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端上的高
-
2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因為他們在出山之前就已經是名仕了啊,不是出山之後才出名的。
比如荀彧早年就被稱為輔國良才,天下沒亂的時候就已經是漢朝官員,官至守宮令只不過後來棄官了。
諸葛亮老丈人那是荊州名仕黃承彥,師傅更是水鏡先生司馬徽,而且諸葛亮本人沒出山之前就被人稱為臥龍先生。
孫臏你敢說他沒出山之前沒名氣?他師傅那可是鬼谷子王詡!兵聖孫武那是他祖宗!
中國古代越往前看,越注重身世出處,不是名門望族你就是在能耐也得給我臥著。
這世上哪有什麼是突然就可以得到的,沒有積累與付出,沒有長久的堅持,誰會看到你到底是塊兒金子還是一塊石頭。
就算後來的韓信,你能說他是僥倖當上大將軍的嗎?
韓信背後付出了多少,是我們這些凡人可以想象的嗎?
能忍受胯下之辱之人,哪會是一個凡人。
所以,世上無僥倖之事,能在歷史書上留下大名的,沒有哪個是靠運氣的,能留下千古英名的,那更是人中豪傑。
-
3 # 商道風雲錄
戰爭年代考量人的智慧和學識,那也不是隨隨便便。象這些名仕,他們有師從,有背景,有能力,在當地都是非常被人祟拜的。無名或者無能之輩,誰會知道你呢?
拿現在社會來說,出入清華北大的學子,他還是有才華的,他們是應該有真才實學的,出入社會,基本上都會放到重要位置去工作。
每個社會,有它自己選拔人才的標準和得到人才的渠遂,不會死雞爛鴨胡亂請幾個過來。名仕才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社會圈子,圈內人仕也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個真正和你政見一樣的人,你還得努力把握。比如鳳雛這個人,他有本事,當時政界對他了解也少,但圈內人如魯肅還是看重他,因為了解。劉備能放下面子和找到藉口去攻打西川,還是風雛的智慧和遠見。
所以說,有能奈的人,他不是靠蒙出來的,當時能被委以重任,當然用人者他也看清楚了這些。某些時候,偉人就是伯樂,就是鏡子,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識人善用,所以才能成就千功偉業。
-
4 # 伊耆角木
給予戰略建議是有的,但你要知道提建議的可不止一個兩個,幾乎所有謀士都會給出建議。君主會自行分辨什麼建議可以採納什麼建議不能執行,我們能知道的那些是眾多建議中被採納的部分,其他無數不被採納的建議和人都淹沒在歷史塵埃中了。所以決定權在君主。至於直接在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那是不存在的。這就是一些傳說、小說、戲曲給我們的誤導了,實際上這種一出山就絕對委以重任,尤其是直接給兵權的幾乎不可能。我們聽的那些故事都是與歷史有所出入。就按照題主列出來的幾個人來討論一下歷史真相吧。
一、孫臏
先秦的歷史其實是有很大疑點和空白的,比如所謂孫臏龐涓蘇秦張儀都是鬼谷子的弟子,而孫臏龐涓比蘇秦張儀早六十年左右,且孫臏龐涓是兵家、蘇秦張儀是縱橫家,說他們都是鬼谷子的弟子當然是對這麼一個傳說中人物的神話。從務實一點的角度來說,這種跟著老神仙學成下山報效國家的劇情實在太過離奇。即使是真的入山學習,孫臏入山前在幹什麼?入山多少年?為什麼下山?下山後先幹了什麼?都不知道。所以,這種故事多是後人神話虛構。我們能知道的歷史只有從孫臏入仕開始,之前的可信度都比較低。
事實上,孫臏出身名門,衛公子惠孫之後,祖上有春秋時著名的軍事家孫武。春秋戰國時期,講究門第,孫臏有這樣的祖上,保證了他能有較好的教育。他與龐涓同窗可能是真的,但老師是不是鬼谷子就再議了。可以肯定的是,孫臏龐涓的老師一定在當時也是有些名氣,加上孫臏入仕時龐涓已在魏國為將。孫臏或許就是出身名門,後入“名校”,這樣的出身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可以直接憑藉身份直接獲得官職。當然不大可能直接掌權。但是隻要經過幾年曆練,參與一些軍事活動,成長較快也是正常的。但說孫臏是“出山就掌權”,證據不足。
二、諸葛亮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智絕”,似乎劉備聽說其名聲就立刻三顧茅廬,然後諸葛亮出山劉備就像提線木偶一樣,什麼軍師決策都歸諸葛亮管,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
真實歷史上,劉備聽從徐庶的建議,三顧茅廬詢問天下計策,諸葛亮答以隆中對,劉備稱善,這些與小說相似。但是之後就大不相同了。並沒有任何史料記載諸葛亮參與了劉備之後的軍事行動,更不要說由他決策了。這些戰役基本都是劉備親自指揮。諸葛亮自207年左右加入劉備陣營,之後僅僅是在赤壁之戰前做說客前往東吳促成孫劉同盟(其實孫權還是更重周瑜和魯肅的意見,諸葛亮是起到了輔助作用)。赤壁之戰後劉備得荊南,諸葛亮負責管理三郡的稅收排程,後勤保障。直到劉備入蜀,諸葛亮才第一次從事軍事活動,先是與關羽等一同鎮守荊州(顯然軍事上也不是以他為主),後帶趙雲,與張飛分兵入蜀(諸葛亮趙雲走的水路,幾乎沒有碰到敵軍)。與劉備會合後,諸葛亮再次負責內政後勤,軍事上劉備主要依靠法正的計謀。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獨攬大權,才真的開始南征北戰。所以,諸葛亮並不是一出山就掌大權,他是慢慢從外交、內政逐步涉足軍事,才成為了複合型人才。
三、荀彧
荀彧更是沒有“出山就委以大權”的事情了。首先荀彧少年成名,這得益於他的出身。穎川荀氏,荀子後人,人才輩出,名門望族。祖、父都是名士,叔叔還位列三公。荀彧又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兒,又得到了宦官集團的幫助。這樣的身份,自然輕易做官。
所以,荀彧早在永漢元年(189年)年僅二十六歲就舉孝廉做了守宮令,負責皇帝的筆墨紙張。天子近臣,當然讓他飛快成長。之後他又輾轉與冀州韓馥、袁紹帳下。等到投奔投奔曹操時雖然只過了兩年,但是經歷增長也是很豐富了。
另外,荀彧剛跟曹操的時候也沒有掌大權,他只是別部司馬,主要是對曹操起一個參謀輔助的作用。雖然有時也會帶兵,但數量不多也不會獨自領兵作戰。此後雖屢屢向曹操獻計,但是曹操帳下謀士也是人才濟濟,不是荀彧一人。等到荀彧真的開始獨自擔任重要事務,那已經是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后,荀彧擔任守尚書令、漢侍中,從此成為曹操麾下處理內政的最重要部下。而那已經是他跟隨曹操五年以後,也是他入仕的七年後了,根本不是什麼一出山就如何如何。
綜上,君主會對一些出身不錯或者有大名氣的人直接授予官職,成為近侍,但絕不會對他們直接百依百順言聽計從,他們會自己分辨什麼樣的建議可以執行。而這些剛出山的人也只能從類似參謀的崗位上逐漸成長才能獨當一面。直接賦予他們特別大的權柄的話,那真的會像趙括一樣搞出大亂子的。
回覆列表
我來簡單的談談我的想法,說的不對,全當娛樂哈
首先像這類歷史問題一定要結合時代背景,不論是孫臏,諸葛亮,荀彧還是其他人,他們所處的時代基本都資訊,交通不太便利。在古代選拔人才不像現代這麼多方式,我先簡單的給大家科普一下。
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到春秋戰國時,統治階層改革舊有制度,更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幹出眾的人。戰國時期出現「軍功爵制度」,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幹、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諸侯服務。到秦代則以「闢田」和軍功為選官依據。但這些都不是完備的選官制度。
到了 漢代,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制度,名為「察舉制」。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叫「選舉」。
漢代 察舉制度,嚴格地說是從文帝(公元前179年—前157年在位)開始,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且定下了「對策」(考試)和等第。武帝時「察舉制」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其後,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
考試是 漢代察舉制度的重要環節。被舉者經考試後,由政府量才錄用,這樣既保證了選才標準能貫徹實行,選出真正的人才,還能保證競爭的相對公平,令下層人士有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可能。隨著考試製度不斷髮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後更發展成「 科舉制度」,這一制度實行了1300年之久,成為中國重要的選官制度。
看完了是不是有點明白了,像孫臏,諸葛亮,荀彧等基本符合時代的背景。這是其一,其二就是師承和家學淵源以及別人推薦。
拿孫臏來說,孫臏(原名孫伯靈),中國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唐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和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師承鬼谷子。聽完這兩條你是不是又明白了點,這就相當於有了個金字招牌。再著他們領兵之前也都是經過考驗和推薦的,田忌賽馬大家都聽說過吧!經此一役,人家本身優秀再嶄露頭角,不選他選誰?諸葛亮,荀彧,依此類推!
三,成事在人,謀事在天
經過前兩個環節,已經證明了他們的優秀。這個時候成事已經是大機率事件了。最後就是實際操盤了。肯定前期打仗不可能一下就給他們全部兵力,基本都是讓其慢慢成長,逐步放權。當在軍中讓人信服,才能獨當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