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Dj5912880592
-
2 # 子衿書法
中國書法不要和魏碑扯上關係。《董美人碑》和《蘇孝慈墓誌銘》不是魏碑,是隋碑。
要把這個問題的根源說清,涉及到許多歷史,我簡要的先把西晉至隋朝的這段歷史做個介紹。
西晉八王之亂,國家局勢動亂不堪,實力衰微。北方的匈奴,鮮卑,羌,羯,氐五個民族乘機侵擾中原,史稱“五胡亂華”。司馬朝廷被迫南遷,偏居一隅。建立東晉政權。北方則分裂為十六國。這是一個戰亂十分頻繁的時期。東晉與五胡之間的戰爭,胡人十六國之間的戰爭,生靈慘遭塗炭,民不聊生。公元420年,劉裕逼迫晉恭帝退位,劉裕稱帝,國號宋。北方鮮卑族在拓跋珪的帶領下,逐步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權。揭開了南北朝的序幕。
南北朝是兩個並立的國家政權。大家要把這一點弄清楚,才能對魏碑為什麼在中國書法史上,除清朝以外,沒有任何朝代的人學習魏碑。因為在漢民族眼中,北魏就是殘害中華的侵略者。怎麼可能會去學習他們的文化呢?鮮卑族實行的漢化統治,是鮮卑族的文化不足以適應中原發達的文化,不得不使用漢文化來從馬背上下來到農耕社會。各種生產生工具的名稱,生活用具……在北方遊牧民族中沒有。只能用漢語發音,文字更沒有對應的來翻譯。他們不得已被漢化。(元代蒙古人,清代滿人都是相同的原因)
南北朝的歷史就說到這裡。隋朝的建立,結束了南北朝的對立,國家重新統一。隋朝的文化,是南方漢文化相承襲下來的華夏文化。《董美人碑》和《蘇孝慈墓誌銘》是開啟唐碑的基石。
-
3 # 千千千里馬
實際上漢末的《宣示表》已經是楷書了,到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已經成熟於東晉,而且有不少人都學習楷書了。
我們今天看到的王獻之《玉版十三行洛神賦》就是證明。
還有很多隋代以前的碑刻,都已經是成熟的楷書了。
鍾繇《宣示表》放大本。那麼,為什麼我們印象中,只有唐代以後才有了成熟的楷書呢?
這個問題是這樣:唐代以前,包括隋朝,書法還沒有完全實現事實上的統一。
王獻之《洛神賦》楷書。比如,東晉時代,雖然有了成熟的楷書,但是,東晉還是一個隸書的時代。
也就是說,東晉的大多數人,並不是寫楷書,而是寫隸書。
東晉以後,王羲之這個書法體系的影響,在不斷不斷自覺地擴大,所以,那些寫隸書的人,也就不斷改造自己的書法,去學習楷書了。
唐初歐陽詢的楷書《皇甫誕碑》。改造好的,非常接近楷書,改造不好的,就是隸書的尾巴還比較明顯,這些書法,就是我們後來(清代)人,所謂的“魏碑”。
歷史上是沒有“魏碑”這個書法名詞的。
所以,所謂的“魏碑”對書法的概括,並不具體、科學。
例如《瘞鶴銘》、《鄭文公碑》、《敬史君碑》等等,完全與有些“魏碑”像《張猛龍碑》、《始平公造像記》大不一樣,是非常接近楷書的書法。
《董美人墓誌》是隋文帝的第四個兒子楊秀給愛妃董美人寫的墓誌。
董美人19歲那年因病去世,楊秀25歲左右,對董美人死非常惋惜思戀,寫下感人的一篇墓誌。
這個墓誌立於開皇十七年(597)書法秀美溫婉,點畫完全脫去隸書筆意,也沒有“魏碑”概念中的大稜大角的方筆,而是很接近王獻之《玉版十三行洛神賦》筆意的。
《蘇孝慈墓誌》比《董美人墓誌晚》晚6年,刻於仁壽三年(603),距離唐代,只有十幾年。也是一個楷書。
有人說,歐陽詢學習的就是《蘇孝慈墓誌》,那是想象而已。說不定就是歐陽詢寫的呢!
為什麼隋代會出現這樣兩個“楷書”,其實一點點不奇怪。
楷書從東晉到隋朝,已經有將近二百年的時間了。
早在西晉時期,鍾繇楷書的種子,已經播撒在北方。
這些小小的火種與南方王羲之繼承的鐘繇火種一樣在發展。
楷書之所以能夠發展並且替代隸書,原因很簡單:因為楷書比隸書書寫更加方便快速。
如果楷書比隸書書寫還要慢,你想想誰願意學楷書?
就像今天的簡化字,為什麼為大家容易接受,道理也很簡單,因為簡化字寫起來筆畫少,比繁體字快一點。
歷史的發展就是這樣,便利是勢不可擋的。
所以,隋朝出現楷書,一點也不奇怪。
北齊的楷書,還有“魏碑”的尾巴。但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隋朝和唐初,並不是都像《董美人墓誌》和《蘇孝慈墓誌》這樣接近王羲之書法,也有一些書法,仍然保持了一些魏碑的遺風,例如,歐陽詢的書法,就是之一。
但是,這並不影響已經都是楷書。
我們對楷書的認識,應該不要僅僅限於歐、顏、柳、趙這樣一個小小的範圍。
書法的方筆和圓筆,在隸書就存在。只是王羲之的楷書體系,圓筆多一些而已。
-
4 # 好設之徒TY
“楷”:楷模、楷範的意思,由此,書法各體皆有“楷書”,你說的應該是“唐楷”。
書法一直是繼承、融合、發展的歷史。
《董美人墓誌》是隋人書法,上承北魏書體,下開唐代新風,堪稱隋志小楷第一,開唐代鍾紹京一路小楷的先河。
《蘇孝慈墓誌》兼有南帖綿麗和北碑峻整,由此可見,唐楷在隋朝早已定下根基,是隋朝楷書的代表作,是歐陽詢一派楷法的先驅。
即它們是魏碑到唐楷的過度書體。
-
5 # 張勁逸
古人認為,歐陽詢書體有很多部分汲取了《蘇孝慈墓誌》筆法,而《董美人墓誌》則明顯開《靈飛經》等經體小楷之先河。如下圖《蘇孝慈墓誌》
對於北魏隋朝碑刻,清代書法家阮元有過精準定義,即"北碑南帖"之說。認為北朝留下的石刻墓碑,用筆斬截,結構雄奇雅俊,與王羲之為代表的"南帖"流美圓轉的筆法,筆勢有較大區別,這只是由於地域缺乏交流,各自風俗習慣不同造成的。
所以後代書法家認為,北碑和南帖本質是統一楷書體。只是是源流的不同,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因此 無論《董美人墓誌》還是《張黑女墓誌》,亦或《蘇孝慈墓誌》,都屬於楷書成熟時期的經典法帖,都是屬於真書範疇。
再具體說來,《美人董氏墓誌》恰好反映了這一點,屬歷代墓誌的佳作,其書法章法嚴整縝密,結體正和精緻,外方里圓、華美秀潤的筆致,給人以清朗灑脫,古意盎然的韻味。
清代大家羅振玉對其評價曰:“楷法至隋唐乃大備,近世流傳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張貴男》三志石,尤稱絕詣。
《蘇孝慈墓誌》是北魏向唐楷過渡期的隋朝墓誌。已相當成熟的楷書典範。無論筆法,結構,章法,都已達嚴謹縝密程度。有藝術特色。特別是是隋唐時楷書 要求的“方圓兼備、收放得體”、“中鋒側鋒兼備”;結體要求的“中宮緊緻,穿插避讓;疏密得當”;“平正與險絕”的辯證統一; 章法要求的上下連帶,左右呼應,等在《蘇孝慈墓誌》都有表現。這就是楷書的魅力所在。從書法歷史長河上看,《蘇孝慈墓誌》既是對六朝楷書的繼承,也看得出"二王"流派楷書的影響,瘦勁爽利,風韻猶存。
正因這樣的楷書典範,唐代初年虞世南、歐陽詢的創作楷書也就在這兩個碑刻汲取了營養。唐代書法大師的出現就是歷史的必然了。
《董美人》《蘇孝慈》這一時期,是書法從隸向楷轉變的這一真書發展成熟時期,大約經歷了從漢末和魏晉南北朝約四百年的時間,最後到唐代達到了頂峰。
在這一時期內,書法出現了多種形態和風格。從碑版字型風格看,大體上有秀麗典雅和雄渾剛健兩大流派。
從結體形態上,可分為"斜勢緊構"和"平和寬結"兩種型別。
《董美人》《蘇孝慈》即屬於"平和"型。
儘管都是楷書,然而,魏碑與唐楷做比較,還是有一定區別。
魏碑字型由漢隸八分而來,多樸拙,開張,造險為主。
唐楷結構多精緻,嚴謹,勻稱,法度井然。以"元"為例,一個是《魏靈藏》魏碑筆法,一個是《褚遂良》唐楷筆法,
基本上以南朝和北朝各自的碑版為代表。唐代楷書即是在這兩派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吸收了南朝的雍容典麗風格,又相容了北朝的渾勁挺拔風格,集南北朝書法之大成,開創了一代新的書風。
回覆列表
《蘇孝慈墓誌》楷法工整成熟,筆法方圓兼備,字型又小,兼有南帖之綿麗和此碑之峻整,集秀麗與雄健於一身。由此可見,唐楷在隋朝早已定下根基,風格與唐代歐陽詢的楷書極其相似。章法整齊,結體平正,結字嚴謹,用筆勁利,神采飛揚。是隋朝楷書的代表作,是歐陽詢一派楷法的先驅。
《董美人墓誌》是隋人書法,上承北魏書體,下開唐代新風,是南北朝至唐代之間的津樑,屬隋朝墓誌中的上乘佳作,堪稱隋志小楷第一。開唐代鍾紹京一路小楷的先河,其書法佈局平正舒朗,整齊縝密,結字恭正嚴謹,筆法精勁,隸意蛻盡,被歷代書家視為學習指書的範本之一。
附此二墓誌碑帖區域性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