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漫談君

    龍是中國的圖騰,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驕傲。二月二,龍抬龍,2000年喜得龍寶寶,對龍更有了一份熱切的愛。本來預產期是兔年末出生的他,拖了半月到了龍年的正月。有人說兒子是兔子尾巴變龍頭了,真是喜上眉梢。那麼,龍為什麼是“水中之王”,有什麼來歷呢?

    清代劉獻廷在《廣陽雜記》卷一中引述李長卿《松霞館贅言》的一段話,闡述了龍與水之間的關係:

    “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時。”

    辰時,現代時間為早上7-9點,此時正是傳說中群龍呼風喚雨的時候。因此,無論是月份,還是時間,“龍”和“雨”都扯上了關係,而“雨”就水。

    水對萬事萬物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水支撐著生命,無論動物、植物的發育生長都離不開水;水創造了文明,人們在河流中行船、捕魚、旅行、運輸,在河流中修築大壩,引水灌溉,在河流兩岸繁衍生息。

    然而,水又是有害的,雨水過多會把陸地變為沼澤,甚至把文明變為廢墟,使人類失去生命。中華歷史上就多次遭受巨大水災的痛苦,長時間內人們找不到治水的好辦法,於是人們便以想象中的龍來治理水。

    一場春雨過後,低窪積水處即使不與江河湖海相通,往往也能生出些小魚來。先民們看到這種現象大為驚奇,以為魚的種子藏在土中,遇水而出。

    “龍”的龍鱗覆蓋全身,意味著由魚所化,因此,龍就成了水中重生的象徵。

    《淮南子.說林訓》中稱,“旱則修土龍。”即在旱情嚴重時,人們以泥土沙石做成土龍石龍,加以祭祀,以為龍見旱就會興雲作雨。

    《論衡.亂龍篇》說:“夫土虎不能致風,土龍安能治雨。”說明上古時造土龍求雨十分普遍。

    宋代以來,幾乎每個村莊都建有龍王廟,每逢水旱災害,人們都要向龍王獻上牲畜以求助,讓它控制雨水,使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古人看來,龍具有騰雲駕霧、翻江倒海、呼風喚雨、氣貫長虹的神通,充滿了活力。 龍能治水雖然只是神話傳說,但它反映了人們駕馭自然力、改善生存環境的願望。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夢之樹

  • 2 # 雲龍256013933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複雜。

    《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

    水對萬事萬物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水支撐著生命,無論動物、植物的發育生長都離不開水;水創造了文明,人們在河流中行船、捕魚、旅行、運輸,在河流中修築大壩,引水灌溉,在河流兩岸繁衍生息。

    然而,水又是有害的,雨水過多會把陸地變為沼澤,甚至把文明變為廢墟,使人類失去生命。中華歷史上就多次遭受巨大水災的痛苦,長時間內人們找不到治水的好辦法,於是人們便以想象中的龍來治理水。

    一場春雨過後,低窪積水處即使不與江河湖海相通,往往也能生出些小魚來。先民們看到這種現象大為驚奇,以為魚的種子藏在土中,遇水而出。

    “龍”的龍鱗覆蓋全身,意味著由魚所化,因此,龍就成了水中重生的象徵。

    《淮南子.說林訓》中稱,“旱則修土龍。”即在旱情嚴重時,人們以泥土沙石做成土龍石龍,加以祭祀,以為龍見旱就會興雲作雨。

    《論衡.亂龍篇》說:“夫土虎不能致風,土龍安能治雨。”說明上古時造土龍求雨十分普遍。

    宋代以來,幾乎每個村莊都建有龍王廟,每逢水旱災害,人們都要向龍王獻上牲畜以求助,讓它控制雨水,使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古人看來,龍具有騰雲駕霧、翻江倒海、呼風喚雨、氣貫長虹的神通,充滿了活力。 龍能治水雖然只是神話傳說,但它反映了人們駕馭自然力、改善生存環境的願望。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傳說,龍是一種神異生物。各地傳說豐富。龍是中華民族所敬奉的圖騰,是吉祥雄偉的象徵。龍的普通級別型別是有兩個杈角、蛇身、四足、鱗片、腥味濃烈,非標準型別還有獨角龍等。

    龍的原型有“新中國龍”化石裡的美麗瓦窯龍,有雙角。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中國曆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傳說文獻更是龐大。古代最著名話題有三國時期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觀龍並令畫工當場繪像且令文臣對此吟詩作賦。有的地方還傳說天擊惡龍的故事。龍的傳說是中國民間一個文化倉庫。

    水之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中國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複雜。

    龍王信仰在古代頗為普遍,龍王是非常受古代百姓歡迎的神之一。在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龍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後來佛教傳入中國,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本土文化,把水蛇翻譯成龍。唐宋以來,帝王封五龍神為王。從此,龍王成為興雲佈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的神,龍王治水則成為中國民間普遍的信仰。據史書記載,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

    道教認為東南西北四海都有龍王管轄,叫四海龍王。另有五方龍王、諸天龍王、江河龍王等。小說《西遊記》中提到的四海龍王,即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使四海龍王成為婦孺皆知的神。

    古人認為,凡是有水的地方,無論江河湖海,都有龍王駐守。龍王能生風雨,興雷電,職司一方水旱豐歉。因此,大江南北,龍王廟林立,與土地廟一樣,隨處可見。如遇久旱不雨,一方鄉民必先到龍王廟祭祀求雨,如龍王還沒有顯靈,則把它的神像抬出來,在烈日下暴曬,直到天降大雨。

    在西遊記的小說中,因為涇河龍王性情比較暴躁,為了自己打賭不輸,私自改變了降雨的時間,故而觸犯了天條,所以玉帝命令魏徵在夢中將涇河龍王給砍了,當時涇河龍王還心存僥倖,在夢中想唐太宗求情,太宗為了拖住魏徵,還故意跟魏徵一起下棋,不過有的是方法處置龍王,在夢中將龍王斬首。

    可惡是,龍王死後竟然怨恨李世民,把李世民嚇得半死,連魂魄都已經去了陰間,因為陽壽未到所以魂魄又返回了陽間,不過這涇河龍王的死的還是很有疑點的,按理說只是沒有按照旨意降雨,玉帝肯定不會對龍王的責罰這麼狠,顯然這是一種陰謀,涇河龍王應該只是棋盤上一顆棄子而已。

  • 3 # 解讀上下五千年

    ”龍《說文解字》中曾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辭書之祖《爾雅》提到了鳳凰的形象,關於龍卻隻字未提。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卻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同為宋人的書畫鑑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到了明代,龍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起來,《本草綱目·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鬚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透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

    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龍的形象特點為九似: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有人說張湯是封建體制下的完美型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