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羈絆浪子
-
2 # 小葉好帥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範圍太大了,但是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電影《十二怒漢》。
這個電影最經典的應該是1957年好萊塢版本和2007年俄羅斯版本。我個人更喜歡1957年版本的,這部電影以一個18歲的男子殺死自己的父親這個案子為背景,由12個普通人(他們的這些人以前都不認識)組成陪審團來決定這個男子是否有罪。電影是以陪審團為主角的法庭戲,是探討美國陪審員制度和法律正義的經典之作。一部從頭至尾幾乎在一個場景裡拍攝的電影,陪審團成員針對男孩是否有罪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片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他們內心都存在矛盾,反覆思考者自己的立場。總之你看了不會後悔。
另外俄羅斯版本的也不錯,也推薦。
-
3 # 古典飛雪
開會戲拍的精彩的就屬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慶餘年》了,就是慶帝開慶功宴,範閒喝醉做詩成為詩仙的精彩片段!
這一段戲拍的太精彩了!範閒被郭寶坤質疑那幾句詩不是範閒所做!是抄襲的!長公主聯合莊墨涵企圖栽贓陷害範閒的那一次!範閒可謂是替南慶掙足了顏面!替自己撇清了嫌疑!整個宴會百餘首詩出自於範閒之口!看呆了整個宴會的人!看傻了長公主和莊墨涵!也看爽了本人那顆打臉對手的爽快之心啊!從此小范詩仙的聞名傳遍天下!整個片段參加拍攝的人最多,精彩之中的精彩!我一連看了好多遍還是想看!太過癮了!除了想讓範閒死的長公主和想救弟弟的莊墨涵還有被範閒打過的郭寶坤父子外,其他人都是高興的激動的!還有整個南慶國的人都是崇拜範閒的!就連北齊皇帝都對範閒有好感!範閒透過這次宴會他詩仙的名聲傳遍天下!
這段開會戲拍的是最精彩的!
-
4 # 悅動解說
華語電影開會戲拍的最好的一場,我覺得應該是姜文《鬼子來了》。
片子雖然是黑白的,但是開場的音樂和鬼子們的馬隊以及老鄉們的各自反應,都給人一種濃墨重彩的華麗登場的一群小丑的感覺。
(其實,姜文除邪不壓正以外的所有電影,都給人一種濃烈的炙熱感,這個片子也是)
想幫大家會議一下這場開場戲之前的背景設定發生了什麼。
姜文扮演的馬漢三夜裡偷情癱瘓老爺子家兒媳婦,突然敲門聲,然後手槍頂著馬漢三頭,硬生生塞給他兩個裝著人的麻布口袋,還說讓他們審一下,年三十夜裡來取人取口供。
其他資訊都沒留下,只知道,這個人叫——“我”。
第一個鏡頭給出的就是工工整整兩個漢字:口供。
長老開口就問“叫啥耶?說話耶?”
但是沒有任何反應。鏡頭也完全不交代被審的人。
然後就看到馬三兒匆忙跑過去,然後跑回來,帶回來一把解開的繩子。
這時候我們知道,他把繩子解開了。
但長老問話之後還是沒人回到,馬三又想起了什麼,又跑過去,這一次給了鏡頭。
這時候我們才發現,這倆人仍然是被塞住嘴的。是真的好笑。
於是,整場審問還沒真正進行,這個村的執法水準已經展示的非常飽滿了。
好戲正式開始了。
你發現,姜文要講的是,真正可笑的不是傻,是自以為是的聰明。
場景非常有趣的被一張布簾一分為二。彰顯出了全村人的智慧,這樣就可以做到讓他倆看不到自己的臉。
先開口的是翻譯官。另一個是日本軍人。
當問日本軍人叫什麼的時候,翻譯官替他回答了。
但聰明的長老表示不相信,要讓鬼子自己說。
於是鬼子在被重新按好下巴之後,罵了一大串兒街。
村民面面相覷,“為啥這名,這麼長?”
於是讓翻譯官翻譯。
這就是自以為是的好笑之處了。
翻譯官說的你不信,非要日本人自己說,日本人說了你也聽不懂,然後就聽翻譯官再翻譯。
但經歷過翻譯官翻譯的日本人口供,明顯就可信了。
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叫,秀了一波操作。
中國式開會最常見也最有趣的是啥?就是驢唇不對馬嘴。
於是,最有趣的一幕出現了。
長老聽取了馬漢三的意見,審問到:我是誰?
於是,問者自問,答者自答。雙方你來我往,不亦樂乎。看似挺熱鬧,其實狗
-
5 # 易樂指南
開會在企業組織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做決策、商討合作、訓練員工、分配任務、頭腦風暴等等,但有調查發現公司居然要花費15%的開支在會議上!然而燒錢的會議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員工們又是怎麼看待會議的呢?
所以,有人笑稱:“開會如戲,全靠演技!”
在開會的時候,大家用炯炯有神的目光,表現出對領導的關注,用善意的微笑,表達出對同事意見的支援與贊同,即使此時頭腦中已閃現出無數條吐槽的彈幕,“這都是什麼玩意兒啊!”這一表現,用專業術語來講呢,叫做“表層動作(surface acting)”。
表層動作是指員工在工作場合中透過調控表情行為,如面部表情、動作姿勢、聲音語氣等,做到最起碼從表面上看,符合組織需要的情緒展現規則(黃敏兒,吳鍾琦,唐淦琦,2010)。這麼說來好像有些抽象,看下面的圖就懂了!
阮經天在節目中,男扮女裝做空姐,被其他人“嘲笑”,內心想必也是一萬隻羊駝在奔騰。可是就他的“工作”性質而言,作為空姐,不應對顧客表現出“憤怒”這一消極情緒,所以只好忍氣吞聲地保持圍(微)笑。
以往對錶層動作的研究集中在員工和顧客互動的情景當中,研究發現它會造成員工的情感耗竭(俗稱心累……),服務的質量與表現也會隨之降低。
那麼在開會這一情景設定中,表層動作對員工是否有著相似的影響呢?Shanock等人(2013)的研究為我們揭曉了這一答案!
他們招募了數百名員工作為被試,分別來自各種型別公司的中層,並且會定期參加會議。首先,員工透過線上的方式完成表面動作量表和知覺會議有效性量表,來測試題目和會議情境的切合程度,以及員工對會議有效性的評估。並在三個月後,線上完成情感耗竭量表以及辭職意願量表,來測試員工“心有多累”和對離職的意願。因為在同一時間填寫問卷,員工的心理狀態會比較相似,可能會使實驗結果不準確。例如:員工在開完一個低效的會議後,心懷抱怨地填寫問卷,自然會覺得會議不高效,自己心也累。但如果換一個時間,再心平氣和地填寫,這兩方面的結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實驗中控制了工作崗位層級(joblevel)。因為一般來說,工作崗位越高,越有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自然也更少地有表層動作。
經過上述調查,作者透過資料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表層動作本身直接就會加強員工辭職的想法和增快情感耗竭的程度。此外,員工在開會時,越多的表層動作,就越覺得會議效率低下,進而體會到情感耗竭程度就越高,並且辭職的想法就越強。
也就是說,在會議中,員工越去隱藏真實情感與想法,越會覺得心累,覺得開會簡直是在浪費生命,有種想要捲鋪蓋走人的衝動。
對於員工個人而言,長期有這種負面情緒,可能會讓他們患上“會議恢復綜合症”(meeting recovery syndrome)(Rogelberg, Shanock, & Scott, 2011),即他們需要花不少時間才能從會議後的消極情緒中緩過神來。
而對於公司而言,同樣有著巨大的損失。不僅公司會流失很多好點子,還會降低員工的工作效率及質量。最後,員工要是任性地跟公司說再見,公司不僅損失了一名人才,而且之前招聘、培訓付出的一切都付諸東流了。Oh My God!
因此,作為一個有魅力的公司,首先不能讓員工受如此委屈!公司應是員工的堅強後盾,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被支援的,進而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這也啟示公司,對於負責會議事宜的員工來說,需要把他對意見的開放程度納入考慮因素,這樣也有助於員工更自在地去表達想法!
回覆列表
我心裡冒出來的第一個標準回答《十二怒漢》啊。
不管是57年西德尼·呂美特那部黑白版,還是07年俄羅斯那部,《十二怒漢》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展現導演在一個封閉的狹小空間裡的排程水平(俄羅斯那部還沒那麼“密室”)
《十二怒漢》開頭拍攝時用的是18-28mm的短焦鏡頭,廣角全景鏡頭,俯視拍攝眾人,這個時候大家都是這個案件的一般透過路人,漠不關心。
打光也挺講究,一開始時間是正午,所以角色臉上都沒有陰影,隨著時間流逝,太陽漸漸落下,角色臉上的漸漸濃重、銳化。到要出結論時,每個角色臉上都有不一樣的陰影,壓抑的感覺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