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蓉城小靜

    兒孫自有兒孫福我是認同得,但是放手啥都不管真的體諒不了,我公公婆婆家裡窮的只剩下人,但是老兩口就實行得把你養大了你就得養我們,40歲開始就啥都不做,房也沒有就讓自己得兒子女兒租房養著他們,天天就麻將牌桌不離的,沒錢就叫兒子女兒給,兒子女兒也不敢說,一說就說供你們讀書用了20萬當時錢更值錢現在錢不值錢,所以得翻倍還他得還40萬,因為兒子女兒都忙就不想跟他們吵,而且他們也怕一吵起來那兩個老的要去公司鬧,曾經他老兩口吵架把我老公的車都全打爛,所以一要錢就給,只要不煩他們,現在我兒子出生了,都到三歲了一雙襪子都沒給買過,反正也不指望所以也沒有失望一說,現在我公婆不敢到我家來鬧就經常去她女兒那裡,她女兒都想把房子買了重新買也不讓他們知道地址,反正每個月把錢打過去就行了。你可以不管不顧,但請體諒現在真的壓力太大了,都不容易

  • 2 # 長春奶爸

    長大成人後是要靠自己拼搏奮鬥創造幸福。

    可是孩子小還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思想也不成熟。如果放任不管將會毀了孩子的。

    父母不言傳身教長大獲得成功的畢竟是少之又少!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大家需要共同努力

  • 3 # 綿綿的小美好

    在我大中國這種思想並非主流,我們更多時候看到的是父母無私的付出。

    當然,隨著老年人的養老金醫保等各種保障制度的完善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關注點也越來越多地投向自己,而不僅僅是兒女。這是一種進步,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

    年輕人嚮往詩和遠方,老年人也該有自己的紅夕陽。可以在兒女需要時施以援手,但不是完全為兒女失去自我。

  • 4 # 楊樹己

    非常認同!

    兒孫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中,作為父母或者長輩,付出了很多,這種付出會讓人們在潛意識中認為兒孫是“珍貴”的,只要看到孩子開心,就認為自己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從擔心孩子磕了碰了、跌了摔了,到為“祖宗”當牛做馬之間,意識與邏輯往往異常連貫,絲毫不覺得哪裡不對。

    但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能認識到“與兒孫做牛馬”的壞處:

    大包大攬,什麼都替孩子做,是在剝奪他成長的養分

    花有花的養法,人自然也有人的養法。自我掌控、嘗試、接觸陌生、挑戰困難等,都是人成長過程中必需的養分,就像植物的根鬚,需要透過不斷向四周向下擴充套件,不斷觸達更遠的領域來汲取養分一樣,你用你的根鬚觸達了他的領域,就相當於剝奪了他成長所需的養分。所以,正確培養孩子,要給他足夠的個人成長空間。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兒孫的“福”與“禍”在哲學上是辯證統一的,從來沒有單純一面的“禍”與“福”。有些事情,看似是“禍”,其實是“福”。

    有位禪修大師說過,從看一個小孩子下樓梯就能看出他未來是否有出息:大多數小孩子都是後退著下來,頭朝上,腳朝地,一隻腳一隻腳慢慢下來,一邊下來一邊哭,這些孩子膽子小,將來面向未知有困難。而有的孩子直接頭朝下像狗一樣的衝下來,而且動作特別快,儘管會摔疼自己他也不哭,但這個孩子有膽識,敢嘗試,將來多半會有出息。

    所以,老是不讓孩子嘗試,把它舉著供著,當時來看,孩子有人疼有人愛,真有“福氣”。但這樣的孩子會逐漸喪失探索未知的勇氣,長久來看,這個是“禍”而不是“福”。

    孩子成年之後,應該放手讓他拼搏,只在背後默默支援和幫他扶正大方向。

    前提是成年以前,你交給他了足夠的生存和學習技能,也給他了足夠的獨立鍛鍊,不至於你放手以後他無所適從。事實上,成年以前,家人對孩子成長干預的越少的孩子,成年之後,為人處世越從容自信;而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都讓父母來做的孩子,進入社會後越是自卑和膽怯。

    養育是一門藝術,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澆水、什麼時候靜等花開,一切都要尊重規則、敬畏科學,教育方法和時機因人而異,爸爸媽媽們要努力哦。

    傑爸爸育兒,持續回答育兒類問題,分享有趣的思想,分享價值!

  • 5 # 趙鎖仙

    生兒育女為哪般?

    有這樣一位母親,女兒自然是掌上明珠,含在嘴裡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摔著,已經上高三的女兒依然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母親每天想方設法給女兒調換胃口,增加營養。每天晚上九點半,總會經心地端著一碗荷包蛋湯、外加兩個削好皮的蘋果送進女兒房間。待女兒吃幹喝盡,這位母親把女兒拖至床前,女兒看書,母親為她洗腳,女兒已經習以為常。

    有一天,母親生病起不了床,十八大九的女兒竟然不知道給母親倒一口水喝。母親讓女兒將便盆倒一下,女兒先是一驚,繼而極不情願地甚至是嘟嘟囔囔地端著盆走了,過一小會兒,女兒端回來半盆,對媽媽說,她的一半倒掉了,母親的一半還留在盆裡。這位母親好傷感,她不明白女兒的心怎麼連一丁點兒都換不回來,這樣的問題恐怕蒼天都無法回答。

    馬卡連柯痛心疾首地地講過這樣一個事例。當客人送一塊好衣料來,媽媽和女兒商量這塊衣料給誰做時,作為優秀共青團員、三好學生的女兒居然不客氣地對母親說:“你都38歲了,你還能活多久,你還需要什麼?而我正年輕,我最需要。”馬卡連柯就此告誡世人:“假使一位母親捨棄這一切,甚至連自己吃的東西給了兒子的時候,這是一件最大的罪行。”

    一家青少年研究所分別在日本、美國、中國的高中學生中進行了一次“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誰”的問卷調查。結果是;在日本高中生心中;父親第一,母親第二;美國高中生心中;父親第一,母親第三;在中國高中生心中;母親一下子落到第十,父親位於第十一。

    面對這樣的位置,中國父母不知是否尷尬,是否心痛? 以我看,天底下就數中國父母對孩子好,為了自家兒和女,含辛茹苦幾十年,把一個個黃口小兒養大到五大三粗且不當說,對兒婚女嫁,全大包大攬,甚至包養育孫男孫女也成了爺爺奶奶的專利。

    看看當下青年們的婚禮,新房裡彩電冰箱高階音響組合傢俱一應俱全,琳琅滿目富麗堂皇氣派豪華, 再折回頭來看一看二老的房間裡,卻一派寒酸灰不溜秋黯然失色。兩間房子,兩個世界,兩個天地,直叫人痛楚難言。

    生活中常見;小不養老老養小,養來養去不討好。有一天自顧不暇,連自己也養不動了,當你有一天成了兒女的累贅,再去看兒女的冷臉,那時候怕是連個哭法都找不到了,這實在是中國父母的悲哀。

    作為父母,把羸弱的孩子養大成人就算盡了天職,以後的路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闖自己去做。

    呵呵:“兒孫自有兒孫福,何為兒孫做馬牛”。

  • 6 # 達令育兒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做牛馬”這句老話說的是父母對於成年後的子女不要操心,他們自由自己的命運福氣,窮富是他們自己的事情。老話這麼說很有道理,父母不可能幫助子女一輩子,還是要靠子女自己的努力奮鬥來換得幸福生活。這樣是最理想的一種狀態,子女努力拼搏,父母安享晚年。我很認同這句話,也願意人人達到這種狀態,但是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

    對於大部分的子女來說,在大學畢業以前的所有事情和費用基本都是父母來安排的。對於父母來說,這是他們的義務,也樂於這麼做。為的就是以後子女有一個好前程。然而大學畢業以後,是否這一切都結束了呢?可以肯定的來說,對部分人是結束了,大部分還遠遠沒有結束。畢業面對著找工作的問題,雖然父母有時候幫不上忙,也有託人辦事的去安排孩子的。

    上班幾年後,大致25,6歲,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結婚了,自己的孩子還是無動於衷的樣子,這時候想想該給孩子提提婚事了。催了幾次,拖了幾年,就到了28,9 的樣子,這時候父母就著急了,直接干涉了,安排相親,託親戚物色,動員七大姑,八大姨的。最後花費買房,彩禮,婚禮等大額費用算是把婚結了。

    上面是基本家庭的生活的樣子。一方面是工作壓力巨大的兒女們,一方面是心甘情願付出的父母們。父母本身想在孩子成年之後就安享晚年,卻依然在晚年依然勞碌異常,過多參與到兒女的家庭中,像一個連環扣,一環扣一環。

    我覺得形成這種情況有倆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傳統的文化的原因。我們很注重大家庭,注重傳承和孝道。父母一方面是不忍心子女受苦受累,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幫助子女過上幸福的晚年。另一個原因就是社會現實原因,現在年輕人的壓力很大,尤其是男青年,面對工作和結婚生子的壓力。尤其是結婚,要房子,車子,這需要大額的資金,對於初入社會的青年人來說基本是辦不到的。

    所以我想說的是,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做牛馬。道理很對,但是行不通,況且我們是個注重親情的社會,父母都做不到,孩子也做不到。

  • 7 # 使用者6284318279301

    認可!孩子小時 ,父母是強者,孩子成人,特別成家立業之人,父母是絕對的弱者!弱者去操強者的心,不是必不必要,是有病。

  • 8 # 東北妹子嫁蘇北

    做一個佛系媽媽,不以娃喜,不以娃悲,散養才能更好的釋放孩子的天性,成年後,父母就該漸漸退出孩子的生活了,靜靜看著就好,這樣對孩子也好,對你自己也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QOO Neo上搭載的觸控加速技術,這算是一項黑科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