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蕩騎士浪蕩子
-
2 # 唐律疏議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情況是這樣的,清軍裝備的很多武器比日軍裝備的效能要好,但問題在於清軍裝備的種類太多,彈藥和槍炮難以一一匹配,即使是老兵,在倉促之間也可能拿錯,更不用說經驗不足的普通士兵。除此之外,清軍也有很多裝備了不如日軍的武器。
反觀日軍,雖然武器總體來說並不全都超過清軍,但是武器制式統一,彈藥供應相對充足。
-
3 # 朝文社
首先以海軍裝備說,清軍遠遠落後於日本。
雖說清王朝的北洋水師,當時有著“亞洲第一艦隊”的稱號。但由於清王朝以翁同龢為代表的清流們,多年如一日削減北洋水師的軍費,到了甲午戰爭前夜,北洋水師其實已完全被日本甩開。就以黃海海戰上雙方的實力對比來說,日本聯合艦隊的總噸位,比北洋水師高出近八千噸,航速高出一倍多。這就意味著,北洋水師就算是面對面跟人家撞,都撞不過人家。
火力水平的差距更大,日軍大口徑主炮43門,北洋水師42門,日軍速射炮97門,北洋水師0門,等於是完全被壓倒。就是這麼不利的局面下,北洋水師依然打出百分之20的火炮命中率,遠高於日軍的百分之12命中率,黃海大戰日軍的慘重傷亡,完全是北洋水師將士高素質的作戰水準拼出來的。而比起海軍來,清軍陸軍的裝備,確實要好不少。在甲午大戰前,清朝的軍工人員,已經成功仿製了奧地利曼利夏快槍,即清軍用的快利槍。這種槍射程2000碼,可以透過手動裝填連續射擊。效能遠好於日軍的單發槍。一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時,日軍也只有近衛師團,才配備了快利槍,而且當時的清軍,還仿製成功了馬克沁機關槍。如此火力水平,其實要遠好於日軍。
而清軍優勢更大的,卻是火炮。洋務運動時代,清王朝高度重視火炮生產。特別是江南製造局的火炮技術工人,公認“手藝不亞於歐洲工人”。甲午戰爭開戰前,清王朝不但可以批次生產歐洲常用的線膛加農炮,甚至在1884年,成功生產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後膛炮。1887年,江南製造局的103毫米口徑後膛炮,開始裝備清軍。同時代的日本呢?直到1893年,才造出75毫米後膛炮。以火炮技術說,當時日本落後清王朝至少9年。
但是,高水準的清朝陸軍裝備,卻也改變不了清朝陸軍腐朽落後的事實。甲午戰場上,手握先進武器的清朝陸軍,經常是一觸即潰,優良的裝備全成了日軍的戰利品。比起北洋水師血戰到底的悲愴,清朝陸軍的表現,在整個甲午戰爭裡,實在是慘淡的多。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
4 # 史秀
個人覺得武器裝備強不強要從三個角度來分析,首先是武器裝備的先程序度,其次要看裝備數量,最後要看的是匹配度問題。
清陸軍主要武器裝備:
克虜伯7.5釐米重野炮(德國)
克虜伯12釐米加農炮(德國)
克虜伯15釐米加農炮(德國)
8釐米穹窖炮(德國)
克虜伯15釐米臼炮(德國)
阿姆斯特朗15釐米海防加農炮(英國)
阿姆斯特朗30釐米加農炮(英國)
加特林機槍(中國仿製美國)
馬克沁.303(中國仿製英國)
史奈德-恩菲爾德步槍
雷明頓M1867步槍
馬提尼-亨利步槍
毛瑟M1871/84步槍
溫徹斯特M1873步槍
呿暗士得M1886步槍
曼利夏M1888步槍
打火石單發抬槍(中國)
看到這些槍炮,頭都打了,清軍配備大量的德式武器,但標準並不統一,一旦一個武器對應的子彈用完,則無法使用其他武器的子彈。清軍的彈藥消耗數量也很大而且很不合理。如清軍出發前往北韓,每支槍配有子彈150發,每炮配有炮彈50顆;後又從國內運送炮彈子彈,但僅擊斃日軍180人。日軍人均僅消耗子彈8發。
日陸軍武器裝備
7釐米野炮(日本)
7釐米山炮(日本)
12釐米加農炮(日本)
19釐米海防加農炮(日本)
24釐米海防加農炮(日本)
28釐米榴彈炮(日本仿製義大利)
村田13年式步槍(日本)
村田18年式步槍(日本)
村田22年式連發步槍(日本)
村田22式連發騎槍(日本)
日軍基本實現了陸軍武器自有化,且武器裝備制式相對統一。雖然部分裝備效能不如清軍,但是實戰來看還是減少了大量不必要的後勤損耗。
兩國的陸上軍事技術對抗體現在依據地利構築的傳統要塞防禦系統與連發槍、榴霰彈、野戰火炮組成的現代火力系統之間的對抗。應當指出,自19世紀80年代以來,清軍在旅順口和威海衛兩地修建工事,構築炮臺,其工程之繁浩,構造之雄偉,耗費之巨大,堪稱大清帝國工程史的里程碑。然而,甲午戰爭的實踐表明,兩大要塞,一經日本軍隊的密集火力攻擊便立即崩潰,旅順口要塞不到一日即告陷落,而威海衛也僅僅堅守了一週時間。究其原因,根源在於清軍使用低技術水平的防禦系統來對抗高技術水平的攻擊系統,在野戰火炮大規模應用後,地理因素對於防禦的作用日益弱化,建立有效的防禦系統比建立同一水平的攻擊系統具有更大的難度,需要投入更多的財力,因而也就更不容易成功。
一直沒有形成裝備優勢
北韓戰場,清軍共15500人參戰,野戰炮28門,機關炮6門;日軍約14000人參戰,野戰炮44門,清軍始終不佔裝備優勢。
海軍我們只看一組資料
北洋艦隊重型火炮佔絕對優勢,但是速射炮方面完敗,總噸位也吃很大的虧。最重要的是北洋艦隊的軍艦是有代差的!軍艦普遍較為陳舊,且軍艦之間還有巨大的差距,協同作戰很難。
被繳獲的裝備極為豐富
甲午戰爭結束,日軍繳獲清軍重型火炮(20釐米口徑以上)6種合計46門,輕型火炮18種合計450門,機關炮、速射炮11種合計108門,舊式火炮159門,步槍16種合計11764支,子彈16種,合計338萬餘。
-
5 # 歷史軍魂
甲午戰爭包括海戰和陸戰。
北洋海軍參戰的軍艦為定遠、鎮遠(排水量7000噸);來遠、經遠(排水量2900噸);靖遠、濟遠、致遠、平遠(排水量2300噸);超勇、揚威(排水量1350噸);廣甲(排水量1296噸);廣乙、廣丙(排水量1000噸)。
日本聯合艦隊參戰的軍艦為松島、橋立、嚴島、吉野(排水量4200噸);浪速、高千穗、扶桑(排水量3700噸);秋津洲(排水量3100噸);千代田(排水量2400噸);西京丸(排水量2900噸);比睿(排水量2200噸);筑紫(排水量1350噸);八重山(排水量1600噸)。
北洋海軍的軍艦主要是1875—1885從英國和德國購買的,少數由國內的福州船政局建造;日本聯合艦隊的軍艦多為1885年之後從法國和英國購買的。航速、總噸位、火炮數量、人數軍事素養等方面均不及日本聯合艦隊,儘管北洋海軍海軍的總體實力不如日本聯合艦隊,但二者的實力懸殊並不大,並不是敵強我弱,而是北洋海軍兩艘排水量7000噸的鐵甲艦才是日本聯合艦隊所畏懼的。
(毛瑟11毫米M1871式步槍)
甲午戰爭時,清軍已大量裝備以毛瑟步槍、克虜伯大炮為主的洋槍洋炮,這些先進的武器一部分為購買,另一部分則為國內仿製;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落後的鳥槍和抬槍。日軍陸軍當時的武器裝備已基本實現中國產化,如村田步槍、70毫米山炮;除此之外也裝備了一些洋槍洋炮,型別和清軍差不多。因此,甲午戰爭的陸戰時,清軍的武器裝備並不比日軍差,在一些地方甚至還優於日軍。如清軍中裝備的加特林機槍和馬克沁機槍就曾給予日軍大量殺傷,而此時的日軍還沒有裝備機槍。
(村田11毫米步槍)
回覆列表
論甲午戰爭中日武器優劣
首先來看清軍裝備,清軍裝備雖是萬國牌,但相較於日軍,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步槍:
除了少量的單發步槍外,大多數清陸軍裝備的都是先進的連發步槍,如奧匈帝國的曼利夏步槍,德國毛瑟1875步槍等等。
單發槍有馬尼迪槓桿單發槍,相當於吃雞裡的Win94射手步槍,當然還有老舊的抬槍。
除此之外清軍還裝備了一種速射武器~加特林手搖重機槍。(格林快炮)
這種機槍在平壤初期戰役中大顯神威,使得日軍未能前進一步。但這款機槍的缺點是手搖速度快的話便會炸膛,結果可想而知!
火炮:陸軍火炮幾乎沒差距,有的只是士氣問題
日軍:
步槍:大多數為單發步槍,火力不足,但日軍槍法準,拼刺強,為彌補火力問題,日軍通常會用繳獲的清軍裝備。
但日本海軍強大,吉野號更是強大,最大航速23節。主火炮是雙聯裝210毫米火炮兩門,副炮是單聯裝150毫米火炮各一門。相比之下,北洋水師因軍費問題,裝置老舊,煤炭低劣,炮彈都不足,雖說士兵熟知火炮操作,但沒有炮彈就像失去金箍棒的齊天大聖,再難有回天之力。甲午一敗再所難免,所以清軍並非敗在武備上,而是政治經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