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志明與農村
-
2 # 喜歡航拍008
俗話說: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說的是立秋早晚與天氣冷熱的關係。於是大家就把目光盯在立秋在一天的早晚時間上了,認為如果在清晨立秋,天氣將涼爽,傍晚立秋,天氣要熱。好多媒體也在宣傳著這一觀點。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節氣是將地球執行軌道分成二十四份,每一份就是一個節氣,當地球進入立秋節氣的瞬間,就是立秋的開始。立秋的計時,是和我們所在時區有關的,立秋的時間在不同時區是不一樣的,怎麼會影響到氣侯呢? 顯然結論是有問題的。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天文和氣象知識,很多表現在民間諺語中,其正確性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上述說法實際是我們理解錯了。過去人們講日期都講的是農曆,與今天不同。早立秋、晚立秋應該指的是農曆上立秋的早晚,而不是一天中的早晚。 節氣表示了天氣現象,直接關係到農時,這是我們都知道的。每一個節氣在陽曆中的時間是固定的,因為陽曆是按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制定的。立秋在每年的八月七日或八月八日,是不會差的,八月份的氣溫也不會相差太多。但是節氣在農曆中卻是年年變動的。今天因為貼了秋膘,酒足飯飽,格外高興,一時興起,拿起萬年曆,摘錄出1935至2004年70年的立秋日期。從摘錄中我發現,立秋時間最早的是1987年的閏6月14日,其次有1960年的閏6月15日、1979年的閏6月16日;立秋時間最晚的是1949年和1968年的7月14日,其次有1938年、1957年、1995年的7月13日,其餘年份立秋時間都分佈在6月17至7月12日之間。由此可見,立秋時間的早晚,前後能相差一個月,也就是說,在農曆的同一天,可能相差兩個節氣。1987年閏6月14日立秋,到了7月14日已是處暑第十四天,陽曆的9月6日,天氣能不涼快嗎?而1968年的7月14日剛剛立秋,是陽曆的8月7日,天氣正熱呢。
-
3 # 宋寧川2
立秋是每年8月7日或者8日,早晚立秋一般以農曆的7月為參考,如果還沒到農曆7月就立秋,稱之為早立秋,反之則稱為早立秋。
早立秋,冷颼颼;早立秋,熱死牛。其實並不是這樣,每年立秋都是三伏天之內,只有一年最熱的三伏天過完,天氣才會涼快,所以就算是早立秋,天依然還是很熱的。
-
4 # 三農廣訊
今年是8月8月(農曆七月初八)凌晨3時12分57秒立秋,這一天太陽黃經執行到135度,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一年當中秋天的開始。在氣候表現上,一般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大,秋葉染黃,天氣漸涼。尋麼關於早立秋和晚立秋是如何劃分的呢?這個主要從時間上劃分,並且有兩個劃分標準,一個是從月份上分,另一個是從分時上分,下面結合今年立秋,分別說一下劃分標準:
從分時上分“早立秋”還是“晚立秋”:一般來講,在立秋當天的24個小時中,立秋發生在當天凌晨0時到中午12時之間,則為“早立秋”;而立秋發生在當天中午12時到夜時24時的時間段,則為“晚立秋”。
從月份上分“早立秋”還是“晚立秋”:一般立秋均在公曆8月份的7日-9日,但是由於公曆和農曆在時間上有差異,有的時候立秋發生在農曆6月份,比如2018年立秋是8月7日,農曆6月26日,按月份說這就屬於“早立秋”。也有的立秋發生在農曆的7月份,比如今年立秋就是在農曆7月8日,屬於“晚立秋”。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產生,是中國古生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立秋節氣,在整個農業生產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同時關於立秋也有很多民間諺語產生,下面就列舉幾個與農業生產有關的諺語:
一、根據立秋情況判斷後續天氣的諺語:東漢大尚書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這個意思很明瞭,就是一天中早上立秋,可能天氣變冷的比較快,也比較早;而夜裡立秋,則會熱很長時間,溫度也會比較高。但今年的情況是七月份立秋,還是凌晨3點,按月份屬於晚立秋,按分時屬於早立秋,在兩者不相一致時,應以月份為大,這樣今年後期天氣還是不會冷得太快的,不會象想象中的那麼“冷颼颼”的。
二、根據立秋情況判斷年成的諺語:“六月秋早收晚不收,七月秋早晚都收”,啥意思?就是農曆六月份立秋,對於一些種地種的比較早的,是可以獲得豐收的,而對於一些種的比較晚的,生育期拖後,由於六月立秋很可能會來秋霜比較早,這樣種的晚的農作物沒等完全成熟,就被凍死了,所以就說是“晚不收”了。而七月份立秋就沒問題了,不管種的早的,還是種的晚一些的,由於季節後移,秋霜期延後,所有作物都會成熟,也就是說七月份立來肯定是個豐收年。今年就是7月份立秋,所以今年一定會豐收。
三、根據立秋時作物生長預判後期情況諺語:在民間有句老俗話叫“立秋不拿頭,秋後喂老牛”,這裡的拿頭是“出穗兒”的意思,意思是說在立秋這天,如果農作物還沒有出穗兒的話,到收穫的時候,就收穫不到果實,這種莊稼只能等到秋後當做飼餵老牛的飼料,不會有收穫糧食的。事實上也真是如此,立秋是一個“收與不收”的分界線。
當然,關於立秋、關於二十四節氣都是中國古生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關於這些有關立秋的民間諺語,也是勞動人員千百年來總結和創造的結果,即使在今天也在指導著我們進行農業生產,希望這些民族文化的精華在我們身上得到應有的傳承和發揚。
-
5 # 鄉村波比
再過幾天就到了我們一年一度的立秋節氣了。今年的立秋節季是2018年的8月8日,也就是農曆的七月初八,時間過得特別快,轉眼間就到了秋天。立秋就是代表著秋天的開始,但是往往在立秋過後的一小段時間裡,天氣依然持續炎熱,跟我們目前所處的夏天沒有絲毫的差別。因此人們經常會用秋老虎來形容立秋過後的高溫天氣。
那麼人們都說立秋分早晚,而早立秋和晚立秋是如何劃分的呢?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而立秋中的“立”就是代表“開始”的意思。中國從古代開始,關於早立秋和晚立秋的計算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按照立秋所屬的當天來判斷,比如今年的立秋是農曆七月初八,透過中國一直延續以來的精準演算法。正確的說今年的立秋是在七月初八的凌晨3:12:57秒正式到來,而按照規定在當天的前12小時就屬於“早立秋”,如果發生在後12小時,那麼就是“晚立秋”。
而一種演算法就是地球所處的單位是上半月還是下半月來進行。而今年的地球是公曆2019年的8月8日,農曆的七月初八,不管是按照公曆還是農曆來說,它都屬於早立秋。所以毫無疑問,今年的立秋是屬於早立秋。農村俗語常說:“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人們通常透過這句話來形容,如果是早立秋的話,天氣轉涼就會比較快,如果是晚立秋,那麼後續的秋老虎將會存在更長的一段時間。
其實在每年的立秋過後,中國天氣一人持續炎熱一段時間。主要是因為中國立秋的階段,也剛好是每年三伏天最熱的時間段。今年的三伏天時間段是2019年的7月12日~8月20日。而立秋到來的時候,剛好處在三伏天的中間階段,要使天氣轉涼,至少要到三伏天結束以後。基本上每年的處暑節氣過後,天氣就會漸漸轉涼。所以到現在至少還得要半個月的高溫炎熱天氣。
-
6 # 一知齋書畫文化傳播
俗話說: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說的是立秋早晚與天氣冷熱的關係。於是大家就把目光盯在立秋在一天的早晚時間上了,區別是:如果在清晨立秋,天氣將涼爽,傍晚立秋,天氣要熱。
立秋是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
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
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
7 # 颶風報告
立秋會以中午12點為分界線,每年進入立秋的時間都有所不同,如果在中午12點前進入立秋,則為早立秋;相反如果中午12點後才進入立秋,則為晚立秋。
-
8 # 農業植保管理技術110
今年是陽曆8月8日(陰曆7月初步)的凌晨3點13分立秋,所以還有不到3天時間就表明進入秋季,農作物也將陸續結實收穫了。不過農業上有關立秋的諺語是很多的,尤其經常說的有什麼早立秋或晚立秋。哪麼今年是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具體是如何劃分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其實關於早立秋還是晚立秋氣象上是沒有準確區分界定的,他們只不過是根據太陽執行的具體時間來確定具體的立秋時間的,所謂的早立秋和晚立秋只不過是民間根據日常生活經驗而積累的智慧結晶,不過對當前的農業生產也是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根據當前民間盛行的劃分方法結合今年立秋的具體時間,今年的立秋大家公認的看法為早立秋。
氣象專家對早立秋還是晚立秋的劃分是依據太陽在軌道上的執行時間來確定的,因此時對於立秋早晚的界定也是科學準確的。一年有24個節氣,其中在太陽執行的軌道上按照其先後順序每15度設定一個節氣,這樣當太陽執行到這個立秋處於位置的軌道時,即表面立秋了,所以根據太陽執行的軌跡和到達立秋節氣處於軌道的時間,可以精準計算到立秋的具體時間點。
會背節氣歌的人都知道,下半年的節氣逢八廿三,因此從陽曆上來說每年的立秋都會在8月8日的前後,相差不會超過2-3天。但是由於民間注重說陰曆,而陰陽陽曆通常又相差很多,但是民間認為,如果陰曆6月立秋為早立秋,而7月立秋為晚立秋。當然民間還盛傳以立秋當天時間的早晚來進行劃分,通常將凌晨12點至上午12點之間立秋的稱之為早立秋,而上午12點之後至夜間凌晨12點之間立秋的稱之為晚立秋。當然我們還有根據入伏情況劃定的,比如末伏前立秋稱之為早立秋,末伏及其以後立秋為晚立秋。而8號正處於三伏天的中伏,所以依次為早立秋。
中國地大物博,勤勞的人民更是智慧多多,對於立秋早晚的也還有其它不同的劃分方法,但不管怎樣,立秋後即表明溫度開始下降,大家要注意及時添衣保暖,預防感冒生病,而作物也將陸續開始成熟收穫,進入金色的豐收的秋季了。
回覆列表
俗話說: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說的是立秋早晚與天氣冷熱的關係。於是大家就把目光盯在立秋在一天的早晚時間上了,認為如果在清晨立秋,天氣將涼爽,傍晚立秋,天氣要熱。好多媒體也在宣傳著這一觀點。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節氣是將地球執行軌道分成二十四份,每一份就是一個節氣,當地球進入立秋節氣的瞬間,就是立秋的開始。立秋的計時,是和我們所在時區有關的,立秋的時間在不同時區是不一樣的,怎麼會影響到氣侯呢? 顯然結論是有問題的。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天文和氣象知識,很多表現在民間諺語中,其正確性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上述說法實際是我們理解錯了。過去人們講日期都講的是農曆,與今天不同。早立秋、晚立秋應該指的是農曆上立秋的早晚,而不是一天中的早晚。
節氣表示了天氣現象,直接關係到農時,這是我們都知道的。每一個節氣在陽曆中的時間是固定的,因為陽曆是按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制定的。立秋在每年的八月七日或八月八日,是不會差的,八月份的氣溫也不會相差太多。但是節氣在農曆中卻是年年變動的。今天因為貼了秋膘,酒足飯飽,格外高興,一時興起,拿起萬年曆,摘錄出1935至2004年70年的立秋日期。從摘錄中我發現,立秋時間最早的是1987年的閏6月14日,其次有1960年的閏6月15日、1979年的閏6月16日;立秋時間最晚的是1949年和1968年的7月14日,其次有1938年、1957年、1995年的7月13日,其餘年份立秋時間都分佈在6月17至7月12日之間。由此可見,立秋時間的早晚,前後能相差一個月,也就是說,在農曆的同一天,可能相差兩個節氣。1987年閏6月14日立秋,到了7月14日已是處暑第十四天,陽曆的9月6日,天氣能不涼快嗎?而1968年的7月14日剛剛立秋,是陽曆的8月7日,天氣正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