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廚田靖堯
-
2 # 十八先生
六七月份是食用野生菌大量上市的季節,也是誤食野生菌中毒的高發期。
那麼,如何來辨別野生菌有沒有毒呢?
一,看外形。
一般來講,有毒的菌菇顏色比較鮮豔,傘蓋上面會有小疙瘩,紅斑,菌環等。
二,聞氣味。
有毒的野生菌摘斷以後會有漿汁流出,味道比較刺鼻。
三,看變色。
有毒的野生菌煮熟以後遇到銀器會變成黑色,遇蒜丁會變成藍色或褐色。
食用野生菌還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要採自己不熟悉的菌類,尤其是顏色鮮豔的菌菇。
二,採來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為種類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發生化學反應。
三,食菌時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雖然無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會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
3 # 堅強的成龍
吃野生菌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要採自己不熟悉的菌類,尤其是顏色鮮豔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雜,最好每次食用一種野生菌
二、採來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為種類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發生化學反應,沒毒的菌子也變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減低,以減少中毒發生的可能性。
三、去市場買菌時,最好買曾吃過的,沒發生任何危險的菌子,買來後應炒熟炒透後再吃。
四、吃菌時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雖然無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會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時最好不要飲酒。
五、吃完菌後如感不適,有噁心、頭暈、嘔吐、看東西不明或幻視、幻聽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治療,萬一來不及就醫,應立即採用簡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藥物,進行催吐、洗胃、導瀉或灌腸等處理,儘快排除體內尚未被吸收的殘菌或減緩有毒物質的吸收,從而減輕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經過這些處理後,還要儘快轉送醫院診治。
六、菌菇,食用前最好在鍋裡焯一下水,然後在烹飪。
-
4 # 阿綱小廚子
隨著夏季,雨季的來臨,各類可食用的野生菌開始足部生長,成為大家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但隨之而來的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菌也時有發生。你對食用野生菌的安全小知識您瞭解多少呢?
各種菌類夏季,進入生長旺季,也隨之帶來了野生菌中毒事件高發季節,為了有效預防誤食有毒野生菌的發生,阿綱給大家介紹一下菌菇食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不要隨意去採摘、出售、購買食用自己不認識的野生菌,尤其是顏色鮮豔或黴變的野生菌;在製作加工野生菌時,不要涼拌就食用,不要多品種菌類混合加工,加工時一定要炒熟煮透後在進行食用;食用野生菌時大家儘量不要喝酒,以免野生菌所含某些成分與酒中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從而引發中毒;食用野生菌後,如有出現頭昏、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幻覺等症狀,應當立即採取簡易催吐方式,儘早撥打120急救電話求救,或前往附近醫院就診。
-
5 # 勿念or安好
1、充分認識毒蘑菇的危害。毒蘑菇毒性成分複雜,中毒表現各異,主要有噁心、嘔吐、流涎、流淚、精神錯亂、急性貧血、黃疸、臟器損害等,嚴重者可死亡。食用毒蘑菇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目前,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
2、切勿採、食野生蘑菇。鑑別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鑑別方法,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要採食野生蘑菇,以免發生意外,危害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有食用野生蘑菇習慣的消費者,不要輕信民間或網傳的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毒蘑菇鑑別方法,不採食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也不要購買個人採摘售賣的蘑菇。對於市場上售賣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鬆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輕易食用。
3、食品經營者要切實加強管理。各類餐飲單位、食堂等要加強自我管理,嚴格把好原料進貨關,進貨渠道要正規,並做好原料進貨登記臺賬;嚴禁採摘、採購野生蘑菇,嚴禁使用野生蘑菇作為食品原料;對可食用的蘑菇要嚴格挑選,避免有毒有害物質混入其中。
4、發生食物中毒時要及時處置。消費者在家食用或在外就餐誤食野生蘑菇後出現疑似中毒或中毒症狀,要儘早採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應儘快到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同時還應保留病歷和化驗報告等相關資料;餐飲單位一旦發生毒蘑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應立即配合救治患者並及時報告相關部門,做好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
-
6 # 芳穎農村美食
今年6月份以來,雲南省發生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至少2件,其中一件導致4人死亡,並且有兩個孩子,一個14歲,一個只有4歲。另外一件雖然中毒者目前生命體徵基本平穩,但由於接受系統治療時間還不長,病情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住院觀察。
導致4人死亡事件是誤食毒鵝膏菌中毒,另外一件是誤食火炭菌中的亞稀褶黑菇中毒,從兩起中毒事件食用的野生菌型別來看,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太需要食用野生菌安全的常識了,這兩種菌均是知名很久的毒菌,每年我們的政府均要在野生菌上市之前進行大力宣傳,只要人員相對集中的地點,我們均能看有關安全食用野生菌的宣傳海報,海報裡毒鵝膏菌的圖片排在最顯眼的位置,但遺憾的是.........悲劇依然還是發生了!如今死者已矣,生者依然在進行治療,本當不該在提起這事件,悲劇著實令人痛徹心菲。我這樣說可能有些朋友會認為,我在講過後話,甚至.........甚至不該說這些話。但回過頭想想,我們應該痛定思痛,食用野生菌中毒不是國家不重視,而是我們沒有一定的安全常識,更沒有足夠的意識。
據我瞭解,去年,我們雲南省發生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不少於二十起,中毒人數近一人百二十人,中毒身亡人數十五、六人,這些資料,很多人看了都望而生畏。當我們認真回顧這些中毒事件,其實不難看出,食用野生菌中毒有兩大因素,一是因為誤食了自己不認識的,有毒的野生菌導致中毒;二是在烹飪野生菌的時候方法不對導致中毒。那麼,說到底,食用野生菌我們要具備那些安全常識呢?我個人認為,預防措施是最重要的,那麼要如何採取預防措施呢?我覺得就只需要兩點:一是堅決不食用自己不認識的野生菌;二是掌握可以食用的野生菌正確烹飪方法,只要做到這兩點,對防止食用野生菌中已經有了很大的保障。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僅供參考。有喜歡的請點選關注,並評論。
回覆列表
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誤食有毒菌類。有關部門曾作過統計,常見的野生菌有上百種,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種。比如有一種極像青頭菌的有毒菌,就常混雜在能食用的青頭菌中,讓採菌人毫無察覺地將其採回來,人如果吃了,悲劇自然就不可避免地發生。
二、加工環節出現失誤。如果沒有弄熟或者炒菌的鍋鏟沾上了沒有炒熟的菌子,誰吃到這些菌子,就可能發生中毒。
三、生長環境受汙染。一些野生菌雖屬無毒菌類,但是,如果其所生長的地方發生了汙染,或者地層下含有磷之類有毒的礦物,誤食這種地方採來的菌子,很容易導致中毒。
如何辨別有毒野生菌
一般來說,毒菌的顏色比較鮮豔,有疣,毒菌的帽子上會有疙瘩,還有的有紅斑、溝託、溝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環,一般的毒菌摘斷以後會有漿汁流出來,味道刺鼻。毒菌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識別:
1.觀外形。一般毒菌的顏色較可食用菌鮮豔,菌傘上多呈紅紫、黃色或雜色斑點,柄上有環和託。
2.聞氣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惡臭及苦味,可食菌則有菌固有的香味,無異味。
3.變色試驗。用蔥白在菌蓋上擦一下,如果蔥白變成青褐色,證明有毒,反之則無毒。毒菌煮熟後遇上銀器往往變黑色,遇蒜丁變藍色或褐色。
4.牛奶試驗。將少量新鮮牛奶灑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發生結塊現象,則可能有毒。
吃野生菌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要採自己不熟悉的菌類,尤其是顏色鮮豔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雜,最好每次食用一種野生菌
二、採來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為種類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發生化學反應,沒毒的菌子也變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減低,以減少中毒發生的可能性。
三、去市場買菌時,最好買曾吃過的,沒發生任何危險的菌子,買來後應炒熟炒透後再吃。
四、吃菌時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雖然無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會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時最好不要飲酒。
五、吃完菌後如感不適,有噁心、頭暈、嘔吐、看東西不明或幻視、幻聽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治療,萬一來不及就醫,應立即採用簡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藥物,進行催吐、洗胃、導瀉或灌腸等處理,儘快排除體內尚未被吸收的殘菌或減緩有毒物質的吸收,從而減輕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經過這些處理後,還要儘快轉送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