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琦琦九零後大叔

    城邦的形成

    古風時代,在荷馬時代形成的各族分佈範圍內,先後建立了奴隸制城邦,共達二百多個。在北希臘、中希臘西部、南希臘北部以及小亞細亞西岸的北部,伊奧利亞人建立了很多城邦,其中重要的有底比斯、達爾斐等。在中希臘東部的阿提卡半島、優卑亞島、愛琴海中部的島嶼直到小亞細亞西岸的中部,愛奧尼亞人建立了很多城邦,著名的有米利都、愛非斯、卡爾息斯和雅典。在南希臘的南部和東部、克里特島以及小亞細亞西岸的南部,多利亞人建立了斯巴達、亞哥斯、科林斯和麥加拉等城邦。在古代希臘,城邦(polis)就其政治意義而言首先是指高於家庭、村落、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聯合體,即公民集體。這些城邦往往都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附近的若干村落,其特點之一是小國寡民。希臘城邦小者如厄齊那只有100平方公里,較大者如斯巴達,其領土也只有8400平方公里。雅典是2550平方公里,當其全盛時代,居民共約40萬。

    希臘各城邦形成的初期階段,氏族貴族獨佔政權。他們為了鞏固其特權地位,利用和改組氏族部落的機構:從氏族貴族中選出執政官或類似的官員;大力削弱民眾會的權力,使它成為單純地從貴族中選舉官員、形式地表決貴族提議的機構;一切權力集中到由議事會轉化而來的貴族會議那裡。氏族貴族統治時期,社會的各個方面還帶有氏族制度的殘餘。氏族部落組織、氏族血緣關係的影響還延續很久。農村公社或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氏族制度的殘餘在習俗和宗教上也有保留。氏族貴族常常利用這些氏族制度殘餘為自己服務,從而阻礙著國家的進一步形成。

    貴族政治在一些城邦中並未長久維持下去,有的城邦,如雅典由於平民反抗貴族鬥爭的勝利,貴族政治為僭主政治所代替,最後達到奴隸主民主政治。有的城邦,如科林斯則由貴族政治經過僭主政治轉變為寡頭政治。只有斯巴達,政權長期保持著貴族政治的形式。

    希臘的城邦,就其形成的方式或途徑的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氏族部落經過自發的、長期的解體過程,國家從氏族內部發展起來的階級對立中直接產生出來,雅典是這類城邦的典型。二是具備了國家產生的社會經濟條件,透過奴役被征服的居民,從而緩解了征服者內部的矛盾,征服者本身的氏族部落組織在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對抗中轉變為國家機構,斯巴達就屬於這類城邦。三是透過殖民活動形成的城邦。

    殖民城邦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希臘開展了大規模的殖民活動,其範圍涉及黑海沿岸並擴充套件到西部地中海。這是奴隸制城邦佔土地、建新邦的海外殖民。參加殖民的城邦共有四十多個,建立殖民城邦一百三十多個。開展如此大規模的殖民活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見的是因為人口增加、耕地有限,過剩的人口只好到海外去尋找生存空間。有的是由於土地兼併,破產失地的農民到海外另謀生路。也有的是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而被遣送出國或安插於外者。殖民者到達目的地後,立即趕走或奴役當地土著居民,分配土地,推行奴隸制剝削方式,建立起新的城邦。這類城邦一般實行母邦的政治制度,但在政治上不依附於母邦,而是獨立的。

    經過大殖民活動,希臘人在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西地中海北岸、黑海沿岸等地建立了許多新的城邦。較重要的有西西里島上的敘拉古,義大利的他林頓和敘巴里斯,高盧南部的馬賽利亞,愛琴海北岸的波提底亞,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拜占庭,黑海南岸的西諾普等。

    這些殖民城邦,在促進希臘經濟和文化發展上起了很大作用,它們加強了希臘各邦和海外各地的商業聯絡,為希臘接觸並吸收埃及、巴比倫和腓尼基的文化提供了方便(在這一時期希臘人襲用腓尼基字母,創造了自己的字母文字)。當然,希臘殖民者對土著居民的劫掠、奴役和屠殺,也給殖民地原有居民和周邊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 2 # 歷史上的小書童

    大家好,我是小童,首先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城邦國家。

    城邦國家:公元前8~前2世紀古代希臘的城市國家。當時數百個城邦並存,出現過許多城邦聯盟。 古代希臘最強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達第二。想必這倆個大家都有所聽聞。所謂城邦,就是一個國家,它以城市為中心,周圍是鄉鎮。其實有點類似於我們的一個市級行政區。

    西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個人以為有一下幾點:

    1.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希臘文化的傳播影響所致。我們知道在古代,古希臘文化是歷史優秀文化的代表。隨著人口的遷移,文化的融合,導致文化在西域的生長。

    2.地理環境條件的限制。一個城市的地理特徵受整個區域的影響。如果城堡之間彼此孤立,難以達成政治一致,訊息不能及時傳達,信仰不完全一樣,那麼久而遠之就會形成兩個自制的城邦,慢慢會成為一個個的小國家。

  • 3 # 銜筆書史

    看了題目下的回答,覺得都有些文不對題,銜筆來說說西域的城邦式國家是如何形成的。

    列寧曾經對城邦國家的形成做出過這樣的論述:“當時山河海洋對於所造成的障礙比現在大得多,所以國家是在比現在狹小的多的地理範圍內形成起來的。(《列寧全集.二十九卷》)”

    那麼,古代西域符合這樣的條件嗎?我們先從衛星地圖上直觀地感受一下——

    這片地區,雖然不能說是完全的不毛之地,但至少自然環境相當惡劣——單單橫旦在其中的達克拉瑪幹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就佔據了這片區域中絕大多數的面積。

    這樣問題就來了——西域人民雖然習慣了這樣的自然環境,但人總不能靠吃沙子過日子,要想活下去,就得從矬子裡拔將軍,找到相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

    幸好,在這片區域裡,還有三條大山脈存在——喀喇崑崙山、阿爾泰山和天山。

    這三條山脈的頂端都位於雪線之上,每年的雪山融水匯聚成河流,並在戈壁沙漠上形成了一個個綠洲,這些綠洲,就成為了西域人民不可多得的庇護所。

    在自然條件的驅使下,人們紛紛匯聚到綠洲附近,最初的西域城鎮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逐步形成的。

    這樣的城鎮,它的承載能力自然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西域國家形成之初,都是在人口和範圍有限的情況之下,以城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個城邦式的國家。

    這些國家的規模有多小呢?根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在當時西域的接近六十個國家中,規模最大的烏孫國,“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大約類似於西漢一箇中等規模的郡,而最小的渠勒國,“戶三百十一,口二千一百七十”,規模還不如西漢全盛時期的一個鄉。

    而希臘城邦的形成,雖然也有愛琴海上諸多島嶼的自然條件影響,但形成的主要原因還是希臘的米諾斯-邁錫尼文明滅亡之後,厭惡了專制統一政權的希臘各地居民透過“居地統一運動”逐步自發形成的。

    也就是說,西域諸國的規模與形式與希臘城邦雖然相似,但形成的原因還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 4 # 凌煙閣論史

    題主的意思是:西域都是城邦小國吧。他們只是在“小”這個層面上是相同的,而體制上、經濟上卻與希臘城邦差異極大。

    他們為什麼都是小國?為什麼沒有大帝國?凌煙閣為來分析一番。

    對西域國家,最大的制約條件是“地理”。高原、山脈、戈壁、沙漠,這些天然的限制,直接約束了西域國家的規模。

    一、地理條件所限,他們的國家只能發展到那麼大

    上圖是百度地球的截圖。

    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星星點點的綠色小塊,這就是依靠雪山融水的一片片綠洲。這麼看可能不直觀。看下圖:

    我這麼一圈,看得很明顯。這些小塊綠洲,非常的碎片化。

    受地理條件所限,西域的國家只能依託綠洲而建。綠洲本身就小,他們的城邦國家大不起來。

    看這張圖就比較清晰了:

    我們看到,漢代的西域國家,基本與綠洲位置相對應。

    那問題來了:

    他們為什麼不聯合起來,或者說為什麼沒有人把他們聯合起來建立成一個大一點的國家呢?

    二、地理條件所限,建立更大的帝國,經濟上難以維持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西域的綠洲分佈非常碎片化。

    而把這些碎片分隔開的是什麼呢?

    這些分隔,不是沙漠,就是戈壁,或者是高大的雪山。如下圖所示:

    古代不像今天,有公路、鐵路、機場等,那時是原始的交通情況,只有靠駱駝、馬或者人本身。假如古代某個綠洲國家打算統一西域,那麼他首先要有大規模的軍隊,但問題是:他規模有限的綠洲國家,能養得起這樣龐大的軍隊嗎?何況統一西域,起碼要連續數年或數十年的征戰,國家財力允許嗎?

    即使某個國家勉強統一了西域,那麼他怎麼維持這個帝國呢?

    收稅工作就很不經濟,花一塊錢成本不知道能不能收回五毛錢?

    結語:地理條件所限,西域只能是城邦國家林立

    在惡劣的地理條件限制下,沙漠、雪山、戈壁成了天然的國家分界。

    想要在西域建立大一點的國家,只能由域外的更有實力的國家來完成。

    (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飛機20寸行李箱放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