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終逢盛世
-
2 # 上將軍潘鳳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紀念屈原實則是紀念一種精神,而皇帝由於歷史上的褒貶不一的人物太多是沒有辦法紀念的,你說他好的時候他可能就會犯一個大錯,你說他做錯了有時候又能做一件好事。屈原則不一樣,他存在的意義是獨一無二的,至少對中國的國民性格產生過影響,這是多少帝王都無法達到的高度。
屈原的影響馬上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來了,紀念屈原吃粽子是我們都要做的事情,當年的屈原意氣風發,談笑間指點國家社稷,他從小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長大也立志做一個為國為民的好官,實際上他也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去奮鬥,在繁忙的工作之時他還抽時間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流傳至今的《楚辭》給中國文化界留下了最珍貴的遺產,諸多歷史名人的名字都出自《楚辭》它與《詩經》排在同樣的地位,所謂男從《楚辭》女從《詩經》到現代很多家長都在上面給自己家的孩子尋找取名字的靈感。
以死明志的剛烈屈原為官期間提出了諸多利國利民的政策,然而滿朝文武嫉妒他的才華導致他在朝中屢早排擠,當時秦國對楚國虎視眈眈,他提出的聯合其他國家抗秦的救國良策被楚王扔在一邊,而且遭人誣告被流放漢北和沅湘流域,當秦國大軍攻到楚國都城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為時已晚,屈原得知故國已滅怎能苟活?就這樣他帶著滿腔怒火投入汨羅江,國雖負我我亦不能負國也!那一天是五月初五。
文人心中的信仰屈原在藝術上的非凡成讓後來無數文人騷客為之傾慕,以死明志的做法更是鐵骨錚錚,多少手無縛雞之力之的書生為了國家民族慷慨赴死,在這種精神的帶領下,我們的國家人民才具有敢於赴死的意志力,這是一種大無畏的民族精神,端午節讓我們記得我們的國家曾有一個叫屈原的普通人為國捐軀的壯烈之舉。
-
3 # 木易觀察
端午節不是專門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端午節習俗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祈福納祥類習俗主要有划龍舟與祭龍。壓邪攘災類習俗主要有掛艾草、浸龍舟水、洗草藥水、拴五色彩線、帶香包等。節慶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黃、油糕、綠豆糕等。傳說屈原是在這一天投江自盡的,人們就附會在這天紀念他,並逐漸增加了不少地域性文化娛樂活動,人們就以為專門為屈原設立的,這種認識是不對的。
屈原是偉大的愛國王義詩人。他出生於戰國時期楚國貴族,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的很多愛國主張不被楚王釆納。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抱著石頭投江自盡,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屈原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至於歷朝歷代的皇帝,由於是世襲制,在位時有專用的年號等一系列標誌,是專用的不是節慶的節慶,當朝有意義,歷史有記載,與民間的民俗節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4 # 問問風聽聽雨品品簫
端午節紀念屈原是民間自發行為,不是官方確定的紀念日。至於民間為什麼不紀念帝王將相卻自發地紀念屈原?我認為主要因素是屈原憂國憂民、忠貞不渝、剛正不阿的高貴人格和懷瑾握瑜的過人才華征服後世,贏得了民心。
權貴勢力的榮耀只能尊顯一時,而高貴的人格風範卻能流芳百世。
屈原的事蹟見諸於正史的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本是楚懷王的左徒。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曾經“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深得懷王信任。後因楚懷王聽信讒言而被疏遠。他一生懷瑾握瑜卻命運坎坷,憂國憂民卻懷才不遇,剛正不阿卻屢遭讒謗,忠貞不渝卻不受重用。終因不肯與邪曲害公和讒謅禍國的貴族勢力同流合汙,楚頃襄王當政時期,遭到令尹子蘭、上官大夫等貴族勢力的陷害而被流放。在流放途中,作《懷沙》“三言其志”後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投江而死的時間,約為公園前278年孟夏(端午節前後),後世隨將端午節作為屈原的紀念日。
屈原還是中國上古時代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給我們後世留下了《離騷》《天問》《懷沙》等 數十篇不朽詩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就是其中的千古名句。
-
5 # 黃浩龍
先說說為什麼中國沒有紀念某個皇帝的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多是民間的民俗自發行成的,和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專門紀念人的並不多,除非某人對當地做過特殊貢獻,會被紀念,也多是地方性的。
古代皇帝的生日是要全國放假休息的,單獨設立節日來紀念某個皇帝的確實沒聽過。我想可能是歷史上的皇帝太多了,即使是歷史上的開國明君,他們的功績也多有雷同,沒有特殊性,也就沒有被紀念的意義了。
屈原雖然是投江死的,但端午、粽子和龍舟原本都和他無關。屈原被紀念更多的是因為民間的附會。加上屈原的人生經歷和忠君愛國可以扯上關係,作為統治者也願意“順應民意”,所以就和端午節掛上了鉤。
這裡多說一點兒,歷史上有類似屈原經歷的人舉不勝數,司馬遷寫《史記》有一篇名叫做《屈原賈生列傳》。這是《史記》的一個體例,是把同類人物放在同一篇裡,屈原和賈誼被安排在一起,也是因為這兩人有很多相同點。中國歷史上,屈原和賈誼一直被當成一個精神符號,代表著天妒英才、懷才不遇。
根據《史記》的說法,屈原一度很受楚懷王的信任,所以同僚很嫉妒他,散播讒言,成功挑撥了楚懷王和他的關係。屈原很鬱悶,所以寫下了《離騷》。“離騷”的意思就是“離別的哀傷”。
《史記》寫屈原的這段經歷,字裡行間特別帶感情,文采也因此而出奇的好,大概是因為司馬遷對屈原的遭遇特別能夠感同身受吧。
屈原被楚懷王冷落之後,秦國連番使用詭計,讓楚國吃盡了苦頭,最後連楚懷王本人都死在秦國。繼任的楚頃襄王照舊親小人、遠賢臣,把屈原流放了。屈原走到江邊,在心力交瘁中披髮行吟。這就開創了中國傳統上的一個經典造型:披散著頭髮,邊走邊吟詩。為什麼要強調“披散著頭髮”,因為貴族的頭髮總是要規規矩矩紮起來的,所以貴族“披髮”是一種高調的掙脫束縛的姿態。細心的畫家畫屈原在江邊吟詩,都會注意到披髮這個細節,粗心的畫家就注意不到。你看古代繪畫的時候,可以留意這個細節。
話說屈原在披髮行吟的時候,江邊有位漁夫認出了他,問他緣故。屈原說出了一句名言:“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屈原又做了一番很漂亮的回答,總之是說自己愛乾淨,與其在骯髒的環境裡苟活,不如干乾淨淨地去死。說完,他寫了一篇《懷沙》,然後真的在汨羅江懷沙而死了。
所謂懷沙,其實是懷石,也就是抱著石頭。
在《楚辭·漁父》裡邊,那位漁夫在聽完屈原的解釋之後,笑一笑就划船走了,懶得再費口舌。他還邊走邊唱歌,歌詞很有名:“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是說人要適應環境,水清就洗頭,水髒就洗腳,心態很重要,不能一根筋。屈原這種既受不起挫折,又有精神潔癖的人,在今天已經很難成為有志青年的好榜樣了。
如果你周圍有這樣的一個同事,我想你一定會避而遠之。對於這種“脫離群眾”,憤世嫉俗的人,我們大概都不喜歡。
但遠距離觀察這種人時,你會被他的精神所感化,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精神潔癖,才有了一種超凡脫俗的“美”。
話說屈原投江之後,老百姓生怕他的遺體被魚蝦吃掉,於是包粽子扔進江裡。扔粽子需要划船,於是發展出了龍舟競渡的民俗。這些事情是大家都熟悉的,每年端午節放假我們還要感謝屈原一下。但是,這些故事都不靠譜,都是民間的附會,屈原和端午原本沒有任何關係。
今天之所以賈誼的名聲遠遠不如屈原,大約有三個原因:第一,愛國主義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而賈誼的悲劇和愛國主義無關;第二,屈原留下的《離騷》有永恆的文學價值,而賈誼留下的《新書》過於務實,完全針對漢朝的實際問題,所以當時代變革之後,《新書》的價值也就弱了;第三,屈原和端午節的民俗掛上了鉤,而賈誼關注的問題太高階,接不上多少地氣。
回覆列表
1,皇帝太多了,不知該紀念哪一個才好。屈原只有一個!2 ,屈原是浪漫主義創始人之一,又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無論是他在文學界的影響,還是愛國的情操,或是憂國憂民的思想都是首屈一指的!3,秦亡之後,劉邦建立大漢,劉邦是楚華人,當然楚國的老鄉當政的也就多,楚華人民對屈原的情感相當深厚,而楚國的文人,有一大部分是屈原的弟子,或弟子的弟子。他們紀念屈原,有了良好的紀念屈原的開始,我們便世代相傳紀念屈原。4,粽子很好吃,賽龍舟也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