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水小牘
-
2 # 街坊貳佰
胡蘇 (秦始皇長子)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但也是位無政治經驗的人物,在面對複雜的政治背景下,無法應對選擇自殺,是因為皇帝制度的難違。
秦始皇統—全國後,扶蘇曾多次議政,對於治國、安定天下頗有見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侯生、盧生等人議論皇帝,並雙雙逃走。秦始皇聽到訊息後極為憤怒,下令御史進行追查,把460多名儒生全部“阮之之咸陽”。身為秦始皇長子的扶蘇不同意父親焚書坑懦的舉措,多次上書諫議,勸阻秦始皇。他認為“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希望皇帝明察秋毫,趕快中止錯誤的舉動。扶蘇的勸諫觸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發配”到北方,在上郡蒙恬的大軍裡面鍛鍊。
但這次頗為蹊蹺的“發配”,又讓世人頗為不解,公子扶蘇所去的地方,儘管屬於北方邊塞,路遠苦寒,乍看起來辛勞無比,但職責卻十分重要:作為三十萬大軍的監軍,與將軍蒙恬一同共事。因此,後人普遍猜測,秦始皇此舉為明降暗升,表面上看是因公子扶蘇出言頂撞對其進行處罰,實則是讓其去軍中歷練,以期在自己百年之後能夠順利接替自己的位置。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秦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時不幸病逝。秦始皇臨終以前,曾為璽書召令扶蘇至咸陽主持喪事並繼承帝位。但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與秦始皇的小兒子趙胡亥陰謀篡改始皇帝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即皇帝位。同時另書賜蒙恬和扶蘇死,並“數以罪”。胡亥的使者奉書到上郡,扶蘇開啟詔書知必死無疑,遂準備自殺
。大將蒙恬曾經起疑心,力勸扶蘇不要輕生,“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但扶蘇為人寬厚仁義,不願背禮,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旋即自殺於上郡軍中。
扶蘇素有賢名,民間尚不知扶蘇已死,或有言“少子,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於是後來陳勝、吳廣起兵反秦二世之時,便假稱公子扶蘇,以號召響應者。(此事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史記· 陳涉世家》中有明確記載。)
對於扶蘇的死有多種說法,許多人對史書的記載持懷疑的態度,至今尚未定論。 其中有一部分人認為扶蘇識破了趙高等人的計謀,只是因為天下初定,不願挑起戰爭,也不願和自己的兄弟兵戎相見,避免不必要的爭端,才毅然自盡。但扶蘇這種做法相對來說是不正確的,如果他成為皇帝,那中國的歷史真的就要重新改寫了。
-
3 # 飛影無痕
歷史雖然不能假設,但可以作為後來人,可以作一下推演。
先不說秦會不會滅亡,先看看秦其後的漢,為什麼能立國且延續了四百年,成為華夏民族的代稱,主要的原因我想是其休養生息,與民寬鬆的國策,適應當時人民的願望。人民安居樂業,才是立國之本。
再看秦,秦國尚法,又以武力蕩平六國,這種強硬鐵血的國策,在秦統一的程序中無疑有效的。但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從歷代王朝更迭的過程來看,攻守的政策轉換,尤其重要,所謂逆攻順守,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攻取的時候,要以鐵血之勢,迎難而上,摧枯拉朽。而守成時卻應該採取順應時代潮流的策略,從民所願。
顯然秦二世並沒有做到這一點,依然嚴刑峻法,不與民生息,勞民積怨,必不久長。
回到問題上來,封建君主制時代,國君的作為雖然不能阻擋歷史的程序,但對歷史的影響卻很大,假如扶蘇當秦皇帝,秦帝國有延續的可能:
1、秦始皇雖寵愛胡亥,接班人最後還是選扶蘇,他對接班人的選擇判斷不會差,錯就錯在他認為自己長生不死,遲遲不立太子,昭告天下,給胡亥和趙高有了機會。
2、扶蘇有政治遠見,有仁慈心,本身反對坑儒這種極端殘忍的刑罰,也因此被始皇調至長城戍邊,得到很好的鍛鍊。
3、如果扶蘇繼位,從扶蘇的德行和歷練上看,很大可能改變國策,順應民願,使秦帝國繁榮昌盛。
當然,歷史沒有假如,但作為事後諸葛可以推演,得到某種可能的結果。
-
4 # 明和
這個其實很難說啊,因為歷史是不存在假設的。扶蘇是個寬愛仁義的賢士,飽受大臣百姓所擁護。但因為觸怒秦始皇而發配上郡,輔助蒙恬修長城,抵抗匈奴。但我覺得這可能是秦始皇,對扶蘇的一種鍛鍊,秦始皇可能認為扶蘇過於仁義,不夠陰狠,且又無軍功,不得軍心,怕自己死後,扶蘇鎮不住那些秦朝的老狐狸,所以便以此為由讓扶蘇去鍛鍊,讓蒙恬輔佐他,想辦法得軍心。秦始皇死之前,詔書傳位扶蘇,可以看出秦始皇對扶蘇的喜愛不是其他皇子所能及的。但是當秦皇駕崩,二世偽造秦皇之書,賜死扶蘇時,扶蘇收到詔書後很是悲傷,想要自盡而亡,蒙恬就勸扶蘇先不要自盡,說今皇帝在外,未立太子,而且陛下派給我三十萬軍隊,來鎮守邊疆,讓公子您來監督,這是關乎天下的安危的事啊,如今公子僅因詔書就要自殺,誰知道這是不是偽作呢?還請公子等我先請示吾皇,在履行詔令也不遲啊。然而扶蘇已經是悲涼到了極點了,說道父皇要兒子死,兒子還有什麼可請示的呢?,不久就自盡而亡了。可憐扶蘇一代賢士就這樣隕落了。但是當時蒙恬說的話為何扶蘇聽不進去呢?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很愛他的父親,以至於詔書來臨之時如此悲慘,或又是他以為父親對他已死心了所以很是悲傷,無奈,所以當時萬念俱灰,只求一死。所以說或許扶蘇即位有可能會使秦朝不會這麼短暫,有可能使秦國更加強大,但我覺得扶蘇即位應該不會使秦朝如此短暫,但要使秦國更加強大,我覺得這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他不夠狠,很難鎮住李斯等諸多老狐狸,在很多方面也受到了自己仁愛性格的制約,或許秦朝這麼快滅亡就是天意吧!
-
5 # 瀾石記
漢代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中論述了秦朝滅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意思是秦朝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勢就逆轉了。
孔子說:“苛政猛於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嚴酷的刑法,焚書坑儒。秦二世繼位後,比秦始皇還殘暴,重修阿房宮,刑罰更嚴厲,苛捐雜稅更加繁多,讓百姓負擔沉重,民不聊生。所以,陳勝首先起義,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秦朝就岌岌可危了。
唐代的杜牧在《阿房宮賦》中也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抗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意思是無論六國和秦國,導致它們滅亡是自己,關鍵是沒有愛護自己的人民,如果它們都做到了,誰也滅不了它們,秦朝可以延續很久。
由此可見,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敲響了秦朝滅亡的喪鐘。而扶蘇是以仁義著稱的,他曾勸過秦始皇施行仁政,不要焚書坑儒,被秦始皇認為他過於仁慈,把他發配到北方做蒙恬的監軍。以扶蘇的思想,他如果繼承王位的話,定會改變秦朝嚴酷的刑法,減輕百姓的負擔,愛護自己臣民。解決了這些問題後,秦朝是可以延續下去的,不止二世,儘管其滅亡是歷史的輪迴。
可惜,老天沒有給扶蘇機會。秦二世陰謀繼位,假傳聖旨,讓扶蘇自盡,秦朝的氣數只能如此了。
-
6 # 歷史的陪伴者
如果是公子扶蘇繼承秦始皇的皇位,那麼秦朝就不會滅亡的那麼快。原因如下:
第一、扶蘇是一位仁慈的君王
早年,扶蘇還反感秦始皇的暴政,多次以王子的身份勸阻秦始皇執政不要過於嚴厲,建議秦始皇對百姓實行仁政。因為秦始皇過於迷戀法家,而法家制定的法律過於苛刻,在戰爭時期效果很好。但是,到了天下太平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因為秦始皇討厭扶蘇的勸阻,就把他打發到蒙恬那裡學習軍政。如果扶蘇即位,他會用仁政矯正父親的暴政,讓百姓休生養息,使秦國平穩度過危險期。百姓生活得到改善,就不會起來造反。
第二、扶蘇公子在民間口碑很好
扶蘇的仁政之名早聲名遠播,天下百姓早就聽到扶蘇是一位仁慈的未來君王。以至於他死後還有人打著他的旗號起義,足見他在民間的名聲非常好。如果他繼承皇位,相信百姓也不會起來造反。因為百姓沒有造反的藉口,而且百姓也很愛戴這位公子。
第三、扶蘇有軍隊的支援
扶蘇的老師就是蒙恬,蒙恬三十萬秦軍可不是吃素的。這十萬軍隊不僅訓練有素,而且裝備精良,再加上一個軍事奇才的統帥蒙恬,誰能與之爭鋒。連北方的胡人都對這三十萬聞風喪膽,更何況農民起義的武裝力量。而蒙恬是最支援扶蘇公子,如果扶蘇即位,就算自稱西楚霸王的項羽也不是蒙恬的對手,甚至被蒙恬碾壓到無還手之力。
第四、扶蘇如果繼承皇位,那是名順言順
扶蘇繼承皇位,那是名順言順。所以,趙高就沒有作亂的可能,百姓也對扶蘇有很高的期望,因而也不會起來造反。因為古代講究的是出師有名,如果出師無名,那就得不到大多數人的響應,那失敗的可能非常大。所以,沒人願意起來造反。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原因。
回覆列表
這種問題很難假設。秦的崩潰,是因為歷史的慣性使然,面對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據動盪,秦的統一,以及專制集權新模式的開創,都對當時的歷史有很大的衝擊,尤其六國貴族遺民,大都對於舊制度和舊體系多有懷念。所以,秦的失敗是新型帝國體制的暫時受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