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鉞

    鄭和率2O0艘戰艦,28000人艦隊,配製火槍,火炮,火箭是世界最強大的艦隊,巡航世界的時候,所到之處無不畏服有加,幾十國家的國王和大使來北京行跪拜禮,接受勅封,承認中國是中央帝國。如果要征服世界的需要更長的時間,不是沒有可能,但是要征服亞洲是綽綽有餘。因為當時的亞洲大國印度,日本,印尼等無一國家能與中國抗衡,有的國家連大刀長矛都都製造不好,特別是當時明朝的火槍火炮領先世界。但是明成祖朱棣採取的是睦鄰,惠鄰政策,只要承認中國是中央帝國,接受勅封,年年進貢,就可收和平共處。如果採取征服殖民政策後,大量移民,亞洲就是中國的亞洲,世界將是一番新氣象。

  • 2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如果鄭和艦隊以殖民為目的,不說征服全世界,至少稱霸世界是可以做到的。

    為何?因為鄭和艦隊在當時來說就是世界上的無敵艦隊。

    鄭和船隊是鄭和下西洋所組織的遠航船隊,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規模的遠航船隊,也是一支史無前例的海上特混艦隊。鄭和船隊由200餘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遠洋海船組成,將士二萬餘名,規模宏大,人員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艦隊最大的船是寶船,據《明史·鄭和傳》以及《瀛涯勝覽》(馬歡著)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鄭和寶船是一種大型海船,尺度大。有關鄭和寶船尺度,在《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編寫的《國榷》中稱“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在明末羅懋登所著《西洋記》中詳細地記載了鄭和船隊中各種船型的尺度,其中,寶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根據相關專家的估計,鄭和寶船其排水量達到了4000多噸,這樣體積的巨型船隻,也只有到了近代西方才製造出來。

    鄭和艦隊的規模是什麼概念呢?

    1492年,也就是鄭和之後將近100年,哥倫布從歐洲出發前往新大陸,其船隊只有5艘小船,人員100人左右。直到1588年,也就是鄭和之後將近200年,西班牙才組建了一支規模與鄭和艦隊相當的艦隊,西班牙無敵艦隊。

    如果當時鄭和遇到了歐洲的任何一支艦隊,那麼歐洲艦隊在鄭和艦隊面前也只是“戰五渣“的水準,基本被碾壓。

    當時的鄭和艦隊,是世界上真正的無敵艦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能夠與之抗衡。

    所以,如果真的進行殖民侵略的話,那麼就是另一個情況了。要知道,當時為了養這支艦隊,每年的花費在400萬兩白銀左右,相當於明朝政府年收入的一半,最後也是因為明朝政府養不起這支艦隊,再加上明成祖尋找建文帝的政治目的達到,之後就解散了這支艦隊,明朝再也沒有大規模的航海行動了。

    如果當時的明朝政府能夠放開思路,大力發展商貿,透過殖民地形成一個更為完善、統一的市場,那麼鄭和艦隊的供養就有了保障,鄭和艦隊也可以一直存在下去,或許中國的歷史就會改寫了。

  • 3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如果鄭和船隊真的以侵略為目的的話,也不可能有徵服亞洲和全世界的結果。第一大明王朝從永樂大帝去世後的國防政策由原來的拓展改為保守。三宣六慰、交趾、奴兒干都司都先後撤兵或者處於半廢棄狀態。即使生死大敵的蒙古韃靼和瓦剌都可以放任十餘年不管,以至於瓦拉做大土木堡之變後兵臨京城。更何況在士大夫看來費錢費力的鄭和下西洋了。上層的不支援,即使武裝殖民肯定不會持續。第二、即使官方的殖民取得一些效果,如果要鞏固成果必然涉及到移民。依照當時的宗族鄉土觀念,讓大批農民漂洋過海去海外移民簡直是不太肯能。基於這個兩個原因,個人以為鄭和船隊殖民征服亞洲甚至全世界是不太可能的。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艦隊。由商船、戰船、補給船等等全功能的組成的龐大艦隊。無論是船艦數量和現程序度來說,都是世界頂尖的。當時的大明國力正是上升期,國民素質和自信心都處於爆棚階段。確實是非常好的武裝開拓時期,但是隨著永樂大帝的西去人亡政息下西洋也進本進入倒計時了。國策的非延續性是鄭和船隊武裝開拓的最大的障礙。

    成祖和仁宗、宣宗時期的國防政策的巨大差異

    明成祖也許本來就英明神武,也許是透過靖難上位後和李世民一樣更想證明自己才是最合適的帝王人選。所以大明在永樂一朝的國防政策是積極開拓的,一點也不保守。

    當然首先是大敵蒙古,在成祖繼位的時候北元覆滅。蒙古分裂稱韃靼和瓦剌兩部。明成祖的戰略眼光和全域性視野真不是蓋的,遠交近攻全力攻擊黃金家族所在的韃靼部。韃靼削弱後,迅速親征瓦剌馬哈木和其他兩王被迅速平定。其次是把龐大的東北、外東北納入奴兒干都司的管轄。出兵平定交趾,在東南亞設定三宣六慰,勢力直達印度洋。

    鄭和下西洋就是在這種狀況下開始進行的。主要目的有兩個:第一、宣傳大明國威,增加藩屬實現萬國來朝。《明史》記載:“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第二、所謂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如果永樂大帝的國防政策能夠得到兩到三代的延續,鄭和武裝擴張還真有可能。因為無論是航海的補給還是航海人才培養,甚至是航海技術和海船的升級換代都需要龐大的國家力量才能完成。只有源源不斷的國家支援,這些才能形成規模效應把財富帶回大明形成投入和產出的良性迴圈。

    但是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這個文人看好的新天子就逐漸轉變了大明對外的擴張政策。其實這也不要緊,還有一個永樂大帝非常看好的聖孫朱詹基呢。但是明仁宗朱高熾僅僅在位一年就突然去世造成了太子朱詹基接掌皇權的手忙腳亂。

    雖然之前作為皇太孫存在,但是有朱高熾這個太子在朱詹基並沒有得到很好地帝王繼承人的錘鍊。當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朱詹基才作為太子開始真正的接班人的歷練。但是僅僅一年朱高熾就撒手西去,朱詹基為了平穩的渡過皇權交接的過渡期不得不與文官做了一定的妥協。大明的國防政策逐步調整成為收斂。

    鄭和下西洋也在宣德八年停止了長達20多年的海外探索之旅。所以說大明國防政策的不可持續性導致了鄭和持續下西洋成為泡影,更別說武裝擴張了。除非鄭和在前七次中能夠讓國家獲得數不清的鉅額財富(下西洋獲得的財富都進了皇帝的內帑,沒有進入國庫。所以大臣們激烈反對)。

    新國土需要長時間的移民鎮守,而移民與傳統的鄉土觀念衝突

    在退一步說即使開始了武裝擴張,那麼要想長治久安就得需要移民完成徹底的佔領。但是中國舊社會時期的農民非常講究宗親鄉土觀念,只要不是被逼無奈非常難以接受移民。

    小結:

    綜上所述,除非獲得國家的支援和對外政策的至少百餘年的延續;在加上移民的配合才有可能。否則即使鄭和船隊打算武裝擴張也沒辦法,除非打算海外建國。但是這樣做就有兩個結果,一個是有可能做大發展到現在。另外一個結果就是淪為勢力較強的海盜而已。

  • 4 # 星軌x550

    如果鄭和下西洋真的是殖民意圖的話,以明朝當時的國力就會提前發起大航海時代,首先席捲亞非歐,然後向東向南發現新大陸,登陸墨西哥並發現大銀礦,明朝就能第一個搞起銀本位金融系統,引發資本主義革命,同時工業革命也開始,接著是科技革命。美洲的土豆玉米的引進導致人口大爆炸,華人開始作為征服者遍佈全世界,引領人類命運的發展。

    但這YY一下就行了,鄭和下西洋只是奔著花錢去的,耗費巨大國資只是為了顯擺國勢。根本沒有去獲得利益的想法,因為當時中國什麼都有,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鄭和一路看到的只是荒涼與貧苦,這也使中國有了天朝上國的驕傲思想。中國幾千年來的重農抑商的思想是不會改變的,歷代皇帝只做考慮農業稅交不交上來,狠不得讓百姓全都去種地,讓人民的思想都禁錮在田地裡。那些文人也一樣,認為最好的治世就是百姓都種地納糧,絲毫不知什麼是民主,什麼是平等。中國也就是這個原因搞不起資本主義,那就更不可能去搞海外殖民了。

    反觀一下歐洲,哥倫布的船隊沒有鄭和的大,甚至連百分之一都沒有,但就是這小小的船隊發現了新大陸。歐洲人航海條件要比我們差,其資金支援比我們緊張,航海科學也比我們差,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歐洲人能一起大航海時代呢?

    窮人總想著往富裕的地方去,當時中國就是最富裕的地方,甚至印度也是歐洲人嚮往的,這也就成了歐洲人嚮往外面世界的動力。

    歐洲人出去是為了獲得利益的,如果真像哥倫布想的一樣海的對面就是中國的話,歐洲人也不會發起大航海時代,直接朝拜我們中國就行了。但偏偏中間有個美洲,不僅是未開化之地,還有大金礦與大銀礦,更有廣闊無垠的土地和更高產量的作物。殖民主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此後一系列資本主義化都展開了,歐洲開始追上中國並遠遠超過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爆AG超玩會已申請KPL席位競標,而夢淚稱“或許才剛開始”,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