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678896983246

    《萬曆十五年》有兩篇有趣的附錄,是萬曆皇帝與內閣大學士申時行等的召對記錄,也就是皇帝召見大學士後的談話實錄,非常有意思,從中可以瞭解君臣談話的一些規矩和技巧。尤其是第二篇,非常生動,如見其人。在一番問寒問暖後,萬曆皇帝把一個叫雒於仁的奏本交給申時行:“先生每看這本,說朕酒色財氣,試為朕一評。”申時行等還來不及看,萬曆就急著逐條批駁雒於仁的奏本,大意是天下之人,每個都與酒色財氣沾邊,而雒於仁說的那些具體事實都出於誣陷(膽子也夠大的,赫赫)。然後希望大學士們對他“票擬重處”。“時行等對曰:‘此無知小臣,誤聽道路之言,輕率瀆奏。’上曰:‘他還是出位沽名!’時行等對曰:‘他既沽名,皇上若重處之,適成其名,反損皇上聖德。唯寬容不較,乃見聖德之盛。”這一番馬屁拍去,萬曆沉吟道“這也說的是”,但仍意氣難平,讓時行等再詳細看那奏本,一邊連連說:“朕氣他不過,必須重處!”時行等還是說好話,不想處置。結果皇帝又說:“如何設法處他?”直到時行等答應令雒於仁離職,皇帝才“天顏稍和”(萬曆還是度量小啊)。然後又提出一個難於回答的問題:“因先生每是親近之臣。朕有舉動,先生每還知道些。安有是事!”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很難回答:肯定雒於仁的舉報當然不行,即便大力否定,皇帝在一時暢快之餘也難免起疑心。好一個申時行,不愧是內閣首輔,當即回答:“九重深邃,宮闈秘密。臣等也不能詳知。何況疏遠小臣。”乾脆裝聾作啞,說事實如何我們根本不可能知道,言下之意,皇帝您是自由的,愛咋樣就咋樣吧,沒人知道。說完這個問題,時行等抓緊機會,希望皇帝出席一些重大活動,其時萬曆因不得自由,心灰意懶,對朝事非常怠墮,面對奏請,辯解說我病好了難道不想出來,“只是腰痠腳軟,行走不便”。時行等又提請皇帝早日立下太子——當時皇長子已經9歲,而萬曆私心想立5歲的皇三子為太子——以便讓他出閣讀書,面對這個頭疼的問題,萬曆竟然狡辯說:“人資性不同,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也要生來自然聰明。安能一一教訓?”簡直是不講理了,時行等於是回道:“資稟賦於天,學問成於人,雖有睿哲之資,未有不教而能成者,須及時豫教,乃能成德。”皇帝眼看自己沒理,只好說我知道了,先生們回閣去吧。時行等出殿後,萬曆卻又差人讓他們等著,叫人把皇長子和皇三子帶過來讓他們瞧瞧。時行等人等了很久,兩個皇子到後,又是拍馬,又是“熟視”,又是“注視良久”,順便又提起讀書進學的事,旁敲側擊,但終無結果。而萬曆皇帝的興致則漸漸高起來。結果記錄皇帝日常起居言行的史官大發感慨:“從來閣臣召見未有至此者,且天語諄復,聖容和晬,藹然如家人父子,累朝以來所未有也。”好一幅召對景象啊!(本站宣告:以上文章和觀點僅供學術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站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 Find X3有什麼隱私安全保護功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