方案的調整並不是憑自身感覺進行調整,而是需要進行系統的學習,同時在醫生評估之後,患者具備相應的能力才可以有權進行輕微的調控。這部分人群一般以中年人為主,他們的學習能力比較強,同時,接受能力以及操作能力都可以達標。
針對兒童糖尿病以及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是不建議其自行調整的,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以及操作能力都比較差,容易出現自身調整過程中的偏差,從而導致血糖的異常波動嚴重,還有可能導致低血糖或者酮症酸中毒出現生命危險。
指導醫生:蘇旭東,副主任醫師,聊城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熟練掌握內分泌系統疾病如糖尿病、甲亢、垂體、腎上腺等疾病的診斷治療。
幾天前,糖尿病醫院收治了一位低血糖的患者——李女士,糖尿病病史近10年。1年前曾因為血糖高收住到醫院,出院後給予一天2次的胰島素注射,早上14單位,晚上12單位,二甲雙胍1000毫克每天2次。出院後的這1年來,李女士一直以該劑量持續注射,從未監測過血糖。今年7月份,李女士出現了飛蚊症,於是就自行將胰島素逐漸加量,到住院前胰島素每天總量已增至50單位,飛蚊症非但沒有得到緩解,餐前還出現了飢餓、出汗、手抖甚至暈厥的症狀,但這些症狀在進食後會有所緩解,這才來糖尿病醫院就診。
回覆列表
糖尿病患者需要學會自我管理,包括飲食、運動、自測血糖、戒菸、使用藥物或胰島素的技能等。但不包括自我調整治療方案。調整治療方案有一點的風險,所以不推薦普通患者自行調整。
對於一些有醫學基礎的人如果自行調整胰島素用量可遵循以下原則:
1.確定降血糖目標值
首先來了解一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標的分級,分為嚴格控制,一般控制,寬鬆控制。
對於新診斷的糖尿病人、非老年糖尿病人、無糖尿病併發症及治療中無低血糖反應者,應達到嚴格控制目標。
對於存在心腦血管病發病風險,比如男性大於50歲或女性大於60歲、有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壓、血脂異常、有蛋白尿、吸菸者,至少要達到一般控制目標。
對於經常發生低血糖、存在中度以上肝腎功能不全、年齡大於75歲、預期壽命小於5年者,可參照寬鬆控制目標。
對於妊娠期糖尿病,餐前血糖要控制在5.3mmol/L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要控制在6.7mmol/L以下;糖化血紅蛋白要控制在5.5%。
2.調整胰島素前和調整胰島素2天后監測血糖。需要監測五點血糖甚至是七點血糖(五點血糖是空腹,早餐後2小時,中餐後2小時,晚餐後2小時,睡前10點後)。
3.調整胰島素
所測時段血糖值相對於目標值每高2mmol/l可嘗試加一個單位胰島素(因人而異)。
比如對於三短一長方案的,三餐前的胰島素量決定三餐後2小時血糖高低。晚上長效胰島素量決定第二天空腹血糖高低。如果空腹血糖高需要加測凌晨血糖,以防止夜間低血糖發生的反應性空腹高血糖。
對於預混胰島素兩針方案,早上胰島素決定早餐後到晚餐前血糖,晚上胰島素量決定晚餐後到第二天空腹的血糖高低。如發生晚餐後高血糖,夜間低血糖或者早餐前高血糖晚餐前低血糖,則需更換預混胰島素規格,增加短效胰島素劑量,或者減量胰島素加用控制餐後血糖藥物。
比較繁瑣,而且實際情況更為複雜,還要根據所用胰島素特性進行調整。所以不建議患者自行調整。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自行調整還是遵醫囑調整都要監測血糖。避免低血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