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密農人Vlog翔
-
2 # 蔚州小農
假如有一天,人工智慧真的可以取代人,那時作為農民的我已經失業了,田地裡到處都是智慧機器及機器人,自動檢測田地溼度、近期平均溫度、土地肥力,澆水、播種、施肥分毫不差,科學種植,產量倍增,人力完全解放了,連機器都是機器人養護,那時我是不是很悲慘。所以人真是得活到老學到老,跟得上科技的潮流,那時我希望從田地裡失業的我還能去養護養護機器人。
-
3 # 新疆小桂
假如有一天,人工智慧真的可以取代人,那時作為農民的我已經失業了,田地裡到處都是智慧機器及機器人,自動檢測田地溼度、近期平均溫度、土地肥力,澆水、播種、施肥分毫不差,科學種植,產量倍增,人力完全解放了,連機器都是機器人養護,那時我是不是很悲慘。所以人真是得活到老學到老,跟得上科技的潮流,那時我希望從田地裡失業的我還能去養護養護機器人。
-
4 # 廬陵一世
這個提問要細答,範圍很大,簡單的可以分為人工、智慧、農業三大塊:人工好理解,顧名思義;智慧確難定義,因為只有人類才有,在思維下所具有的能動效能力;人工智慧可見是模擬人力思維而行動的能力,目前在農業領域普遍把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溫溼度土壤肥力檢測等感測器、自動化農業機械等加工自動化機械等認為是農業裡的人工智慧,它們對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環保等是有比人工更優秀的地方。
-
5 # 職校老師
在此和大家談談人工智慧養豬吧,從中可以看出一些問題:
非洲豬瘟催生養豬業發展,馬雲、劉強東、丁磊都盯上智慧養豬
近幾年烏鎮物聯網大會的豬肉都是丁磊供應的,網易也因此被稱為“豬場”。而劉強東也不甘示弱,把“豬臉識別”帶入了養豬行業,並且實踐證明也是可行的。馬雲也在雲棲大會上籤約了“世界首創的人工智慧養豬”專案。
一、中國的豬肉消費
中國雖然是豬肉生產和消費大國,但是我們養豬業的效率卻是比較低的。我們養一頭豬的成本,相當於美國養兩頭豬,即便加上美國把豬肉運到中國來的稅收、運費,他們的成本還是比我們低。中國是豬肉消費大國,豬肉是中國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豬肉產量長期佔全部肉類產量比重的 60%以上,近 10 年來中國豬肉產量穩居全球第一。
二、非洲豬瘟的影響
因為非洲豬瘟的影響,內部死一批外地進不來,各地豬肉只能本地自產自銷。豬肉價格都漲到了30多元了,這給實體養殖業帶來了機遇,更為網際網路+養殖行業迎來新機遇和新發展。
三、 網際網路智慧養殖降低成本
透過整合神農大腦、神農物聯網裝置和神農系統,獨創養殖巡檢機器人、飼餵機器人、3D農業級攝像頭等先進裝置,可以打通養殖全產業鏈,可真正實現農牧產業的智慧化、數字化和網際網路化,幫助大中型養殖企業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節省飼料8-10%,縮短出欄時間5-8天。據不完全統計,如果整個中國養殖業應用這一解決方案,每年至少可以降低行業成本500億元。豬農完全可以解放出來,養豬也不再是髒活累活了。
四、豬刷臉識別確保安全
給豬提供刷臉識別技術,瞭解每一頭豬的健康情況:包括其每日的進食,喜好,以及它的父母是誰,後代是誰,都能夠最準確的追到根源。一隻豬的一生都會被記入檔案。而且豬的生長環境也不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又髒又臭,豬可以住進“五星級的豬窩”,智慧養豬系統能收集豬場的一些環境因素進行統一管理,經過系統的智慧分析,對豬場自動式風機,水簾式暖氣等裝置進行調節,從而保證了豬場的空氣質量,空氣溼度以及溫度,能讓豬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成長,而在這種環境下生長出來的豬肉品質也將更高,口感更好。
五、智慧養殖前景可期
中國要達到完全自動化可能還沒有全面實施,網際網路企業進入農業產業的成果再次證明了產業網際網路的價值,對於網際網路企業和傳統農業企業來講,都是彼此成就的機會。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慧養殖這一場科技的角逐或許會在巨頭們的競爭中得到有益的發展。人們也將享受到高科技帶給我們的便利、快捷、幸福、安全的生活體驗,我們將拭目以待。
當然在人工智慧養殖的發展過程中,除了在引進高階技術人才需要承擔高成本外,在飼養場地、飼料餵養等方面都會區別於為普通養豬提供的條件。為了後期能創造更高的利潤,網易、阿里們在養豬的規模上一般採取大規模飼養的方式,這也就意味著,前期將是一筆相當高的投資。目前,網易、京東、阿里們已經在人工智慧養豬領域投入了數億元,人工智慧養殖技術將會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
6 # 新農志
人工智慧是人工智慧,傳統農業是傳統農業,但要說人工智慧是否能改變傳統農業現狀,這還有待驗證。看了幾個朋友的回答,是不是把人工智慧神化了?要知道傳統農業處於生產供應鏈的最低端,哪怕結合了人工智慧,改變的也是方法,而最基本的耕地區域、種子產量,以及商品溢價,根本不是僅僅靠人工智慧就可以解決的。
成本
現在很多企業,包括農業企業,總是喜歡把自己的產品或專案與最新潮的科技結合,找各種專家站臺、或者各種宣發,來正面、側面的證明自己的成果和產品是最領先的,最好的,農民用了是最見效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麼?
從古至今,從刀耕火種開始,也隨著科技的進步,逐漸向現代化農業過渡,在整個過渡的過程中,人們生產、加工的方式逐漸的標準化、資料化、模組化、系統化,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種植成本(傳統農業,包括農、林、副、牧、魚)逐漸透明化,也就是說一畝地種什麼產品、施什麼肥、打什麼藥、什麼時候種、什麼價格、能賺多少錢都已經基本固定了。
如果人工智慧硬要插入傳統農業,勢必要增加農業的支出成本,試問在這種情況下,有幾個老百姓或企業是願意採用人工智慧的?尤其是在人工智慧不成熟,且不能減少成本或增加利潤的前提下?
所以,想要利用人工智慧為傳統農業做事,那就必須擁有兩個賦能,一個是縮減成本,一個是增加價值,但現階段還沒有看到這兩點。
應用場景
其實人工智慧我也有在關注,但現在的發展程度與速度根本無法應用到中國現代的農業生產當中去。要知道從改革開放以後,從小崗村事件開始,所有耕地的使用權歸了個人,個人擁有了土地承包權之後,就註定人工智慧在插入傳統農業的時候會遇到阻力,而這個阻力就是來源於“耕地分散”、“耕地多樣”、“耕地差異”,以及耕地成本,中國的幾個農業產區雖然都處於平原地區,但同樣有很多農業大產區所處的地域是非常複雜的,根本做不到農業人工智慧化,如果是大棚栽培、農業產業園搞,興許還有可能實現,但針對整個傳統農業,起到的作用真的可以忽略。
所以,所謂的人工智慧改變傳統農業生產,實際上也僅僅是處於理論階段,因為現在我所在的公司就是大資料相關,迄今為止還真沒發現有哪個企業或個人大規模、大範圍的將人工智慧應用到露天農業產區,大多數只是在大棚內處於試驗階段。
而且這些大棚無一不是國家出資建立的,對個體來說,對於一些中小企業來說,這根本是無法去普及的。
在我看來,不管人工智慧針對傳統農業的暢想有多麼廣闊,只要不能大面積使用,那就是廢材。
這也是阻撓傳統農業進步的一個原因,如果在投資業呆過的人都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很多投資人和機構,一般都不願意投資農業,原因就是這行的風險較大,投資週期較長,投資成本較高。別的行業雖然也會有血本無歸的機率,但如果賺了的話就是幾倍、幾百倍、甚至是幾千倍;反觀農業呢?哪怕投資成功,也僅僅是回收成本的幾倍而已,而且這個時間還是無限延長的。
從這點來看,哪怕人工智慧真的能改變部分傳統農業固化的生產、加工、銷售模式,但也需要在大資金、大環境、大利好訊息的支援下才有可能實現,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就這臺無人機,市場上的價值最少也要5萬左右,知道今年山東的蘿蔔多少錢一斤麼?0.08元/斤,這需要賣出625000斤蘿蔔才能買一臺無人機,試問這種情況下怎麼普及?)
綜上,我認為人工智慧必然是會改變傳統農業,但不是全部,頂多就是在一些可被替代的領域或環節用人工智慧代替,僅此而已。
回覆列表
人工智慧在農業領域的研發及應用早已經開始,以下可以做參考:這其中既有耕作、播種和採摘等智慧機器人,也有智慧探測土壤、探測病蟲害、氣候災難預警等智慧識別系統,還有在家畜養殖業中使用的禽畜智慧穿戴產品。這些應用正在幫助我們提高產出、提高效率,同時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
還有更多的農業物聯網設施,比如田間攝像頭、溫度溼度監控、土壤監控、無人機航拍等等。這些設施能夠為農業管理提供海量的實時資料,那麼如何把這些海量的資料及時的變成有價值的資訊,就是人工智慧可以做的事情。
還可以透過演算法給出各種最最佳化的方案,比如根據土壤環境狀況,結合市場行情預測,從而給出今年該地適合種玉米還是大豆,人工智慧就是農業現代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