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金亭
-
2 # 史海勾沉
實事求是地講,萬曆皇帝並非什麼明君聖主,但也不能簡單用昏君和明君來概括他。朱翊鈞在位48年,既有“萬曆中興”,也有二十多年不上朝,創造了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記錄。我們應當客觀的去看待他。
一、在位期間,經濟繁榮許多人都會說,萬曆皇帝廣用礦監,搜刮搜刮礦稅、商稅上交內帑,供他享樂,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也要看到,萬曆皇帝的內帑也有不少用在了對外戰爭上面。之所以採取礦監的辦法,是為了和文官集團做抗爭,在當時的背景下,文官不僅僅要操心國事,還要操心皇帝的家事。對皇帝的一切開支用度,都有進行勸阻,在花錢方面,皇帝甚至連一個富商都不如。在此情況下,皇帝只能用徵收礦稅來滿足自己。
如果一個人花起錢來,不受約束,他會有貪財的概念嗎?而萬曆皇帝呢,花錢動輒受到約束,不能想消費就消費什麼,想揮霍什麼就揮霍什麼,因此才能產生貪財心理。
而且在萬曆期間,礦稅徵收等,並沒有波及到普通百姓,明朝商業經濟繁榮。有詩為證:眼見當初萬曆間,陳花富戶積如山。福州青襪鳥言賈,腰下千金過百灘。看花人到花滿屋,船板平鋪裝載足,黃雞突嘴啄花蟲,狼藉當街白如玉。市橋燈火五更風,牙儈肩摩大道中。
可見,朝廷之內的鬥爭並沒有波及到民間。
二、雖然奢侈,但比不上退位的溥儀萬曆皇帝,雖然在明朝皇帝當中算是奢侈的,但在飲食上卻還不如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寶日堂雜鈔》記載萬曆三十九年正月的宮廷膳食,包括整個宮廷所有人員(皇帝、后妃、宮女太監以及其他人員如“外廷入內工作的翰林院官、文華殿官、醫官、教習官、起居注官、兵部主事等)共計花費12226.76兩,平均每天為421兩。
而反觀退位的溥儀,《宣統七年放過款項及近三年比較》記載:民國四年的開支竟達二百七十九萬餘兩。一個在位的皇帝,一個是退位後的皇帝,花費之差距,就可以看出來,萬曆的奢侈跟溥儀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
結語:只是從這兩個方面來簡單分析下,萬曆皇帝的生平,在位期間,雖然不上朝,卻能夠在幕後操控著帝國,“三大徵”鞏固了疆土。但也不可否認的是,萬曆倦理朝政使明朝步入了下滑軌道。無論是無心之失還是有意為之,萬曆已經作古,我們應當從其身上學習經驗和教訓,而不是應該僅僅侷限於他是明君還是昏君上。
-
3 # 老馬飯否
昏君!何為昏君
百度百科“昏君”詞條下,自宋徽宗以後再無記錄,是自宋以後便沒有昏君了嗎?老馬認為不盡然。
何為昏君?這裡的“昏”做頭腦迷糊之意,連起來就是頭腦糊塗的皇帝。萬曆帝糊塗嗎?太糊塗了。
萬曆其人萬曆帝在位48年,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萬曆中興和萬曆怠政,既然被稱為中興,為什麼老馬依然肯定的說其是昏君呢,我們仔細來看。
萬曆中興:通常來說,一般認為自萬曆登基至萬曆十四年,這段時間明朝政通人和,整個明王朝的統治重新煥發了生機,但是這個功勞和萬曆毫無關係。萬曆帝以沖齡作踐,登基之初朝政完全由太后和張居正做主,張居正開始了歷時十年的改革,也正是這場改革造就了萬曆主政前期的明朝中興,然而張居正一死,萬曆帝立刻開始著手對張居正的反攻倒算,並且停止了所有的改革新政,類似的經歷也發生在了秦朝改革家商鞅身上,但是繼位的秦惠王並沒有自掘墳墓終止新政,反而是不斷完善改革,最終推動秦國進一步強大。
反觀萬曆帝,坐吃山空把張居正改革的紅利吃幹抹淨後,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明帝國,其後短短几十年光景,大明最終走進了歷史的墳墓。
萬曆怠政:史學界普遍認為萬曆怠政初因是“國本之爭”,也就是太子之爭,作為一代帝王,無法決定皇位的繼承人,這並不稀奇,遠的有唐高祖李淵,近的有清康熙帝,這兩位無論怎樣都不能稱為昏君,歸根結底,無論何時作為皇帝是不能忘記自己的本職的,然而自萬曆十五年起,明神宗長達二十多年沒有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作為一名皇帝,萬曆遠遠沒有達到及格線,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
4 # 漢劍唐弓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明君、庸君、昏君,是我們對古代封建君主一生政治表現與作為的總體概括。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其中“庸君”中的“庸”並非貶義而是中性,意為“平凡”。
還有一種說法為“暴君”,但這個詞無法評價君主的政治能力與表現,明君昏君中皆有暴君,如果說“暴君”是貶義詞,那與其對應的“仁君”中也不乏昏庸無道者。
所以概括封建帝王,大體可歸為“明、庸、昏”三類。
什麼是明君?“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就是中華歷史上一等一的明君聖祖。
什麼是庸君?“資質中流,恪盡職守”,很多人認為只要不是明君或昏君都是庸君,其實非也,以“君”這個定義來講,但凡沒有做到“恪盡職守”,做到一個封建帝王該做的程式化職責,縱使天縱英才也是昏君,無非是大昏和小昏的區別罷了。“資質中流”比比皆是,“恪盡職守”則會刷掉很大一批。舉個例子,崇禎和道光是明清二朝中坐實了庸君的兩位皇帝,這兩位和定義的昏君相比,皆是勞模,恪盡職守沒的說。崇禎接手了奇葩父祖正德、嘉靖、萬曆、天啟一脈相承打造的爛攤子,雖已竭盡所能卻依然沒能把大明從瀕危線上拉下來,竭盡所能體現了他的“恪盡職守”,指揮上的昏招頻出印證了崇禎帝的“資質中流”,為什麼不是“下流”?明末東亞大陸的複雜程度拉個智商正常的普通人來做皇帝也是崇禎這水平,“下流”基本就是晉惠帝“何不食肉糜”那種表現了。再說道光,任期內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又是著名的“節儉皇帝”,認認真真勤勤懇懇,無奈甘於守成看不清世界大勢,內不思改革,外不思圖強,硬生生地做了明君事(禁鴉片)卻有了昏君果(籤條約)實屬可憐。以上二位就是典型的庸君。
什麼是昏君?“放縱無度,自甘墮落”,兩晉南北朝就特別盛產昏君,如題提及的明萬曆帝則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昏君。
理由有三
一、沉湎酒色,自甘墮落
萬曆帝十歲登基,而史書記載他“萬曆十四年”即二十四歲就開始沉湎酒色了,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皆酒色之徒,康熙帝有幾十個子女,漢武帝甚至有“不可一日無婦人”的記載,可以上三位的酒色之名多是在中老年時形成,二三十歲的青壯年時期,他們都是在意氣風發,主動且開拓進取地幹事業,忙著解決問題,忙著掃蕩敵對勢力,為王朝命運殫精竭慮。再看萬曆帝,雖說也有“三大徵”的高光時刻,但本質是無奈的被動處理,朕給你錢,你去打,不與大臣將領見面,所有旨意均在深宮內以諭旨形式發派,帝國命運形同兒戲,實似摸獎,依託著帝國最後一點國力與運氣維持了大明最後的臉面,也耗盡了國庫最後一點積蓄。明昏之別,高下立判。
二、龍御深宮,不思進取
有人說萬曆帝幾十年不上朝是因爭國本事和大臣賭氣,又有說法是腳不好不方便,其實這些都是藉口。爭國本和上朝有何衝突,耽誤皇帝坐朝聽政了?腿腳好的時候不也是太監抬著上朝嗎,作為帝國掌權者腦子好耳朵好嘴好就夠了。三十年不上朝本身就是懶政怠政的體現,作為一個皇帝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不愛這一行可以划水,可以敷衍,可是萬曆連最起碼的形式都不願意搞了這是昏到何種地步。年輕時不懂事還有張居正輔佐調教,成年了還長不大真的誰也沒有辦法了。
三、積貧積弊、坐大遼東
“明實亡於萬曆”,如果說“三大徵”是國力與運氣使然僥倖獲勝,那麼萬曆晚年與後金努爾哈赤的“薩爾滸之戰”則是考驗萬曆朝明帝國國力的試金石與萬曆皇帝一生政治修為的期末考試了,結果“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努爾哈赤用彎刀撕裂了虛假的強盛。國內積貧積弊生出了李自成,關外縱容綏靖養大了滿人女真,一生消極怠工的萬曆皇帝用實際行動讓自己成為了大明王朝覆滅的掘墓人。
所以“昏君”這一頭銜,萬曆帝實至名歸。
回覆列表
萬曆在早年的時候,可以算是明君,但因為明朝的臣子太過奇怪,黨爭激烈,為了突出自己,那些大臣都以挑皇帝小毛病和指責皇帝的過失為榮,美名其曰:直臣,而且還是不怕死的那種,越死越高興,弄得萬曆皇帝都討厭那群人,張居正過世後,為了少點煩惱,直接躲在深宮不上朝,可以說就是被那些吹毛求疵的大臣給逼進逼裡的,在位四十八年,有三十多年不上朝,不知臣中大臣更換,很多大臣甚至一直沒見過皇帝,政治逐漸開始腐敗,黨爭內亂激烈,爭權奪利,國力下降,萬曆帝本身還是個愛財的君主,躲在深宮時派遣太監到處搜刮,在其死後倒是留下一筆大錢。繼任的太子也沒有仔細的教導,而且接位一年不到就亡於春藥,也就是紅丸案,然後是天啟這個木匠皇帝上臺,接著是崇禎,萬曆死後不到三十年,大明王朝就倒了,那些人說明實亡於萬曆就是指萬曆在位年間不理事導致國家政權衰敗導致的政治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