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科日記

    茲有人類文明以來,人的價值不進體現在勞動上,更體現在技能,學問,思想上。教育的力量功不可沒。

    從中國古代的奴隸社會乃至封建社會,人們對掌握一定技能,專業知識,特殊能力的人都是很崇敬的。從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文王周易到商鞅變法,王安石改革,魯班造車。無一不是人才的功勞!

    管仲與孔子同樣是古代社會的聖人,他們的思想理念,行為準則至今仍然影響著處於當今社會的我們,以下我們對二人的人才教育思想逐一分析~

    管仲:

    1、實施官府教育。重視依靠政治手段進行教育管理。 

    2、建立制度,制約引導。管仲透過國家制度來約束人們的道德行為,如“選賢”、“舉惡”制度。 

    3、定期考核官員。管仲用定期考核的辦法,促進官員修德進賢,整個社會“陳力尚賢,以勸民智”,尊崇賢士,以獎勵人們求知。

    孔子:

    1、有教無類。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

    2、全面教育。即現在的“素質教育”。孔子認為教育目的在於全方位的來塑造一個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讓其單方面發展。

    3、因材施教。即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他們的智力水平和個性差異,來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

    差異:

    1.二人所處的位置不同,一個身處民間,提倡的是普世教育,是一種針對社會的教育型別。一個身處廟堂,考慮的是國家治理,制度建立,江山社稷。

    2.二人立場不同,一個是儒家,講求中庸之道,和諧共生。一個是法家,講求強大兼併,在實力上超過對方,以圖爭霸。

  • 2 # 友去情長留

    孔子教育有以下幾點:

    1、沒有門第之分,沒有貧富貴賤之分家,開放式教育,只要你來我就教你學習。

    2、不厭其煩的指導學生學習,在教學方面身體力行,一絲不苟不知疲倦的教育學生。

    3、孔子教育學生不但有書本上的知識,還注重素質教育,對於品德的塑造很注重,他說“志於道、據於德”,品質的好壞決定你的人生。

    4、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就是現在講的天賦。

    5、經常教育學生舉一反三,認真思考學到的知識,從中領悟其中的道理,應用到生活中。

    管仲教育思想:注意集中在士、農、工商上。

    1、培養各級人才,大到政府機關人才,小到基層將士及種地能手。

    2、大力發展農業,種桑麻養六蓄,不但鼓勵農民發展農業,還鼓勵政府機關人員務農。

    3、大力發展經濟,鼓勵子承父業經商。

    管仲身居官府要職,肩負國家興亡重任,管仲主張依法治國,組建各級政府部門管理國家。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教育他人,周遊列國教書育人,崇尚思想教育,使人注重仁、義、禮、智、信,長幼有序勤勞善良。

    他們位置不同,所以教育方式方法不同。

  • 3 # 柳暗花明9093

    孔子裡心只有學問的人,學而優則士,三人行必有我師,注重道德,看不起貧困。管伸能文能武,比孔子開明,有管理國家的本事。

  • 4 # 知常不病

    管子培養的是專才;孔子培養的是通才。

    管仲算是春秋時期的齊華人,服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在中國歷史上,是商朝名相伊尹之後的周朝的又一個名相。甚至他的歷史地位和對後世的影響,遠遠超過伊尹。因為管仲與鮑叔牙的友誼,使管鮑之交這一成語流傳至今且家喻戶曉。

    管仲是個體戶的鼻祖,做買賣起家。最早,管仲和鮑叔牙合夥經商,管仲家裡窮,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哪是貪這幾個錢那,他家生活窘迫,是我自願讓他的。”

    有這樣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搞砸了。鮑叔牙不生氣,還安慰管仲:“事情沒辦成,不是你的主意不好,是因為時機不好。”

    管仲早年曾求官三次,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

    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後面,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手下計程車兵全都瞧不起他,不願再跟他去打仗。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裡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並不真是怕死。”

    鮑叔牙替管仲辯護,極力掩蓋管仲的缺點,完全是為了愛惜管仲這個人才。管仲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嘆口氣說;“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是鮑叔牙啊!”管仲和鮑叔牙就這樣結成了生死之交。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從政。齊襄公十分殘暴昏庸,朝政很亂,公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公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公子小白。

    後來齊國政變,管仲先下手,卻因將箭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帶鉤上,沒能幫公子糾殺死小白,反讓小白卷土重來,逼魯國殺死了公子糾,自己也被髮送給齊恆公小白處置。

    管仲進了齊國的地界,鮑叔牙把管仲安排在自己家裡住下,隨後去向齊桓公推薦管仲。齊桓公虛心地向他請教富國強兵、建立霸業的方法。管仲講得一清二楚。兩人越談越投機,一直談三天三夜,真是相見恨晚。齊桓公接著就任命管仲為相。

    管仲,後世稱管子,是周穆王的後代,姓姬。是春秋時期法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管仲注重經濟和農業,反對空談主義,開創職業技能教育。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

    他說的: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種重視物質及經濟的思想和後來孔子的儒家中庸思想格格不入。

    孔子曾這樣的評價管子:“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 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還是披散頭髮,左開衣襟,同沒有開化的野蠻人一樣。

    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姓子,是商湯的後代。為逃避宋國戰亂,流亡到魯國昌平陬邑。叔梁紇人品出眾,博學多才,能文善武,曾官陬邑大夫。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

    叔梁紇與正妻施氏有九個女兒,沒有兒子。他的妾生了個兒子孟皮,卻因為有足疾,不能做繼承人。叔梁紇66歲時向魯國顏氏求婚。顏氏有三個女兒,最小的叫顏徵不滿20歲。顏徵聽從父親的決斷,便被嫁給了叔梁紇。

    農耕的古代春天有 祭拜大地的活動,叫社,人們認為土丘為大地之乳,祭拜會得到大地更多的回報。社火在晚上舉行並可野合,顏徵在尼仲山祭社時懷上孔子。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死了,埋葬於防。 孔子當時年幼,長大後不知道父親的埋葬處。母親顏徵死後,孔子先淺葬母親於五父之衢。然後,四處詢問父親的墓址,直到郰曼父的母親告訴了他。孔子才依照禮的規定,將父母合葬於防,併為之造墳,墳高四尺。

    孔子在魯國失意後,周遊列國,但政治主張無人採納。

    孔子是儒家思想開創者。但孔子在仕途上失魂落魄。主張“克己復禮,仁者愛人”的思想足以說明更重人文精神。晚年設私塾培養人才,但儒家重視精神與內在修為,培養的都是通才。

    管子著有《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足以說明重視物質基礎。是法家思想的代表,政治抱負得以付諸實踐。後世的孔明自比管仲,但成就很難與管子並論,管子是工商業者的鼻祖,主張開創職業技能教育,他要培養的肯定是專才。

  • 5 # 猛哥厲史

    管仲和孔子對於人才教育的思想,存在著實幹和空談的本質區別。產生這種本質區別的主要原因在於人格的不同。管仲是實幹家,而且有過硬的成績;孔子是大忽悠,只有吹出來的功績。

    管仲(公元前725-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輔佐齊桓公,對內政外交進行全面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在教育方面興辦官學、鄉學;鼓勵農、工、商,發展實業。

    後人將管仲著作收編成書,名為《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內容極豐,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論語》、《孟子》、《韓非子》中對《管子》都有引用,是研究中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管仲的政治方略在我們今天的改革、招商引資、外交政策、對外貿易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孔丘在治國上只留下殺少正卯、墮三都、流竄各國跑官要官,在教書育人上開辦私人公務員培訓班;述而不作,只有傳說選《詩經》、編《春秋》,由後世信徒記《論語》。有教無類,其實只教等級尊卑、男尊女卑的垃圾思想,以為君主當狗為樂事;對農、工、商一竅不通,且充滿鄙視。

    孔子曾這樣的評價管子:“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 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還是披散頭髮,左開衣襟,同沒有開化的野蠻人一樣。

    可是孔府後裔們,在帶頭剃髮易服,紮起豬尾巴辮子的時候,忘了祖先的話,當了漢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個月寶寶有時打呼嚕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