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驚小怪筆記
-
2 # 文海沉鉤
古代皇帝出遊,為了解決語言問題,會用以下幾種辦法。
1. 讓朝中的當地官員陪同,因為之前朝廷會從各地選拔有才華的青年入京為官。接受官話的培訓,當皇帝出行時他們就會用上。
2. 用文字,文字是天下一統的東西,自然能用得上。只是古時的文字是繁體,讀書識字的人並不多,去那種很偏遠的方,這兩個方法都用不上。
3. 這時候,就只能找當地人當翻譯了,這就是傳話。
有一次,皇帝往西出遊,每過百里左右就要請一個當地翻譯。往西行了兩千裡後,一共請了二十多外翻譯。
皇帝每說一句話,第一個翻譯說給第二個翻譯聽,第二個再說給第三個聽,這樣一直傳去,傳到最後一個的當地翻譯,再由當地翻譯把皇上的話說給大家聽。因為兩個翻譯之間的口音差不多,所以他們可以互相交流。這就類似於我們平時玩的傳話遊戲。
有一次,皇旁深入一戶農家,看到一家五口人圍著說話。便和藹地問:‘看到我高興嗎?”
皇旁身邊一共有二十一個翻譯,第一翻譯向第二翻譯說“看到我高興嗎?”
第二個向第三個說“你們家有幾口鍋啊?”
第三個向第四個說“你們家養不養豬啊?”
第四個向第五個說:“我們是來提親的。”“你有幾個妹妹啊?”“咱們一起去游泳好不好?”
“你們有沒有看見唐僧師徒從這裡路過?”
“皇上是來招你當附馬的。”
“……”
傳到主人這裡時是這樣的“打一把掌給五百兩銀子”
主人是個偏遠山民,哪知道你是什麼皇帝,舉起手說來吧。皇帝看到主人舉起五指,知道他說的是五口人的意思。
接下來,主人起身給了皇帝一巴掌。
皇帝疑惑,忙讓翻譯去問情況。一通來回翻譯後,得出的答案是,這是一種當節的最高禮節,一巴掌表示對方可活五百年。
皇旁聽後大喜,忙讓隨從拿出五百銀子賞給主人。主人接下,高興又後悔。早知道一巴掌真值這麼多銀子,剛才就應該多打幾巴掌。
-
3 # 歷史阿飛
皇上出遊前 去哪裡的規劃都是已經提前弄好的,下面有官員提前把一切弄好的。皇上只在馬車上坐著就行的。 古代有探子,皇上到哪個地方會有當地的官員來陪同。所以說這些事情,下面的官員都給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
4 # 平江府知事
我們要肯定古人的智慧。
古代十分重視各地方語言的統一,每個朝代都會確立一個語言為共同語言,明清稱為官話,明朝之前稱為雅言(雅音)。
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語言為基礎。周朝的國都西岐(今陝西寶雞東岐縣)地區的語言為當時的全國雅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自此,洛邑的語言就成為了整個東周時期雅言的基礎。孔子在魯國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來講學的。《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在古代,如你想當官,吏部會對你的雅言進行考核,以方便同皇帝與朝中大臣的交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用丞相李斯“書同文,車同軌”的建議,統一小篆為書體,方便交流,促進民族融合,這一舉措得到各朝各代的肯定並延續至今。
每朝每代都有翻譯官,關於翻譯官最早的記述出現在周朝。《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譯。”其中寄、象、狄乾的也是翻譯的工作。
古代皇帝出遊時,身邊都會帶些文武大臣,分工明確,文臣溝通地方,處理政事,武臣保證出行安全。
-
5 # 國士無雙官方號
古代沒有標準的普通話,皇帝與官員們是如何溝通的呢?因為古代戰亂所以各個地方的人來回遷居造成了人們的溝通障礙,說方言也聽不懂,在說了又有很多的大字不識的百姓,那麼問題就來了,皇帝統一天下,出遊是如何與別人溝通的呢?
首先要說的是皇帝統一天下出遊為的是示威,能夠與皇帝說上話的除了朝中的數一數二的高品級大員,就是身邊的隨從,一般人靠近不了皇帝,更別說是溝通了。皇帝出遊首先是為了讓百姓們親眼目睹國家的強大,相當於大閱兵,展現王朝的軍事力量,更加能夠鼓舞民心,對外能夠起到震懾的作用。再說了古代皇帝身邊的人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所以說當然皇帝與身邊的人交談一般沒有障礙,通知下人之後,下人代為傳達。
皇帝雖然沒有翻譯官但是有通傳的人,大臣想要見皇帝是需要身邊的隨從通傳,皇帝答應了之後才會覲見臣子,他扮演的就是皇帝的翻譯官,皇帝與臣子談話身邊時刻都人在跟隨,第一是為了保護皇帝的安全,第二就是擔當翻譯官的角色。
皇帝有什麼需要只需要與自己親近的人溝通,皇帝這個職業非常的艱苦,從小就受到嚴格的教育,因為他身負重任,小小年紀便開始學習治國之道,所以他學的東西要多得多,俗話說字如其人,皇帝的字寫的必須要好,所以讀四書五經,練習寫字,加強武藝,一樣都不能少,越發是在知識方面,包括溝通。
皇帝與官員之間有一套專門的語言,因為朝廷的官員都來自五湖四海,所以方言有所不同,為了避免在交流障礙朝廷的有朝廷的專門用語,就像上書,或是在朝堂上直言覲見都有專門的說話方式。秦始皇統一國家,統一文字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秦使用的文字叫小篆,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文字,一直在演變就是為了讓改善這個問題。
秦始皇統一的是六國,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文化上有對麼大的成就,最大的障礙就是交流,只有更好的交流國家才會像有利的方向發展。能夠在朝堂上說得上的話都是大官員,起碼在溝通上沒有障礙的臣子,所以並不擔心皇帝在交流的方面的障礙,更別說是皇帝出遊了,既然敢出來遊行說明戒備森嚴沒有一定的身份連皇帝的嬌子都不知道是哪個,所以更別說是見面溝通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古代沒有普通話,但是有統一的官場用語,皇帝從小飽讀詩書在語言方面是個硬官,一般是出現的幾種用語皇帝都必須學會,人人都想要皇帝的寶座,卻不知做皇帝的有多難,總結皇帝的出遊他與別人一般是不溝通的,若是需要溝通也是與自己親近的人才說得上話,皇帝經過嚴格得訓練,身邊的侍從也要經過細細篩選,因此就不存在溝通的障礙了。
-
6 # 職錢人
哈哈,都是皇帝了還沒法解決溝通的問題嗎?就好像你現在是億萬富翁但聽不懂英語和交流,解決辦法很多啊,請翻譯,去國外,招老師,等等。
-
7 # 驕典張傑
中國推行義務教育已經很多年了,八零九零後肯定印象都非常深刻,還記得初中時候背的《出師表》嗎?有沒有被古籍支配的恐懼?很多人古籍對這個都有非常不好的回憶,可是大家想沒有想過古代的詩句為什麼在我們現在還是能夠讀懂呢?並且還非常押韻,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還有一個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在古代的人們,並沒有咱們現在的普通話,大部分都是講方言的,他們是怎麼交流的?
官話書籍
中國的漢語自古以來就一直有著方言,與此同時的共同語言也是一直伴隨著,這種共同的語言就是當時的“官話”,一般來說沒有受過教育的老百姓都是說的方言,而讀書之人大都喜歡遊歷山水,自然就需要學習官話;官員們要到朝廷去溝通述職,就要使用官話了,但是因為當時的條件限制,古代不管哪個朝代的官話,都不可能像現在一樣去大力推廣和普及。
官話書籍
在歷史上來說,推行統一的官話就像和編寫前朝的歷史一樣重要,每個朝代都有規定讀音的書籍,這是因為,古代的人非常崇敬聖人,不可能把聖人的文章都給讀得奇奇怪怪的,認為這是褻瀆聖人,視之為大不敬。所以自從科舉以後基本大家讀的書還是聖人們的文章都是一樣的。實際上就是自隋唐之後的各個朝代首都的位置就決定了當朝的官話口音,當然絕不會是從人言變成鳥語這麼大的區別,有可能是在幾種官話之間轉換一下而已,變化不大,不然我們現在讀的一些唐詩什麼的就不可能押韻了。
官話書籍
到了清朝時期,普通話就開始流行開來了,人們發現把口音轉化成普通話也並不是非常難的事情,日本殖民了臺灣60年之久,基本讓所有人都把日語說得比國語好了,我們也能用普通話來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後代,現代的小孩背的一些文章,像《三字經》、《百家姓》、《唐詩》、《宋詞》、《元曲》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用來推廣普通話的手段,古人確實也是這樣做的。
官話書籍
古代的普通話基本都是以定都的地點為標準,也有用帝王的故鄉的方言的,這些都是常見的,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語言發展也就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咱們國家建立之後,綜合個了方面的意見,最終是把帶著北京腔的官話作為了咱們的官話,也就是普通話,不得不說這也是非常成功的,中國的文盲率急速下降是和這個有很大關係的。
參考文獻:
《廣韻》、《中國語言發展史》
回覆列表
古時有科舉文言文官方都會的,記得三國裡諸葛亮打南蠻時都聽不懂南蠻人的話,但是能和孟獲對話,當時孔明還驚訝孟獲竟然會官話。三國時還沒有科舉,說明官方交流還是有自己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