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六讀歷史
-
2 # 人性BUG
我個人覺得是。
同齡人也好,不同齡人也好,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都是比較中產生的,但是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1.我們從小教育就是和自己的人進行比較,要不然就是臭棋簍子下棋,越來越臭。優秀的人肯定是少數,所以我們會焦慮,會害怕
-
3 # ALAN190152580
最近睡眠嚴重不足,比較焦慮,看了這篇文章之後,更是雪上加霜,產生了恐慌,這是來自於網路的一偏爆文,刷遍了朋友圈,我也仔細看了這篇文章,有觀點,有論據,還舉了很多你無法反駁的活例子,可以說真的是無懈可擊,更甚的是它一下子戳中了當代很多年輕人的痛點,可以說是很扎心的,連韓寒都不得不站出來發文了,這是在販賣焦慮,製造恐慌。有人說他是心靈的雞湯,是心靈的毒雞湯,一下子毒的你五臟劇烈,肝腸寸斷。這是一篇名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自媒體文章,文章主要從摩拜單車被收購一事說起,講述了“同齡人”胡瑋煒的“成功人生”,如何從一個普通記者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
文章裡寫下了很多“雞湯語句”,比如:
“不管你願不願意,中年都如約而至。”
“大學畢業後五年,你就會發現,‘同齡人’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名詞。”
“不會再有勻速前進的同齡人,你要麼一騎絕塵,要麼被遠遠拋下。”
“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緩慢成長,也是一種退步。”
“千萬不要在年輕時不愛錢,不愛努力和打拼,每天過得雲淡風輕。”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從來都不會打招呼。”
不得不承認,作者確實很厲害,一下子擊中了當代年輕人的痛點,一下子激起了年輕人的共鳴,像一記重拳一樣,擊的你振聾發聵,癱軟在地,無力還擊。整篇文章都是在表達一個很殘酷的事實,那就是你不努力,你就要被你的同齡人超越,甚至遠遠的甩在身後遠,你的同齡人都在努力,都在大踏步的前進,你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文章還是充滿正能量的。看過文章的年輕人,我想你沒有任何理由睡大覺,荒廢青春了吧。至少它能激勵你進步,成長。而不是選擇安逸
2.文章過分的強調有錢就是成功,容易給年輕人造成恐慌和心裡負擔,好像我沒有錢,就是被別人甩在身後,被拋棄了一樣。這樣容易誤導年輕人,金錢就是成功的標配,沒錢就是被拋棄,容易造成價值觀的扭曲。在這個物質高度發達的社會下,每個年輕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焦慮,擔心自己被社會淘汰了,社會發展太快,擔心自己反應不過來。此文一出,無疑更加焦慮
3。文章拿胡瑋煒的例子和普通人做對比,這是不對的,畢竟像胡瑋煒這樣的只是個例,極少,可以這樣說胡瑋煒絕對是他們同學中出類拔萃的,拔尖的。拿個例和普遍做對比,是不恰當的。
4.成功是沒有標準的,金錢不是唯一,金錢至上的社會是扭曲的,文章過分渲染,也是不對的。
其實年輕人不要過於恐慌,你只要和你身邊的朋友,同學比就行了,你會發現,其實你和他們的差距沒有多大 ,沒有像文章說的差距越拉越大。每個人所從事的行業都不一樣,或者說每個人找到平臺也不一樣,進步的速度當然都不一樣,沒有可比性,過於一味的強調有錢就是成功是不對的,人生定位成功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
看到也有網友用更赤裸裸的金錢至上的段子來消解“毒雞湯”的氣味。
哪吒7歲鬧海,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王俊凱17歲身家過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扎克伯格34歲身家4000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比爾蓋茨60歲身家5000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李嘉誠90歲身家2000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我們如果一味的以財富的多少來衡量進去的速度,那麼這是這個社會的悲哀。不可否認文章有積極,正能力的的一面,但如果因此帶來更多的消極,我覺得就違背了文章的出發點了。
成功是沒有可比性的,大家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360行,行行都需要有人去從事,去貢獻,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不可缺少的一份力量,沒有拋棄不拋棄一說。沒有誰拋棄誰,國家永遠不拋棄任何一個為中國夢奮鬥的熱血青年。
-
4 # 0號籃球
由於每個人的出身、背景、成長環境與經歷不同,導致同齡人的“閱歷、心智成熟度、人脈、志向”千差萬異,被極為優秀的同齡人遠遠超過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能別人人15歲的閱歷就已超過25的你了,人比人氣死人啊,不可強求,亦不可自暴自棄,兔子有兔子的玩法,“烏龜”有“烏龜”的堅持,有些事要接受,要看得開,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能不用心,也不能太較勁,按自己的活法,無怨無悔為好!
-
5 # 蕭秋水
即使被同齡人拋棄,我也不以為恥。
假如拋棄的標準是“賺到大錢”。
如果只有賺大錢才能叫做成功,如果沒能月入10萬就成了被同齡人拋棄,那麼,從事著平凡工作的人們,當然會被看不起,而為了不被人看不起,很多父母就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既然在他們眼裡,只有賺大錢才叫成功,才配擁有幸福,那麼,保安、快遞員、清潔工這樣的職業,估計他們就看不起了,說不定還有人指著這些人對自己的孩子說:“一定要好好學習啊,否則你長大了只能幹這樣的工作!”
而這是多麼扭曲的價值觀!
時代進步的標誌,是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是每個人都能夠基於自己的能力和喜好來選擇事情。
我有位朋友,想寫出一部自己滿意的小說,為了寫小說,他不願意工作,因為時間不自由,缺錢生活不下去的時候,他就去找份工作,工作一段時間有點積蓄了,就辭了職繼續寫小說,我覺得這樣也很好,他自食其力,也沒給別人造成負擔——不過他不願意回老家,因為父母不能接受他這種做法。
在這個海量資訊、魚龍混雜、瞬息萬變的世界,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定力”。
《大學》裡說: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有自己的目標、使命感,能夠清晰地把握好自己的追求,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地生活著,積極、上進,這就已經是很棒的姿態,不要動不動就被金錢至上論的價值觀鼓動而忘卻了自我。
創業不適合每個人,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靠自媒體月入十萬,學習那些人身上優秀的一面,但不必去效仿,更不用因為別人的成就而妄自菲薄,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期求那樣的成就。
而且,也要看到,在那些成就背後,別人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血汗、拼搏。沒有誰能輕輕易易成功。
有些人的幸福,就是在週末或者節假日和家人一起,在藍天白雲綠樹鮮花間散散步。
有些人的幸福,是去美術館看看展覽。
有些人的幸福,是窩在自己家裡看看書看看電影打打遊戲。
有些人的幸福,是不管週末與否都在公司里加班。
有些人的幸福,是做一餐美味的飯看著家人吃得精光。
……
有什麼不好?
我這幾天裡最幸福的事就是沉沉地墜入夢鄉,天氣微涼,趴在被窩裡,柔軟溫暖。
-
6 # 顏落的花間墜
要怎麼才算是被拋棄呢?衡量標準是什麼?
我覺得光以賺多少錢來衡量是沒有意義的。我的同齡人有的正在創業,目前是倒貼錢狀態。有的在老家做公務員,月薪三千多。有的是家庭主婦,在家照顧老公孩子,沒有收入。有的在一線城市,月薪過好幾萬卻是月光。我呢,單身,在一線城市,工資不高,這段時間還辭職了。
我沒有覺得被同齡人拋棄,用賺多少錢來衡量的話,總有比我賺的多的,也總有比我賺的少的。這樣比的話有意義嘛?我即能被虐到也能被安慰。所以真沒必要。
只有自己滿足過得好就OK啊。
我有同學畢業後直接結婚沒工作過,每次過年回家我都勸她找份工作,自己沒收入就沒底氣。我同學就覺得家庭主婦很好啊,為什麼要工作。老公在外努力賺錢,婆媳關係良好,一雙兒女聽話懂事,她自己日子過的滋潤,也沒覺得有什麼壓力。說她被同齡人拋棄了,可是人家壓根不在乎。我有時候也覺得她這樣挺好。
6日晚,韓寒發文懟爆文《你的同齡人 正在拋棄你》,稱其“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叫《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且不說連同部分債務的收購以及中後期進入的投資人需要優先結算的情況下,創始人團隊還能分得多少(那是他人的合法應得),對這種標題我都是極討厭的。它已經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沒有賺到大錢就叫被同齡人拋棄了嗎?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幹活認真生活,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身價千億的首富,面對一個園丁,一個美編,一個程式設計師,都不存在拋棄不拋棄的關係,時代裡不同人就是有著不同的分工和命運,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於現狀或不甘如此都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意願,他人不可強加。
回覆列表
最近一篇《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大火,其中主要講了胡瑋煒一位80後女性的成功故事。同時曬出的成功讓不少人焦慮,我們為什麼要焦慮呢?那是因為自己還是一無所成,覺的同齡人將自己拋棄了,不絕大多數的人還在奮鬥之中。我們可以焦慮,但我們不能一味的焦慮。原來同齡人已經走到這一步了,那我們自己就應該加快腳步,不能讓同齡人拋棄我們!
當大部分的90還在校園學習時,我們的偶像王俊凱已經身價上億了,原來我們只有在校努力儲備知識,未來不至於拉開太大的差距。今天的我們不努力,未來只有焦慮了。焦慮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努力是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
努力是我們不被同齡人拋棄的唯一方法,堅持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