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蘭愛旅遊
-
2 # 關東俠客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勞動實踐,總結出的補充曆法,由政府頒佈實行,作為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
中國古代天文歷史成就非常高,人們用土圭實測日晷。每年投影最長一天為冬至,投影最短一天為夏至。在春天和秋天兩季各有一天,晝夜等長,劃分為春分和秋分。
商代時有了四季劃分,春秋時期有八個節氣,秦漢年間,二十四個節氣己經完備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犀,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國古代是以農業立國的,農業生產的穩定,影響到國家的長治久安。每年官府都要頒佈曆法,以二十四節乏作為時間準繩,指導農業生產。
公元前104年頒佈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每年二月四日這天為立春,作為一年之中第一個節氣,標制著春季開始,以這一天作為春節,舉行盛大慶祝活動。
二十四節氣是在以黃河流域制定的,中國南北幅圓萬里,溫差相差七十多度。因此,立春這天,南方水暖花開時,北方還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時節。現在規定,以當地每五天平均氣溫為10度,作為春季的開始。
古代依靠二十四節氣可以很好的指導農業生產,不誤農時,有人稱二十四節氣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在2016年,二十四節氣還被聯合國到為人類非物質遺產名錄。
古代勞動人民還從勞動實踐中總結出初多農業諺語: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小滿雀來全,芒種不可強種,寒露不生田等。眼下正是寒露時節,農民收田翻地正忙,今年豐調雨順,是個大豐收年。
-
3 # 梧桐月柳杉
農業活動是有很強季節性的,例如春種秋收之類的。所以,為了合理有效的安排農業生產活動,提高農作物產量,古代勞動人民運用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智慧將一年四季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來合理安排農業,不違農時!
-
4 # 芊芊油茶
說起二十四節氣,可以說古人的智慧非常高,二十四節氣,一直沿用至今,說明非常有重視,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勞動的實踐,總結出的補充曆法,作為後來一直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了。
中華上下五千年,古代天文歷史成就非常高,人們用土圭實測日晷,每年投影最長一天為冬至,投影最短一天為夏至。在春天和秋天兩季各有一天,盡夜等長,劃分為春分和秋分。
商代時就有了四季劃分,春秋時期有八個節氣,秦漢時,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已完整了。
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農業生產的穩定,影響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二十四節氣為準,指導農業生產。
公元前104年頒佈的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每年二月四號這天為立春,作為一年第一節氣,表示春季的開始,春節這天就舉行盛大的傳統文化節日。
二十四節氣是以黃河流域制定的,南北跨越萬里,溫差相差大,在立春這天,南方春暖花開時,北方還是千里冰封,雪飄時節,春季的開始南北有相差十度以上,二十幾度以上的溫度。
二十四節氣可以很好你指導農業生產,不誤農時,故有人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在2016年,二十四節氣還被聯合國稱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常好的。
古代勞動人民還透過自身的勞動實踐中總結出很多地方當地的諺語與傳授下來,風調雨順,
是古代與現代農民都期望的,有了二十四節氣作參考,少走了很多,明白的也會多,有了二十四節氣才能更好地安全生產農業,這樣才有積極性,意義非凡。
-
5 # 東北牛人韓哥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勞動實踐,總結出的補充曆法,由政府頒佈實行,作為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
1 中國古代天文歷史成就非常高,人們用土圭實測日晷。每年投影最長一天為冬至,投影最短一天為夏至。在春天和秋天兩季各有一天,晝夜等長,劃分為春分和秋分。
顯示所有大圖
2 商代時有了四季劃分,春秋時期有八個節氣,秦漢年間,二十四個節氣己經完備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犀,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 中國古代是以農業立國的,農業生產的穩定,影響到國家的長治久安。每年官府都要頒佈曆法,以二十四節乏作為時間準繩,指導農業生產。
4 公元前104年頒佈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每年二月四日這天為立春,作為一年之中第一個節氣,標制著春季開始,以這一天作為春節,舉行盛大慶祝活動。
5 二十四節氣是在以黃河流域制定的,中國南北幅圓萬里,溫差相差七十多度。因此,立春這天,南方水暖花開時,北方還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時節。現在規定,以當地每五天平均氣溫為10度,作為春季的開始。
古代依靠二十四節氣可以很好的指導農業生產,不誤農時,有人稱二十四節氣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在2016年,二十四節氣還被聯合國到為人類非物質遺產名錄。
古代勞動人民還從勞動實踐中總結出初多農業諺語: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小滿雀來全,芒種不可強種,寒露不生田等。眼下正是寒露時節,農民收田翻地正忙,今年豐調雨順,是個大豐收年。
-
6 # 響水大米
二十四節氣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根據“土圭測日影”的方法來觀察日影長短,逐漸豐富總結出的二十四節氣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歷法,並且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指導著勞動人民用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業活動。
首先是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就與農業有關,古時候人們把每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很多節氣是提醒人們要順應自然規律變化來調整生活方式,要把握農時,所以命名出現的雨水、驚蟄、芒種、白露等節氣都提升人們要進行相應的生產活動。所以二十四節氣與農民的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再有二十四節氣曆法的內容中本身就拓展了很多農業的相關知識,從人們發現和完善二十四節氣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人們不僅確立節氣的時間,更會機率一些相關的自然環境變化資料。比如在《呂氏春秋》中就有過記載,書中不僅記錄了已經規定下來的八個節氣,更是記錄了節氣裡的溫度,降水變化的的內容,並且把這些資料對於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來總結是節氣的“侯應”,每候是5天,這些侯應都可以幫助人們掌握和預見天氣變化的規律,所以非常有利於農業生產的開展,所以在漢代的時候,二十節氣已經廣泛應用於指導農業生產。
還有就是隨著人們對二十四節氣的不斷延伸,對於農業生產有著特別重要的時段,人們透過觀察總結出來更為準確的描述,並且針對不同的地區和農業生產的特點總結出來大量的農諺、民謠,這些農諺俗語都是人們根據自身耕種經驗對氣候做出的客觀總結,所以為農業生產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十四節氣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廣泛,即使是在現代,很多農民都會根據節氣文化來安排農事生產,所以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簡單的歷法,更是在指導人們適合節令生活以及農事活動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什麼古代勞動人民用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事活動?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回覆列表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日期計算通式壽星公式——[Y×D+C]-LY=年代數的後2位、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21世紀立春的C值=3.87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17×0.2422+3.87]-[(17-1)/4]=7.9874-4=3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注:計算結果只保留整數)
擴充套件資料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準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21世紀,隨著農業科技的普及和發展,節氣對我們的制約已經沒有那麼嚴格,但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仍然發揮著基礎指導作用,依然是我們衣食住行的重要參考。畢竟,農業生產以利用自然為前提,而2000多年來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在自然條件上基本沒有變,二十四節氣在全國的不少地方還有留存,不少農諺和俗語。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