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村官阿麗
-
2 # 豫東小晉
農民種地投入和收入是否成正比這個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天氣,土壤結構,和當地種子化肥的價格,這幾年國家給的有補貼的確減少了種地投入的成本,但受天氣的影響近幾年莊稼收成不是很好,就拿我自己說吧!二畝地,最近三年有一年是賠本種的,所以說種地收入和投入這個是否成比例我想大部分都收入不是很多,投入也不小,不過話說回來自己種了自己吃著也方便了。
-
3 # jkknnk
對於土勢肥沃的土地,多投入點化肥,糧食都回多產出。再加上預防病蟲害和水利灌溉,這樣產出就會增加一倍。對於旱薄地就不一樣了,化肥投入就不能和土勢肥沃的土地相比了,多投入化肥反而會減產。
-
4 # w鍵盤上的共鳴w
別說農民種地投入和廠出成正比,任何事都成不了正比,就拿種地來說,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天災,瘟疫,國家行情等等,也許你今年種了一萬斤,明年只有五千斤,但後者不一定比前者得到的錢少,價格因素才是關鍵因素,當然如果我們再不考慮其他風險因素的時候,廠出肯定還是能與收入成比例增長的,比如種一萬斤肯定比五千斤的相對平均成本要低一些,但是收入會高一些,所以不管怎樣,正比是不可能形成的,農業本身靠人種地,靠天吃飯,能做的就是腳踏實地,付出肯定會有回報,專心做好品質,今年不行明年再來,我們農民最偉大的精神就是堅持刻苦,勤勞,所以成不成比例只是把事做好以後交給市場考慮的因素
-
5 # 久違的風鈴
關於農業投入沒有絕對的正正反比之說,因為它的範圍太廣,決定的因素太多,並且任何農產品的投入都是有一定的範圍的,超出範圍會導致支出和收入達不到預期的的目標,當然投入的少農作物也不會給你面子,同樣收入也不行。所以對於農業投入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地域性選擇投入,自己種地所在的地域環境適合什麼農作物生長,選擇長期穩定能產生效益的農作物投入。
2 根據農作物的特性科學的投入成本。
3 迎合國家政策進行投入。
-
6 # 80後的二哥
關於農民種地投入和產出是否成比例,究竟成什麼比例,它受很多的因素影響,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一、自然因素:大自然的因素是人類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為什麼古人在造詞的時候會把天災放在前面,可見自然的威力是多麼的強大,人類自有順應,預防而不可改變。種地也一樣,遇上風調雨順的年份,透過一年的辛苦,可以五穀豐登,一年的辛勤勞動,也是勞有所獲,如果遇到乾旱,大風,暴雨等自然天氣,不要說有所收穫,可能連種子化肥農藥的本錢都不收不回,更不要說勞動與精力的投入了。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收成保本或者稍有贏餘,也是虧本買賣,畢竟我們虧了時間,在外哪裡不能掙幾萬塊錢。
二、人為因素:現在的農民大多都是老一輩的農民,大多數的農民不懂得農業技術,沒有文化都是憑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種地。現在農村的年輕人有文化又不想種地,這就造成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缺少現代農民,科技農民的現狀。農作物生病了,自己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不知道用什麼藥救治。要不就買點藥噴撒,買對了還好,買錯了就造成大面積分枯萎死亡。這種因買錯農藥,造成損失的事件,我們時常在新聞中看到。
現在市面上各種種子凡多,琳琅滿目,不知道如何選擇,什麼樣的種子適合什麼樣的土壤,種植的間隔是多大(憑自己的經驗種植)結果造成產量達不道自己的預期。還有現在市場上化肥的品種也很多,自己所耕種的土壤缺什麼成分,該買什麼品種的化肥。結果這些都是導致產量達不到預期產量的因素。
現在很多農民種地沒有跳出傳統的模式,家庭為主的單個體種植模式,刀耕火種,全靠人力畜力的耕種模式效率低,勞動強度高。雖然中國社會發展迅速,但中國大多數是山地丘陵地區,並不適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雖然現在市面上出現了許多小型的農機,對普通的農民來說成本投入太大,與產出不成比例。糧食價格不穩定,受市場波動因素大,農民種地往往入不敷出。這些都是農民種地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因素。
投入與產出成正比的因素:
1:國家政策的扶持,對農業勞動者給予財政上的補貼。
2:有專業的農業技術性人才或有農技站的專業技術的指導。
3:成規模性的種植並且要地勢平坦,有利於實現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有便利的運輸條件,水資源豐富,便於灌溉。
4:國內研究優秀的糧食種子與高產化肥,鼓勵農業種植創新模式。
5:國家對本國的糧食產業實現保護,減少引進國外糧食。
-
7 # 風吻麥浪又聞麥香
現在農村普遍客觀事實的存在兩種情況,第一就是年輕力壯的基本上都外出打工;第二以前農民種地是主業,現在倒成了副業了。
農民種地和商人做生意的道理是一模一樣的,付出多 收益少,如果再加上勞動力的人工費用成本,那麼現在種地基本上就是不賺錢的買賣,所以願意在家種地的人越來越少,種地的積極性也越來越低。但是為什麼付出多 收益少這個就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了!
原因不是糧食減產,也不是價格下跌。因為我們這邊從我記事起,基本上算是風調雨順。而小麥的價格基本上都是國家保護價收購,就算有變化,上下浮動也很小。
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形成規模化,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原因,也是核心所在。
以我們河南濮陽農村為例,每家每戶多則十幾畝,少則三四畝左右,基本上都是零散種植,達不到規模效應,導致了成本居高不下。
以購買化肥為例,他種10畝地需要10袋化肥,如果你種200畝,那就需要200袋,試想一下,購買10袋和購買200袋的哪個價格更低?再加上農藥和種子,在農資這一塊每畝地的成本就降了不少。人工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規模化的特點和好處就是不但能降低成本,而且同時還能提高效率和效益!
中國雖然作為農業大國,早已自給自足還有富餘,但是為什麼還從國外進口玉米和小麥還有就是大豆等農作物!比如說非常有名的泰國的香米,還有進口一些不同品種的小麥,用於西式麵包的烘焙等!為什麼?那是因為第一國外的價格低 第二國外的品質好,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的時候,新提出來的“四化”,和1960年的四個現代化相比,其中不變的一條就是農業現代化。對於農業現代化,我的理解那就是農業技術現代化—農業機械化—土地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由此可以預見,農業現代化是打破制約農業發展瓶頸的唯一方法,這樣中國作為農業大國,無論在農作物的價格和質量方面才能在國際上和其它國家一較高低。
所以土地流轉是大勢所趨,有識之士進行土地承包,必將大有作為,也將有利可圖!
-
8 # 手機使用者69660607627
種地的投資等於農作物收穫的成果,農民還要付出部分人工。以前的玉米種子八毛到一元多點,玉米收購價二毛五到三毛多,化肥一袋十幾元。現在玉米種子八元到十八元,玉米收購價八毛到好時賣一元,化肥一袋一百元到一百八元不等。種子和化肥漲了十倍至十幾倍,玉米漲了三信,找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算算這個地還能種嗎?
-
9 # 風調雨順151446913
政府天天瞎搞。關簡的問題不去搞,水是農業的命脈,增加水澆地糧食才可以穩產安天下。
投入很少的錢就能解決水的問題,請政府搞點正事吧。
為什麼把水庫承包給個人,農民澆地澆不上,眼看著糧食絕產,實在讓人氣憤。
回覆列表
首先明確一點,農民種地的投入和產出是否成比例、成正比,和各地的地域環境有關,也和具體種植的農作種類有關。
地域環境好的地區,一般投入多,產出也多,而地域環境差的地區,投入多,不見的產出就多。
就拿我們陝北黃土高原地區來說,隸屬同一個市區,有的縣城,地塊較平整,土壤肥沃,非常適合大面積機械化種植。採用機械化種植,會節省很多的人力、物力,像這種情況下,拋除自然環境影響(如天氣原因),一般是投入和產業是成正比的,投入多,只要管理恰當,那麼收入肯定也多。
但另外一些縣城,如我所在的縣,屬於國家級貧困縣。都是以崎嶇的山地為主,用山路十八灣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到處溝溝壑壑,這種環境下種地,農民種地和收入真的是不成正比的。如我們村裡的一戶人家,夫婦兩人都快年近60歲了,一年種有50多畝地,而且全是山地,基本都要靠苦力去完成,一年沒日沒夜、日出晚歸、累死累活的,一年最多也就能賺個2萬元左右。拋開農作物施肥費用不說,這樣的人力投入和糧食產出能成正比嗎?好多農民一輩子種地,也做不了其它的,所以就算收益很差,還是堅持種地。但稍微明智一些的農村人,都外出務工了。
農民種地,種植的農作物種類不同,收益也不同,相應的投入和產出就不一定成正比了。
就拿我們本地來說,由於近幾年全國有很多地區發展土豆產業,而我們當地的土豆個頭小,所以貶值了,種植5~6畝土豆,一年下來才能收益不到500元。但相反,如果種植穀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米,那收成就不一樣了,一般5~6畝的小米,一年收益差不多有3000元。而這兩者實際需要的投入卻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