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澀陽光
-
2 # 健康學人
有專家提出,“肥胖是一種病,得治!”“肥胖必須被視為一種慢性病,才能解決這一問題。”
先來看看啥是“病”:一種結構或功能紊亂…尤其是產生特定症狀的…而不僅僅是身體受傷的直接結果(牛津詞典)。
利物浦大學的John P H Wilding 教授和歐洲肥胖者聯合會執行理事Vicki Mooney堅稱肥胖屬於疾病的範疇。事實上,自1936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將其視為一種疾病。肥胖對患者的身心都會造成傷害:
一方面,肥胖會導致代謝併發症,包括2型糖尿病、脂肪肝和激素依賴型癌症;關節疼痛、關節炎、產科風險增加和睡眠呼吸暫停等;另一方面,肥胖人群更有可能受到歧視和嘲笑,從而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專家認為,遺傳和環境是導致肥胖的兩大因素。對雙胞胎的研究表明,40-70%的體重變化是遺傳的。超過200種基因變異會影響體重,而那些會導致體重增加的基因變異在重度肥胖人群中更為常見,在瘦子身上發現的可能性更小。除此之外,食物供應和成本、物理環境和社會條件等等這些環境因素的改變也是導致肥胖的一大誘因。
儘管有這些客觀事實,大多數人仍然認為肥胖是自己造成的。甚至醫護人員都對肥胖的複雜性以及肥胖患者的需求知之甚少。在一項針對11個國家對肥胖態度的研究中,2800名醫療專業人士中有71%認為病人不想討論他們的肥胖問題,而在14500名肥胖人士中只有7%的人對此表示同意——大多都傾向於迴避關於體態的話題。
肥胖的汙名化讓患者害怕談論自己的體重,相比處方藥,他們更願意求助時尚飲食或非處方藥,因為他們認為肥胖完全是自己的責任。
面對這一情況,專家們認為,認識到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而不是一種生活方式,應該有助於減少許多肥胖患者所經歷的恥辱和歧視。許多其他慢性病(例如糖尿病)要求人們採取行動來控制病情,而這樣做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肥胖。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只根據BMI來定義肥胖,則很可能會讓健康人也歸入肥胖患者。然而,大多數肥胖患者最終會出現併發症,肥胖但無併發症可視為無疾病。世衛組織的定義已經承認了這種更加微妙的方法。專家們認為,除非我們接受肥胖是一種疾病,否則世人對待肥胖的態度以及改善肥胖的方法將永遠是錯誤的。肥胖必須被視為一種慢性病,才能成功地解決這一問題。
“把肥胖列為一種疾病,會降低人們的自主性”
部分醫學專家呼籲將肥胖定義為一種疾病,但也有人完全否定這一觀點。
Richard Pile便是其中一位。他是一位專長於心血管疾病的醫師。他認為,把肥胖當成一種慢性病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更壞的結果。《牛津詞典》對疾病的定義“一種結構或功能紊亂”是如此模糊,幾乎可以把任何東西都歸為一種疾病。所以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能,而在於我們是否應該,以及為了什麼目的。
如果把肥胖定義為一種疾病是無害的,那麼這場討論就無關緊要了。問題在於,當人們需要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狀態作出改變的時候,主觀意願是極為重要的。而將肥胖列為一種疾病,可能會降低人們的自主性,並使他們喪失推動改變的內在動力。因為它鼓勵宿命論,宣揚基因決定命運的謬論。
“讓肥胖成為一種疾病可能不會使患者受益,但它將使醫療保健提供者和製藥行業受益。把肥胖歸類為一種疾病既不必要,也毫無益處。”
雖然自己的決心是促成改變的關鍵,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對大多數人來說,肥胖的根源是社會性的,解決辦法也是社會性的,應該透過社群提供教育、支援和行動。
-
3 # 營養科專家楊劍
一方面來講,是有一部分的基因遺傳的要素的。終究遺傳基因還是很強勁的,倘若爸爸媽媽全是較為肥胖症的人,自身也肥胖症,可是這類肥胖症,對身心健康並沒有出現哪些難題,或不用太擔憂,平常儘可能多留意自身的衣食住行關鍵點只能。
另一方面來講,肥胖的危害大多數就都會自身手上了!飲食搭配不科學不身心健康、欠缺健身運動、長期熬夜等全是導致你肥胖症的“元勳”,反躬自省一下下,自身平常有木有常常吃高油高熱量食物高脂的食材、有木有長期熬夜、有木有整天的不健身運動……中了1個,必須儘快改正。
那麼,如何不肥胖症呢?
管好嘴——管好嘴,並非給你吃少或是根據節食減肥的方式 來減肥瘦身,只是三餐依然要準時用餐,在確保營養搭配的狀況下,每頓飯都儘可能的只吃7分飽;也不必一次吃過多,用餐要少食多餐;提議大夥兒能夠 採用先吃水果蔬菜後吃葷,最終吃湯類或正餐的方法,堅持不懈過段時間,將會想胖都難。
邁出腿——光吃沒動也減不上肥,吃和動,是緊密聯絡的。根據健身運動,能夠 非常好的推動血夜的迴圈系統、排除體內毒素的速率,食材被消化吸收的就會迅速,也可以加速身體不必要的脂肪分解的速率,但一起還要留意幅度,過高的運動量也非常容易傷肝。
-
4 # 冼守業
肥胖為何越來越嚴重?若你也有肥胖的問題,不妨反思一下這幾點
肥胖,成為了一項嚴重的社會問題。
根據最近國新辦介紹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報告顯示,目前中國18歲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9.6千克和59千克,與2015釋出的結果分別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超重肥胖問題相當嚴重。
同時,《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還顯示稱:居民超重和肥胖問題不斷凸顯,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城鄉各年齡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續上升,其中,6-17歲兒童青少年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
肥胖是引起慢性代謝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
超重肥胖,已經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種癌症等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較快、流行水平較高、全人群均受影響”來描述當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勢。
為什麼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了?
其實,肥胖的原因,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繁榮,另一方面是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的關係。
1. 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肥胖的影響是巨大的,如飲食不定時、熬夜、焦慮、運動時間少,整天久坐。
2. 膳食結構不合理,大部分人每天的飲食都偏離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規定,脂肪供能比持續增加,喜歡高油高糖等能量密度高的食物,營養素密度低的食物攝入較多。在另一方面,蔬菜、水果、豆製品、奶製品攝入不足,主食精細化等等,這些都導致的營養素攝入偏低。
3. 科技發展令不少人只需居家就能工作、便利的出行條件、電子產品的普及,令人們的運動時間越來越少,能量消耗小,自然容易導致脂肪的堆積,形成肥胖。
肥胖的標準是什麼?
根據國際身體指數,BMI若大於等於24則屬於超重,大於等於28則屬於肥胖。(BMI計算公式=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出現肥胖,不妨嘗試“輕飲食+運動”的健康生活
在飲食上,減鹽、減油、減糖,對於已經出現肥胖的人來說,最好以低脂飲食、為主,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類食物。
在運動上,適量增加運動量,進行合理的有氧運動,保持熱量消耗,更有助於瘦身,減輕肥胖對身體的影響。
而對於體重已經超重的人來說,盲目運動是十分容易損害自己的膝蓋等骨關節。因此,對於這類人來說,最好還是透過藥物+飲食的方式的來先進行基本減重。具體來說,肥胖患者可用到OTC藥品(來利)奧利司他膠囊,裡面含有脂肪酶抑制劑,能夠抑制食物中的油脂被身體吸收形成脂肪,有助於肥胖患者減脂排油,實現理想體重。
回覆列表
肥胖的原因是多種因素引起的,比如遺傳,環境,行為因素。但是90%的是單純性肥胖,另外是由自身疾病引起,比如內分泌失調,或者是長期吃激素。
引起肥胖最根本的原因是攝入與消耗,基礎代謝,還有運動三個方面。
攝入與消耗,就是說全天飲食攝入的量比消耗量多,那麼你就會胖,如果攝入比你消耗的少,那就會瘦。
基礎代謝,我們每個人的基礎代謝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年輕的時候代謝是最快的,隨著年齡的增加,基礎代謝會逐漸下降,所以說同樣一個人20歲跟40歲吃同樣的多食物40歲就會長胖。這是無法改變的,自然過程。
運動,這個應該不用多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運動勢必有助於增加消耗,減輕體重(除非你不注意飲食,攝入過多)。運動合理也會增加肌肉,提高基礎代謝。
那回到之前的問題,怎麼樣才能不胖?那我們反過來看,就是飲食控制和運動,合理的飲食加運動怎麼可能會胖呢。除非有我們無法改變的一些因素,比如說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