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其學習的興趣大於恐懼,或者大於當前的興趣。
很小的孩子往往講不通道理,不管是哄還是騙,提升興趣是根本。要灌輸恐懼不可怕,興趣有很多好處的理念。人都想要好處,孩子更是如此直接。如果不能提升興趣,那麼就算是暴力使其屈服,也只是表面功夫,治標不治本,孩子學習的效果也差。找到ta不肯學習的問題,是恐懼,還是因為興趣在別處而導致不能將興趣轉移到學習。
如何轉移興趣?
網上很多報道說孩子沉迷遊戲,不肯學習。或者早期沒管好,大了以後完全不怕家長,不聽話,不學習。或者因為什麼事不肯去學校。這些情況要麼是恐懼學校,書本,老師,同學,環境,要麼是因為對別的東西比學校更有興趣。要使其到學校學習,就要宣傳ta們的興趣愛好多麼不好,而學習有多好多好。這個關於ta興趣多麼不好,學習有多麼好的言論,可以去網上找。
(要說所有勸說行為,本質都是洗腦。符合社會觀的立場,這個洗腦就被稱為教育。不符合社會觀的立場,都是邪教的洗腦行為。能達到目的的都是好方法。叛逆的孩子價值觀都走已經偏了,給他們灌輸那種理念絕對對他無害,所以不要說什麼卑鄙,不擇手段,脅迫。去學校上學本身就是對人類的脅迫行為,大多數人因身在其中而不察覺。但這是人類必須要經歷的壓制,否則人會長歪。)
可以用他們喜歡的東西獎勵他們學習。讓“上學就能得到摸得著的好處”的念頭深入其心,以此來提升學校的價值,從而將他們的興趣轉移到學習中來。答應的好處要說到做到。但是不能白給東西,要讓他們瞭解,有付出才有回報。要有所得,就得付出。要從父母這裡所得,就得回報好成績,或者好的家務能力,生存技能給父母看。再找一些比較有趣的讀書方法,做題方法來提升他們的興趣。告訴他們學習差有多麼不好,而學習好卻能得到很多好東西。
如果覺得對孩子殘酷,那就別要孩子,因為你們縱容下養出的肥肉,到社會立馬會被吃掉。
如何克服恐懼?
外來的暴力?語言的侮辱?學而不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些都是對尊嚴的腳踏,都會化作恐懼進入心裡。要仔細觀察孩子,走進他們內心,耐心領會他們的喜樂哀愁。明白了他們的恐懼之源,才能針對性的去逐一解決。不要總是高高在上,那樣他們會碰不到你的,也就不會去跟你說心裡話。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是學生,不論是學校的老師還是教授,大人還是孩子,都有不懂的東西,平時的狀態下,人人都是學生,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在別人的擅長的領域,別人才是老師。別人來到你的領域,不論他是教授還是小孩,都是學生。你的領域裡,你可以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但是平時,大家都一樣。如果沒有正確,端正的做人態度,老是一副瞧不起別人的樣子,別人理你才怪。小孩若是總看你高高在上,也不會對你說心裡話,只有大家相互為朋友,互為師生,沒有高低區分,才能暢所欲言。如此和孩子做朋友,或者和任何人相處,才會聽到別人的心聲。做到這些,那肯定能聽到孩子們的心聲,和恐懼之源了。
對於校園暴力,大多是不能融入團體,被團體欺負。或者自身力量不夠,打不過別人。如果是被團體針對,就要改一改性格,不能太孤僻,要學會逢場作戲,溜鬚拍馬。孩子太小的話,團體也不大,直接讓ta練好身體打回去。因為小孩子的道理就是實力說話(武力,或者學習成績)。而且這是正確的價值觀(別人給我什麼,我回報他什麼,等價交換)。打回去,也不是指亂打,而是看自己的傷情給予同樣的傷情(等價交換,公平)。(大孩子的話,多數老師在如今的法律,社況之下自身難保,救不了這拉幫結派的事。)如果先動手的那個孩子不來道歉,不先給“和善”,那麼就不能先給ta“和善”,因為ta已經給過“惡”,先讓步是倒貼行為,有可能反被咬一口(沒錯你幹嘛道歉?道歉就是你有錯),倒貼行為會給別人一種錯誤的認知,會使其認為自己沒錯,以後也不會以此為戒。
(這個世界太多亂子都是不懂得把握細節的人搞的,以為自己是對的,其實是破壞了規則。給社會道德結構拖了大後腿。所謂,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以德報怨,是破壞規則的認知,會使壞人更壞,好人更好,是偏激的做法,最終導致的的結果是,好人被傷透了心,壞人玩的更痛快,然後好人不當好人了,學會了見死不救,在初心之人眼裡,人人都是壞人。)
大人都不能領悟這種價值觀,何況是孩子。小孩子被暴力欺負,只能讓ta打,或者罵回去。就算老師問,孩子也可以說,是ta先打的,先罵的,我就照樣送給ta,因為老師教過我們,不能白拿別人的東西,不能白受別人的恩惠,ta給我臉上蓋個章,我就送ta一個章,ta送一口唾沫給我,我就送一口唾沫給ta,人人平等,兩不相欠。老師如果有正確的理解,會做出正確的判斷,這裡就不說具體操作了。
(大孩子們往往是團隊,一個人受了欺負,一定要忍,收集證據,然後一波操作,公之於眾,不給任何反擊的機會。如果妄想以證據威脅他們,化被動為主動,或者化敵為友,那可能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既然這樣做未必好,那就先下手為強。當然,厲害的人懂得力量制衡,可以借力打力,讓別人窩裡鬥,自相殘殺,自己毫髮無傷。不過這種人也不會長期受暴力,只有新生才去惹ta。)
所以如果孩子還很小,可以讓ta打回去。但是ta性子和善,就讓ta告訴老師。如果ta倔強,認為告訴老師會被同班瞧不起,卻又不喜歡打架,就讓ta好好學習,因為小孩子往往只信服成績好的。如果ta連父母都不說,默默忍受,那就需要父母多多觀察了。實在不行父母就一定要出面問候別人的父母了。但是不教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ta就會一直恐懼,依賴別人。當然,主動尋求幫助,也是自己的力量,可是如果連尋求幫助的智慧都沒有,那一時也對ta沒轍了。將不上學的危害告訴ta,然後寄希望於時間,等待ta開悟。但不上學也可以在家學。而且天下沒有白來的飯,家務得做點,這也是一種學習(生活技能)。(當然,對某些性格的人,不能這麼計較利益。比如某些特別聰明,特別笨,特別壞,不走尋常路,不好好上學,不做家務,不給父母任何回報,父母都看不懂的孩子。ta有可能一生創造不了什麼價值,也可能一下子就驚天動地。這些極端個例,都不能按以上的情況對待孩子。只能看ta的造化。而ta的造化,也是父母的造化。)
講道理,灌輸觀念,一定要有耐性。如果沒耐性,就表示你們懶得付出。沒有付出,那麼孩子沒有好成績,也怪不得他們。對孩子用心(正確的心,而不是盲目的愛),那麼孩子也必會有所回報。人與人相處,都是禮尚往來,給啥就回報啥,不論父母與孩子還是自己與朋友。你給孩子的東西是“沒耐性,白眼,指責”,那麼孩子有天也會這麼回報你。(有些人可能會說:“什麼好東西都給他們了,可是到頭來不贍養父母,到處惹是生非,讓父母扛著,還對父母拳打腳踢,禽獸不如。你不是說付出什麼得到什麼嗎?沒打沒罵他們,為什麼他們以這種方式回報父母?”有些頑固不化的人沒法教的,你給的溫柔再多,也是養虎為患。這裡只說正常人。大方向上,都按正常人教,總是沒錯的。而且世人以為的好,有些是系統性的。次序,環節,組合出差錯了,結果完全不一樣。聽上去概念一樣,可是實際操作,那環境是不同的,結果自然不同。關於微妙的東西,是說也過不完的。這篇文都是太多細節了,每個點都有很多枝節要講,而這許多枝節又有很多點,有時候簡直無從說起。)
現在總結一下:
1,孩子不學習,主要是對學習不感興趣,可以用物品獎勵轉移注意力。找比較有趣的方法教ta,一邊遊戲一邊學習,提升對學習的興趣。
2,孩子不學習,可能是學不進去,怕學校,要觀察孩子的心裡變化,學習環境,具體情況具體具體分析,處理,克服恐懼的源頭。孩子如果目前資質不行,學不進去,那父母心態也要放正,讓ta再成長成長,不要強逼。
3,要從小給孩子灌輸公平處世的原則,這樣ta在人群中就是居中的狀態,不欺負人,不懼怕人,成長沒有太大問題,後期上學做人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4,父母要有耐心,不要老是不耐煩,不要老是高高在上,也不要老是把ta當個寶,要和孩子亦師亦友,有商有量,孩子才肯親近。這樣ta心既不會野,性格也不會被壓制的膽小怕事不自信。不論是學生還是成人,最愛欺負膽小怕事的人。
5,要循循善誘。和孩子成有朋友以後ta肯和你親近,也對你比較有耐心,這時候要經常分析利弊給ta聽,讓ta打心裡服你,這樣教育才能有效率。
人活著最重要的是德行,此為立世之根本。一切正向的選擇都來自於德。孩子德行不好,會有各種問題。德行不好,家人不合,鄰居不合。到社會和同事不合。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就是無德的社會,社會的人整體無德,就會動亂。再放大到國家,國家的人整體德行不好,就會戰爭連連,民不聊生。所以德行等於壽命。沒有德之人連命都沒有,也就不談未來了。
根基最重要。有些教不好的孩子,就是早期德行沒教好,後期父母親人各種頭疼,可悲。
要使其學習的興趣大於恐懼,或者大於當前的興趣。
很小的孩子往往講不通道理,不管是哄還是騙,提升興趣是根本。要灌輸恐懼不可怕,興趣有很多好處的理念。人都想要好處,孩子更是如此直接。如果不能提升興趣,那麼就算是暴力使其屈服,也只是表面功夫,治標不治本,孩子學習的效果也差。找到ta不肯學習的問題,是恐懼,還是因為興趣在別處而導致不能將興趣轉移到學習。
如何轉移興趣?
網上很多報道說孩子沉迷遊戲,不肯學習。或者早期沒管好,大了以後完全不怕家長,不聽話,不學習。或者因為什麼事不肯去學校。這些情況要麼是恐懼學校,書本,老師,同學,環境,要麼是因為對別的東西比學校更有興趣。要使其到學校學習,就要宣傳ta們的興趣愛好多麼不好,而學習有多好多好。這個關於ta興趣多麼不好,學習有多麼好的言論,可以去網上找。
(要說所有勸說行為,本質都是洗腦。符合社會觀的立場,這個洗腦就被稱為教育。不符合社會觀的立場,都是邪教的洗腦行為。能達到目的的都是好方法。叛逆的孩子價值觀都走已經偏了,給他們灌輸那種理念絕對對他無害,所以不要說什麼卑鄙,不擇手段,脅迫。去學校上學本身就是對人類的脅迫行為,大多數人因身在其中而不察覺。但這是人類必須要經歷的壓制,否則人會長歪。)
可以用他們喜歡的東西獎勵他們學習。讓“上學就能得到摸得著的好處”的念頭深入其心,以此來提升學校的價值,從而將他們的興趣轉移到學習中來。答應的好處要說到做到。但是不能白給東西,要讓他們瞭解,有付出才有回報。要有所得,就得付出。要從父母這裡所得,就得回報好成績,或者好的家務能力,生存技能給父母看。再找一些比較有趣的讀書方法,做題方法來提升他們的興趣。告訴他們學習差有多麼不好,而學習好卻能得到很多好東西。
如果覺得對孩子殘酷,那就別要孩子,因為你們縱容下養出的肥肉,到社會立馬會被吃掉。
如何克服恐懼?
外來的暴力?語言的侮辱?學而不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些都是對尊嚴的腳踏,都會化作恐懼進入心裡。要仔細觀察孩子,走進他們內心,耐心領會他們的喜樂哀愁。明白了他們的恐懼之源,才能針對性的去逐一解決。不要總是高高在上,那樣他們會碰不到你的,也就不會去跟你說心裡話。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是學生,不論是學校的老師還是教授,大人還是孩子,都有不懂的東西,平時的狀態下,人人都是學生,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在別人的擅長的領域,別人才是老師。別人來到你的領域,不論他是教授還是小孩,都是學生。你的領域裡,你可以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但是平時,大家都一樣。如果沒有正確,端正的做人態度,老是一副瞧不起別人的樣子,別人理你才怪。小孩若是總看你高高在上,也不會對你說心裡話,只有大家相互為朋友,互為師生,沒有高低區分,才能暢所欲言。如此和孩子做朋友,或者和任何人相處,才會聽到別人的心聲。做到這些,那肯定能聽到孩子們的心聲,和恐懼之源了。
對於校園暴力,大多是不能融入團體,被團體欺負。或者自身力量不夠,打不過別人。如果是被團體針對,就要改一改性格,不能太孤僻,要學會逢場作戲,溜鬚拍馬。孩子太小的話,團體也不大,直接讓ta練好身體打回去。因為小孩子的道理就是實力說話(武力,或者學習成績)。而且這是正確的價值觀(別人給我什麼,我回報他什麼,等價交換)。打回去,也不是指亂打,而是看自己的傷情給予同樣的傷情(等價交換,公平)。(大孩子的話,多數老師在如今的法律,社況之下自身難保,救不了這拉幫結派的事。)如果先動手的那個孩子不來道歉,不先給“和善”,那麼就不能先給ta“和善”,因為ta已經給過“惡”,先讓步是倒貼行為,有可能反被咬一口(沒錯你幹嘛道歉?道歉就是你有錯),倒貼行為會給別人一種錯誤的認知,會使其認為自己沒錯,以後也不會以此為戒。
(這個世界太多亂子都是不懂得把握細節的人搞的,以為自己是對的,其實是破壞了規則。給社會道德結構拖了大後腿。所謂,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以德報怨,是破壞規則的認知,會使壞人更壞,好人更好,是偏激的做法,最終導致的的結果是,好人被傷透了心,壞人玩的更痛快,然後好人不當好人了,學會了見死不救,在初心之人眼裡,人人都是壞人。)
大人都不能領悟這種價值觀,何況是孩子。小孩子被暴力欺負,只能讓ta打,或者罵回去。就算老師問,孩子也可以說,是ta先打的,先罵的,我就照樣送給ta,因為老師教過我們,不能白拿別人的東西,不能白受別人的恩惠,ta給我臉上蓋個章,我就送ta一個章,ta送一口唾沫給我,我就送一口唾沫給ta,人人平等,兩不相欠。老師如果有正確的理解,會做出正確的判斷,這裡就不說具體操作了。
(大孩子們往往是團隊,一個人受了欺負,一定要忍,收集證據,然後一波操作,公之於眾,不給任何反擊的機會。如果妄想以證據威脅他們,化被動為主動,或者化敵為友,那可能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既然這樣做未必好,那就先下手為強。當然,厲害的人懂得力量制衡,可以借力打力,讓別人窩裡鬥,自相殘殺,自己毫髮無傷。不過這種人也不會長期受暴力,只有新生才去惹ta。)
所以如果孩子還很小,可以讓ta打回去。但是ta性子和善,就讓ta告訴老師。如果ta倔強,認為告訴老師會被同班瞧不起,卻又不喜歡打架,就讓ta好好學習,因為小孩子往往只信服成績好的。如果ta連父母都不說,默默忍受,那就需要父母多多觀察了。實在不行父母就一定要出面問候別人的父母了。但是不教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ta就會一直恐懼,依賴別人。當然,主動尋求幫助,也是自己的力量,可是如果連尋求幫助的智慧都沒有,那一時也對ta沒轍了。將不上學的危害告訴ta,然後寄希望於時間,等待ta開悟。但不上學也可以在家學。而且天下沒有白來的飯,家務得做點,這也是一種學習(生活技能)。(當然,對某些性格的人,不能這麼計較利益。比如某些特別聰明,特別笨,特別壞,不走尋常路,不好好上學,不做家務,不給父母任何回報,父母都看不懂的孩子。ta有可能一生創造不了什麼價值,也可能一下子就驚天動地。這些極端個例,都不能按以上的情況對待孩子。只能看ta的造化。而ta的造化,也是父母的造化。)
講道理,灌輸觀念,一定要有耐性。如果沒耐性,就表示你們懶得付出。沒有付出,那麼孩子沒有好成績,也怪不得他們。對孩子用心(正確的心,而不是盲目的愛),那麼孩子也必會有所回報。人與人相處,都是禮尚往來,給啥就回報啥,不論父母與孩子還是自己與朋友。你給孩子的東西是“沒耐性,白眼,指責”,那麼孩子有天也會這麼回報你。(有些人可能會說:“什麼好東西都給他們了,可是到頭來不贍養父母,到處惹是生非,讓父母扛著,還對父母拳打腳踢,禽獸不如。你不是說付出什麼得到什麼嗎?沒打沒罵他們,為什麼他們以這種方式回報父母?”有些頑固不化的人沒法教的,你給的溫柔再多,也是養虎為患。這裡只說正常人。大方向上,都按正常人教,總是沒錯的。而且世人以為的好,有些是系統性的。次序,環節,組合出差錯了,結果完全不一樣。聽上去概念一樣,可是實際操作,那環境是不同的,結果自然不同。關於微妙的東西,是說也過不完的。這篇文都是太多細節了,每個點都有很多枝節要講,而這許多枝節又有很多點,有時候簡直無從說起。)
現在總結一下:
1,孩子不學習,主要是對學習不感興趣,可以用物品獎勵轉移注意力。找比較有趣的方法教ta,一邊遊戲一邊學習,提升對學習的興趣。
2,孩子不學習,可能是學不進去,怕學校,要觀察孩子的心裡變化,學習環境,具體情況具體具體分析,處理,克服恐懼的源頭。孩子如果目前資質不行,學不進去,那父母心態也要放正,讓ta再成長成長,不要強逼。
3,要從小給孩子灌輸公平處世的原則,這樣ta在人群中就是居中的狀態,不欺負人,不懼怕人,成長沒有太大問題,後期上學做人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4,父母要有耐心,不要老是不耐煩,不要老是高高在上,也不要老是把ta當個寶,要和孩子亦師亦友,有商有量,孩子才肯親近。這樣ta心既不會野,性格也不會被壓制的膽小怕事不自信。不論是學生還是成人,最愛欺負膽小怕事的人。
5,要循循善誘。和孩子成有朋友以後ta肯和你親近,也對你比較有耐心,這時候要經常分析利弊給ta聽,讓ta打心裡服你,這樣教育才能有效率。
人活著最重要的是德行,此為立世之根本。一切正向的選擇都來自於德。孩子德行不好,會有各種問題。德行不好,家人不合,鄰居不合。到社會和同事不合。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就是無德的社會,社會的人整體無德,就會動亂。再放大到國家,國家的人整體德行不好,就會戰爭連連,民不聊生。所以德行等於壽命。沒有德之人連命都沒有,也就不談未來了。
根基最重要。有些教不好的孩子,就是早期德行沒教好,後期父母親人各種頭疼,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