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邇

    父母恩愛的相處模式是給孩子最好的愛。一個家庭的氣氛和母親有很大的關係,在家庭生活中爸爸愛護疼惜媽媽,媽媽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媽媽開心了,家庭的氣氛就會充滿愛和歡聲笑語,孩子在這種氛圍下身心才能更好的成長。

  • 2 # 歡樂寶寶屋

    用心陪伴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用心陪伴 ,是最長情的告白,默默守候,無言付出,換來的永遠比想象的更為驚喜。

    然而,我們很多時候,不是沒時間陪孩子,而是自己玩心重,要抽空打麻將,玩遊戲,淘寶,追劇,還有所謂的應酬…

    我們總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什麼,陪伴孩子很無聊,先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後快。

    父母和孩子的有效期很短暫,你欠孩子的,總是要還的,他們或許會用叛逆,搗蛋,乖張…等各種讓你煎熬悔恨痛苦的方式,回報你對他們缺失的陪伴。

  • 3 # 程小Yao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最需要的愛就是父母無條件的愛。愛就是包容,慈祥,愛是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動怒。愛就是凡事能包容,凡事能夠相信,凡事給予希望。

    而現在很多家庭存在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曾經看過一項調查,有80%的孩子在家裡沒有捱過打,而這80%的孩子中沒有一個認為父母是完完全全的愛他們。調查人員問孩子們,當他們聽話表現好的時候,感受父母愛他們嗎?孩子們表示是的,完全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而表現不好的時候呢?孩子們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有的孩子甚至覺得自己是多餘的,是被父母憎恨的。

    也就是說,當孩子們犯錯誤,父母懲罰他們的時候,他們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而他們表現好時,父母會給出表揚和呵護,孩子們會認為父母很愛他們。

    其實,無論懲罰還是表揚,父母都出發點都是愛。父母在懲罰孩子的時候,真切想法是,我們辛苦是為了誰?不都是為了你嗎?然而這種想法已經在無形中對自己給孩子的愛添加了條件。

    如何讓孩子感受並接受你的愛呢愛孩子,首先要給予孩子關注

    平時工作,生活即使再忙再累,也要固定時間與孩子進行互動,交流,給孩子留出陪伴時間,這個時間段,要以孩子為主,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給予積極正確的反饋,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被愛。

    愛孩子,就要將愛表現出來

    即使再小的孩子也能體會到父母的愛。因此,不要總是將愛隱藏在心中,對孩子要求過嚴。父母經常誇讚孩子,對批評方式講究一些和緩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多發現孩子的每一點點進步,少露出不耐煩,厭煩的模樣,更不要隨意說出,“你如果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 ,”這樣帶有條件和威脅式的話語去傷害孩子。

    愛孩子,就要將愛一直持續下去

    要想將愛持續,就需要和孩子不斷地溝通,給孩子關注。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他們的需求和成年人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作為成年人的父母,你需要什麼樣的情感交流,孩子也是同樣的。如今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對於孩子疏於照顧,選擇隔輩人照顧孩子,或者僱人照顧孩子,然後對孩子不管不問。這種代替式教養子女方式,缺乏溝通長大的孩子,容易導致性格缺陷,孩子缺乏安全感。

    愛孩子,就不要把自己曾經的遺憾寄託在孩子身上

    有個小故事:世界上有三種鳥,第一種鳥很聰明,生下來就會飛;第二種鳥很笨,怎麼都不會飛,但是它夠勤奮,終於有一天還是學會了飛翔;第三種鳥,既不聰明也不勤奮, 就下一個蛋,把希望寄託給下一代。

    有這樣一種家長,把自己未完成志向和意願,強加給孩子,逼迫孩子去走一條他們不喜歡的路。用特別高期待值去“綁架”孩子時,孩子除了感受到壓力,會變得沒有自我,情感淡漠,沒有快樂而言。

    愛孩子,就是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在父母眼裡,孩子的表現可能與自己的期望大相徑庭,但孩子即使表現得再差,也是自己的孩子。

    因此,父母要學會調整自己心中的期望,無條件地接受孩子,愛孩子。當孩子不再為因為無法滿足你的需要和期望而承受壓力時,他也就能夠感受到你的愛,這種愛能夠賦予他力量,增進他的勇氣和能力,去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 4 # 樂觀佰愛

    4月的微博熱搜,出現了連續兩件與孩子相關的事。

    一是三歲童模妞妞,在拍照時因不配合被媽媽狠狠踹了一腳;另外一件事,是一個17歲的男孩,因在車上和媽媽發生口角,突然衝出車門,從上海盧浦大橋跳了下去。

    而作為當事人的兩個媽媽,一個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發出了一份“缺乏誠意”的“道歉宣告”,另一個則癱坐在高架上痛哭。

    我相信,這兩位媽媽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就像妞妞媽媽在採訪裡說的那樣,她是妞妞的媽媽,她比所有人都更愛妞妞。然而她們卻都愛錯了方式。

    究竟什麼樣的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他成為他自己的過程,愛是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

    愛TA,就讓TA做自己

    財經作家吳曉波,給18歲的女兒寫過一封信,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你需要判斷的僅僅在於,這次浪費是否是“美好”的。

    而他的女兒從小學一年級起,就一次又一次地更換自己的“理想”,從最初想做遊戲機房的收銀員,到海豚訓練師、寵物醫生、文化創意、詞曲作家、花藝師,甚至家庭主婦,吳曉波都不予干涉。

    當女兒獨自一人去溫哥華讀書時,吳曉波這樣安慰淚流滿面的妻子:這個孩子從此獨立,她將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大學、工作和城市,當然,還有喜歡的男朋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吳曉波一直都在支援女兒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喜歡,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的喜歡了,你才會去投入,才不會抱怨這些投入,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感情。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懂得給足孩子成長的空間,讓孩子在探索成長中,生出屬於自己的凱甲,長成自己想要成為的自己。而不是把孩子當做賺錢的工具,讓孩子在成長中逐漸迷失自我。

    孩子喜歡,是一切付出的前提

    著名鋼琴家郎朗二歲多時,在看《貓和老鼠》的動畫片時,迷戀上了貓彈鋼琴的樣子,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他坐在自己家的舊鋼琴前彈出了動畫片中的曲調。

    郎朗的這一天賦被他的爸爸看在眼裡,因為孩子喜歡,郎朗父親不惜辭掉自己的工作,陪孩子一起北上求學,考入全國最好的音樂學校——北京音樂學院附小。最後出國深造,成為了一名國際鋼琴大師。

    但很多父母讓孩子學愛好總帶著功利心,比如孩子喜歡街舞,有些父母就會覺得街舞是不務正業的愛好,沒有學鋼琴、學芭蕾舞看起來那麼高大上,就逼著孩子去學他們原本不喜歡的東西,這樣反而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 5 # 愛嘮叨的馬小媽

    在繪本《愛你本來的樣子》中講述這麼一個故事:

    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最大禮物,就是保證爸爸媽媽永遠愛他們;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而是愛他們本來的樣子。

    但是,一次的保證不會進入他們的心中,孩子需要父母一再地提醒這件事,直到這些話深深地紮根在他們的心底。

    在生活中,當孩子和父母說想玩時,有些父母會說:“好,寶貝,我和你一起玩。”有些父母會說:“你該學習了!”

    現在很多父母的侷限性就在於只有考第一才算有出息,只有考高分才能上重點,只有上重點才有好工作,好工作才能找到好物件。

    中考前,白巖松和兒子開過一個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

    白巖松曾給孩子寄出了一封“人生郵件”,郵件中特別強調“不爭第一”。他認為,當了第一的人也許是脆弱的,眾人之上的滋味嚐盡,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涼,於是,就將永遠向前。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勝者,每一次第一總是一時的風光,卻賭不來一世的順暢。

    每一個孩子都像一棵樹,他們都要長成他們該有的姿態。可是有些父母想讓他們開花,有些父母想讓他們結果。

    所以父母對他們修修剪剪,想讓孩子往他們希望的方向發展,不顧孩子的感受。有時候,孩子或許想當平凡普通的小草,但大人以愛得方式培養,為了迎合他們,孩子很辛苦。

    因此,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愛就是,放開手,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 6 # 平凡的世界jw

    我自己的感覺,不喜勿噴

    對於男孩子最好的愛是爸爸愛媽媽

    對於女孩子最好的愛是媽媽崇拜爸爸

    不過做到這兩點需要太多的細節

  • 7 # 菡瑄日常

    我的理解: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忘我無私、純潔、無需回報的愛,是天性天倫的愛,每時每刻都記掛在心的真誠摯愛。

    孩子是父母的靈魂,天氣冷時會想起孩子會不會凍到,吃飯時會想起孩子在外會不會吃飽,出遠門時是不是一路平安、萬事皆順。在任何環境和場合下都會想到孩子的幸福和安危。這就是作為父母的牽掛之心。

    古人云“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牽掛。寧可自己吃糠咽菜,挨冷受凍,也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寧願失去自己生命,也不願孩子有一點危險。這就是做父母的心願和大愛無疆的父母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被兒媳趕出去,這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