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他是《琅琊榜》中祁王的歷史原型,雖然身為太子,但苦熬29年卻依然未能登基稱帝,最終竟抑鬱而終,結局堪稱悽慘。然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雖然未能收穫帝位,但他卻因生前編著的一部奇書,使其身後備受天下士人的膜拜,影響力遠超一般帝王。這位經歷無比傳奇的人物,便是南梁昭明太子蕭統。

    蕭統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生母為丁貴嬪,於天監元年(502年)被冊立為皇太子,當時才僅有2歲。蕭統聰慧絕頂、天性慈孝,不僅博聞強識、廣交儒生,而且侍奉父母至孝,對待百姓極度寬仁,因為多次救濟京城難民,並幫助因小過入獄的罪犯獲得減刑,由此深得百姓的愛戴。

    蕭統儀態優美、舉止端正,但身材豐碩,腰圍長達1米多,堪稱“超肥帥哥”。然而在母親因病去世後,蕭統卻因悲痛欲絕、飲食俱廢,等到喪期結束後,竟然變得羸弱不堪,腰圍減去足足一半有餘(“太子體素肥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時在普通七年(526年)。

    蕭統本來極受蕭衍喜愛,然而在丁貴嬪薨逝後,父子之間卻漸生嫌隙,而起因便是“蠟鵝厭禱”事件。原來蕭統為了安葬母親,便請人幫忙選中一塊寶地,準備在此地修建墳墓。但就在此時,有人請求宦官俞三副幫助賣地,並答應後者若該地賣出三百萬錢的話,他會分給俞公公一百萬錢。

    俞三副是個見錢眼開的主兒,聽說有這等好買賣,便滿口應允下來。很快,俞三副向武帝撒謊說:“太子選中的地方雖好,但遠不如老奴看中的這塊地為佳,若在此下葬貴嬪,對陛下也有好處。”武帝被俞三副一頓蠱惑,果然便下令按照三百萬錢的規格,購買了他推薦的這塊地。

    太子迫於乃父的權威,只好將母親葬於俞三副推薦的地中。事後,蕭統請道士前來佔察風水,結果被告知此地對太子不吉利,若拿蠟鵝等物進行厭禱,或可以消災解難。蕭統信以為真,便按照道士的建議,在墳墓旁邊的長子之位埋下蠟鵝等物,但沒有上報給皇帝。

    沒想到,蕭統辦完此事沒多久,先前受他寵信、新近被疏遠的宮監鮑邈之卻向武帝告“黑狀”,誣陷太子詛咒皇帝。蕭衍聞言大驚,命人掘開丁貴嬪墓前的長子之位,果然發現蠟鵝等物,由是無比憤怒,準備徹底追查此事。幸好宰相徐勉極力勸阻,武帝最終只是將道士誅殺,並沒有責備太子。

    然而經此一事,皇帝與太子間的嫌疑已生,蕭統因為無法自明,從此憂憤交加、日漸消沉(“宮監鮑邈之、魏雅初皆有寵於太子,邈之晚見疏於雅,乃密啟上雲:‘雅為太子厭禱。’上遣檢掘,果得鵝物,大驚,將窮其事。徐勉固諫而止,但誅道士。由是太子終身慚憤,不能自明。”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五》)。5年後,蕭統抑鬱而終,年僅31歲。

    蕭統身居儲位長達29年時間,但卻未能熬過父親蕭衍,最終與皇位擦肩而過。太子薨逝的訊息傳出後,朝野上下無不驚愕、惋惜,京師建康的男女老少紛紛奔向宮門祭奠,沿途道路哭聲不斷,由此可見太子之深得民心(“及卒,朝野惋愕,建康男女,奔走宮門,號泣道路。”引文同上)。

    蕭統去世後,武帝悲傷不已,下令將其厚葬於安寧陵,並上諡號曰昭明,因此世間稱呼他為昭明太子。公元555年,在西魏的扶植下,蕭統之子蕭詧建立西梁政權,並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廟號為高宗。

    蕭統雖然生命短暫,但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很高。身居東宮期間,蕭統曾廣泛招聚文學之士,將先秦至南梁七八百年間、130多位著名作家的佳作彙集成書,被後世稱為《昭明文選》。全書共分為38類、752篇,將楚辭、漢賦和六朝駢文中的精品悉數編入其中,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

    《昭明文選》所選的作品皆是典雅、華麗之作,被後世文人視為文學的教科書,千餘年來流傳不衰。比如,唐代以詩賦取士,士子必須精通《昭明文選》,才能寫出一筆好詞賦。而此書到了宋朝更是被尊為“文章祖宗”,而民間亦有“文選爛、秀才半”的俗諺,可見該書的極端重要性。

  • 2 # 詩海浪淘沙

    蕭統(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祖籍江蘇武進)人。南朝梁代文學家,梁武帝蕭衍長子,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長兄。

    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蕭統被立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於中大通三年(531年)去世,諡號“昭明”,故後世稱其為“昭明太子”。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豫章王蕭棟即位,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曾主持編撰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漢族詩文總集《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昭明文選》它選錄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間、100多個作者、700餘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被譽為“總集之弁冕”、“文章之淵藪”。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發展的自覺時期。當時,人們突破儒家詩教的束縛,對文學理論的探討不斷深入,作為太子的蕭統主張“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選》就是按照這個標準編選而成的。它不僅是一部文學選萃,在文學理論批評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他在《文選序》中,把經、史、子從文學中劃分出去,使文學不再依附於經史,而取得了獨立的地位。他認為精心構思富有文采的作品才算文學。

  • 3 # 香茗史館

    蕭統是南北朝時期南梁開國皇帝蕭衍的長子,因其去世後諡號“昭明”,故稱“昭明太子”。蕭統聰穎好學,史書記載其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雖然貴為太子,卻為人謙和。蕭統雖然英年早逝,但其所著的《昭明文選》卻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蕭統生平

    蕭統是梁武帝蕭衍和貴嬪丁令光之子,於中興元年(501年)出生於襄陽,其父蕭衍時任雍州刺史。蕭衍後來起兵奪取帝位,建立南梁。次年,即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蕭統被立為皇太子。

    △梁武帝蕭衍

    蕭統從小便表現出了極高的學習天賦,根據《南史》記載,蕭統“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說其過目不忘或許誇張,但其聰穎程度仍可見一斑。天監八年(509年)九月,年僅8歲的蕭統便於壽安講《孝經》,已經能“盡通大義”。

    在他十二歲時,曾去觀看審判犯人,在仔細研究案卷之後,他認為犯人雖然犯罪,但卻情有可原,於是主張對其從輕發落。

    普通七年(526年),蕭統因為“蠟鵝厭禱”事件與父親有嫌隙。早在蕭統生母丁貴嬪去世之時,蕭統曾派人四處求購風水好的土地。當時有人向宦官俞三副行賄,請求將自己的地賣給太子,於是俞三副便暗中說服了梁武帝,將這塊地買了下來。後來,有道士發現這塊地不利於太子,便將蠟鵝及其他物品埋在了丁貴嬪墓側的長子之位,用來調整風水。再後來,深受太子寵幸的兩個CROWN鮑邈之和魏雅之間有了矛盾,便向梁武帝打小報告,說魏雅為太子行詛咒祈禱之事,梁武帝派人前往墓地檢查,果然發現蠟鵝等物。武帝大怒之下曾想追查,雖然在徐勉的勸諫之下最終作罷,只是誅殺了那位道士,但此事過後太子與皇帝之間卻產生了隔閡,而此事也令蕭統終生慚愧憂憤,難以自證清白。蕭統去世之後,梁武帝甚至因此而沒有將皇位傳給蕭統之子。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蕭統在後池遊玩時不慎落水,雖然被救出,但卻傷到了大腿,最終導致其英年早逝,終年三十歲。

    《昭明文選》的影響

    普通七年(526) 至中大通三年(531)年間,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了一部《文選》,因是蕭統主編,故被稱為《昭明文選》。《昭明文選》中收錄了自周代至南梁之間,130餘位作者的詩文共七百餘篇,乃是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

    至於《昭明文選》的重要性,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明確了文學界限。自先秦兩漢以來,文學方面仍然處在文史哲不分的情況,蕭統對此作了梳理和區分,他認為經史諸子都以立意紀事為本 ,不屬詞章之作,只有符合善用典故成辭、善用形容比喻、辭采精巧華麗的文章才能入選,因而將經、史、子之類的著作全部摒棄在外。而在編排方面,又進行了更為詳細的分類,將所有文章劃分為了賦、詩、雜文3大類,又分列賦、詩、騷、七、詔、冊、令、教等38小類。還將賦分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門,把詩分為補亡、述德、勸勵等23門,這樣的分類體現了蕭統對古代文學發展、尤其是對文體分類及源流的理論觀點,反映了文體辨析在當時已經進入了非常細緻的階段。

    2、對後世影響深遠。《昭明文選》不僅為後人研究周代至南梁的文學史儲存了重要資料,而且對唐宋時期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唐朝以詩賦取士,因此《昭明文選》便成為了當時人們學習詩賦的重要範本,甚至經傳並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詩賦取士,《文選》仍然是士人的必讀書,甚至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直到王安石上臺,以新經學取士,此後《昭明文選》的重要性才有所下降。可以說,唐宋時期詩詞歌賦如此繁榮,《昭明文選》可以說功不可沒。

    《昭明文選》使中國自先秦來文史不分現象有了明確的分界。《昭明文選》繼往開來 ,對古今文體做了全面的闡述、辨析和整理 ,它是中國第一部按體區分規模宏大的文學總集 ,這在文學史上是個開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夫妻中一方色盲,子女遺傳的機率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