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礦綠松石專家
-
2 # 風吹來的西瓜
傳國玉璽足夠引起一場戰爭。
蘭亭集序在文化造詣上是巔峰造極,但是在傳奇身世上無非也就3位唐皇的因緣奇聞。和傳承千年的傳國玉璽沒得比。
-
3 # 馬德里的陽光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關於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傳說是這樣的:秦始皇在39歲的時候一統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雖然是個短命的王朝,但不可否認,秦始皇奠定了後代兩千多年的政治基礎。
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秦朝之後,制定了一個象徵物,此物就是傳國玉璽。秦始皇初定天下後,便打造出一枚玉璽,上面刻有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從此傳國玉璽就是皇帝的象徵。秦朝僅僅存在了15年的時間,傳國玉璽在秦三世子嬰投降後,交到了劉邦身上。劉邦拿到了傳國玉璽,建立了漢朝。在此之後,這玉璽便入了漢家,代代傳承,直至西漢末年。西漢末年,王莽篡漢,一次因為生氣,將傳國玉璽狠狠的摔到了地上。於是玉璽就此缺了一角,後來被王莽用黃金所鑲補。赤眉軍攻佔長安,玉璽到了赤眉軍手中。赤眉軍也沒有建立王朝,他們被漢光武帝劉秀擊敗,這樣一來,傳國玉璽再一次到了劉家人手中。可是到了東漢末年,傳國玉璽的下落就不知所蹤了。漢少帝為了躲避戰亂,逃出宮了。
外逃之後的漢少帝逃亡時沒有將傳國玉璽隨身攜帶,等到他回來時,傳國玉璽已經找不到了。沒有人知道這其間傳國玉璽又流過何人之手,經歷了什麼。後來玉璽出現在了一個宮女的手中,之後玉璽就傳到了曹操手裡。這時候的曹操在上面又加刻了“大魏受漢傳國之璽”八個字。司馬氏篡權後,玉璽便入了司馬氏手中。南北朝時期,這一大亂世中,傳國玉璽經歷了很多位皇帝。直到隋朝的建立,玉璽便就此入了隋宮。
唐朝時期,傳國玉璽一直在唐朝皇帝手中。可是到了後唐時期,後唐末帝李從珂帶著這方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此後傳國玉璽下落不明。雖然傳國玉璽的下落不明,但是對於它的傳說從來沒有停止過。
《蘭亭序》全文共324字,出之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之手;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真跡已被唐太宗李世民帶進了昭陵.
而永和九年便是開頭的四個字;永和雖為年號,但喻意吉祥;九為乾數,九又通久,為數字中最大的.我想在這片淨土上收穫一份平和而長久的情感。
作者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人(山東),因官至右軍將軍,故又稱“王右軍”。東晉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四十餘居住在山陰的一些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參加雅集的多為當世名士,一道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事後這些詩篇彙編成集,《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序文受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信奉的老莊思想影響頗深,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這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型,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風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流傳於世的《蘭亭序》有兩種。一是唐太宗時馮承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
《蘭亭序》書法本身的藝術魅力:點畫注重提按頓挫,精到而多變,同一點畫,寫法多樣,無法而有法,能寓剛健於優美。結構強調欹正開合,生動而多姿,同一字形,絕不重複,能盡字之真態,寓欹側於平正。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總覽全篇,行筆不激不厲,揮灑自如,收放有度,點畫從容而神氣內斂。自始至終流露著一種從容不迫,瀟灑俊逸的氣度,給人以高雅,清新,華美,蘊藉的藝術感受。從形質到神韻均成為後人學習行書的典範。《蘭亭序》書文並美,表現了晉人特有的超然玄遠的深情與風采,這種深情與風采為晉人所獨有,為後人稱慕與景仰。
要說兩者的價值孰高孰低,應該說不分伯仲,都是價值連城,兩者都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
-
4 # 《伶盜龍》十一哥
此問題問的好,又不好,我只用一句話自然明白,當此兩件真品出現時,誰人信?誰人能信?誰人敢承認?專家?學者?不可能的事。宣齋藝術館、古今天下頂級鑑藏家 林衡,其館藏有歷代失佚名畫真跡數百卷,包括有“十大名畫”真跡,如《清明上河圖》《洛神賦圖》《歷代帝王圖》《九龍圖》《富春山居圖》《韓載夜晏圖》《五牛圖》《女史箴圖》《八十七神仙卷》《孔子弟子像》《天王送子圖》《搗練圖》等名家真跡,解密真宣千古之謎、北宋汝官窯千古之謎,發表了文章論文一百六十多篇,在文博界可是首屈一指的論文,釋出了百萬懸賞令,通知名單所有裝家,八個月至今無一人敢來領賞,那你覺得若有人找到了此二樣真跡,會有人敢認嗎?當然不會有,這就是藏品亂世。以下是中國失佚百年的十大名畫真跡、大明宣德爐簡稱真宣,北宋汝官窯,請細細品鑑。
-
5 # 子衿書法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上面刻的八個字,是秦丞相李斯用小篆雕刻上去的。
說起傳國玉璽,有許多的故事。如和氏璧,張瑜竊璧,完璧歸趙。說到價值的話,我們就單講完璧歸趙的故事吧。
和氏璧原是楚國的寶物。楚國令伊昭陽在一次宴會上,把和氏璧拿出來給群臣觀賞,突然發生了火災,一陣忙亂之後,和氏璧不翼而飛。有人說是剛剛到楚國不久的張瑜偷了。這一段按下不表。和氏璧從此便消聲滅跡。在此期間,和氏璧展轉到了趙惠文王的手上。當時的秦國在七國中勢力最強。而趙國與秦國接壤。趙國雖然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與秦國形成對峙的局面。
秦王聞說和氏璧在趙國,便派使者到趙國對趙惠文王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趙王明知是秦王的奸計,想拒絕,就會給秦王找到攻打趙國的理由。送去呢,卻心有不甘。進退兩難之際,大臣們推薦藺相如做趙國使者。藺相如便對趙王說,讓大將軍廉頗做好防禦的準備,自己帶著和氏璧去秦國。後面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完璧歸趙。在這是說的是價值。
一件十分珍稀的寶物,通常會用“價值連城”來形容它的價值。十五座城池來換一塊玉璧,可想而知,和氏璧的價值。
《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最為得意之作。有天下第一的美譽。唐太宗對它十分鐘愛。當時得到《蘭亭序》時,對尋找有功的簫翼賞賜千金。進爵三級。而持寶人辨才,免去欺君之罪,賜黃金五百兩。雖然花了唐太宗不少的錢,尚不足一個城池的價值。
玉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以玉的品質來象徵君子的德行。這兩件中國歷史上的寶物都沒有留傳下來。但從價值上來講,傳國玉璽價值無疑要比《蘭亭序》高很多。
(文中圖片均來自於網路)
回覆列表
實為無價之寶
從材料分析:傳國玉璽據史書記載是用和氏璧製成,和氏璧這樣的品質現在的價格約為8萬每克,為秦始皇所作,方圓四寸,大約750立方厘米,密度大約3克/立方厘米,得出貨物價值約合人名幣1.8億元。
從歷史價值分析:玉璽,為秦始皇所作,代表了中央集權最高權力的象徵,綿延兩千年的皇權制度,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以清朝的普通芝麻小官員官印來看,它的拍賣收藏價值達到55萬之多,況且是跨越千年,印中極品的傳國玉璽,其文化積澱與歷史價值又豈是區區幾位數字可以比擬的。
可惜,傳國玉璽傳承千年,最終消身匿跡。
秦王說拿15座城池換和氏壁,也就是說原材料就
價值15個城市地理位置而言是比較富裕的城市,所以相當於江蘇,廣東,浙江三個省的所有城市50-100年的收入。
加工後的價格和價值要按成本的200%-300%計算,也就是說,秦王統一全國後,傳國玉璽就值8個省直轄市100年的總收入了。
當然,每發生一個歷史,價值就會翻一翻,比如說
王莽篡位,東吳孫堅因玉璽損命,袁術稱帝,傳國
玉璽的價值已經達到全國400年的總收入了。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篇被歷代書家公認為舉世無雙的“天下第一行書 ”,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羲之被後人譽為“書聖”。晚年書法爐火純青,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蘭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 目前世上沒有真跡,只有唐朝虞世南和唐朝禇遂良臨摩本,其中最受推崇的是虞世南的臨摩本,王羲之的真跡,公認的世上早已沒有了。幾年前,平安帖的摹本,賣了3億零800萬。臺灣故宮的快雪時晴帖,國寶級文物,也是唐代的摹本。如果王羲之真跡現世的話,被鑑定確為真跡,拿出來拍賣,只能是無價之寶價值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