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目前社會中,尚有大量的家長非常忽略三歲以前的兒童教育,錯過了很多關於兒童教育的黃金時期。
6
回覆列表
  • 1 # 筱時光親子教育工作室

    大家好!我是一名酷愛心理學的兒童保健醫生!很高興能和大家分享我的觀點~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認為孩子三歲以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心理學家李雪說過的“孩子越小,與撫養者的關係對其一生的影響越重大。媽媽從嬰兒期開始,為孩子的一生奠定溫暖紮實的人格基礎…”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應當儘量滿足孩子對於愛的需求,這個時候,母親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得到了滿足,他便會覺得自己是真實存在的,是值得愛的~日後也會更加自信,自愛,無論經歷多大的風浪,內心都會很堅定,化解一切~內心的安全感對於一個人來講很重要,若內心安穩,你便能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堅定前行,若內心空虛,那麼你用盡一生的力氣,尋尋覓覓,最終也找不到溫暖的港灣~因為你所尋找的,只是父母對你最初的愛❤️~願我們都能帶著這份愛勇敢前行~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得到這份最初的愛❤️~

  • 2 # 唐古利烏鴉

    作為兩歲孩子的媽,從出月子就一直獨自帶孩子到現在,看過的育兒書不計其數。因為本身我自己是心理學專業,學過比較“正統”的發展心理學知識,對真正好的育兒書還是有點認知的。

    那麼,三歲以前的教育重要嗎?

    廢話,當然重要,要不然我幹嘛全職在家帶孩子,累死累活又擔心自己未來職業發展。

    那重要在哪些方面呢?

    我嘗試用《從出生到3歲》這本書裡的內容來作答吧,真的非常切題。這本書是由世界著名早期教育專家,哈佛大學“哈佛學前專案”總負責人,美國伯頓懷特教授寫的。這本書寫於1974年,時間有點老,但一版再版,成為早期教育的經典之作。

    伯頓懷特依據自己38年的研究成果說:

    “沒有任何問題,比人的素質問題更加重要,一個孩子出生後頭三年的經歷,對於其基本人格的形成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

    他認為在三歲前的發展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結論就是:

    “在大多數情況下,幫助一個兒童發展較高的智力和語言能力是非常簡單的,而另一方面,幫助一個兒童在社會能力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並且使之成為一個生活愉快的孩子卻要困難得多。”

    懷特教授認為養育孩子中最關鍵問題是父母尤其是初為人母很容易對孩子過度放縱。過度放縱導致不良的社會行為,並且會使孩子變得不快樂,你要以慈愛但堅定的態度對待你的孩子,這一點非常重要。

    這種觀點完全有悖於我們的常識判斷。

    懷特教授認為培養健康的社會能力,在第六階段,也就是14-24個月的孩子,非常重要。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出現違拗症,因為他的自我意識開始產生了。

    我深有體會啊!

    “寶寶,來,睡覺了,閉上眼睛。”立馬睜得大大的看著我笑。

    “寶寶,不要閉上眼睛,不要睡覺。”立馬假裝閉上眼睛睡覺。這…

    “寶寶,不要亂扔積木。”接下來更瘋了,就到你跟前扔給你看。

    懷特教授提出,一個是轉移注意力,讓他玩別的玩具。但也不能總避重就輕。

    另一個也是最主要的,人性化的紀律約束。不是打,不是罵。而是禁止與主要家庭成員接近。如果他不好的行為,你口頭不允許他這麼做,他仍然不聽,你可以在你房間的門口豎一個柵欄,不讓他進去你的房間,他可以到任何地方去,但是他卻不能接近你。只要他再扔東西,你就堅持用這樣的辦法,幾次之後,就會生效。

    這才是溫柔的堅持。

    你不會想要一個在公眾場合不給齊他想買的玩具就大哭耍賴到地上打滾的5歲孩子吧,所以從他還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給他制定規則了。

    設定嚴格而有效的約束,你是在教會孩子與人交往的規則,他會明白,在大多數時候,他都能很快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但是一旦你說不行,他在做什麼都無濟於事。而設定約束是頭3年中最困難的一件事。

  • 3 # 彤彤媽育兒記

    0-6歲是影響孩子性格的最關鍵的六年。過了這六年再想改變孩子的性格就很難了。

    那麼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夠讓孩子健康的發展品格呢?

    《愛和自由》中提出一個理論觀點:孩子從母婦裡形成的一刻,就擁有了自己的精神胚胎。說明每一個生命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基因遺傳密碼,所以人格應該各不相同。

    可是人又擁有很多共性,這大概就是兒童在嬰幼兒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成人的固化思維影響下而造成的變化吧。

    書中強調,成人應該尊重孩子給予孩子無限的自由和愛。讓他們自我發展,建設真正的“本我”。

    你能接受這種觀點嗎?你究竟是希望孩子擁有獨特的本領還是更希望孩子擁有快樂、健康、有創造力的性格呢?

    1:兒童必須自我感覺,自我發展和感知

    0-6歲的孩子會透過自我探索來了解環境,分析周圍的一切事物。家長只需要幫助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不要隨意干預,阻礙他的自由發展。

    孩子每個時段都有自己發展的過程,類如5-6個月是口欲期,他們什麼都喜歡放進嘴裡,用嘴來探索這個物品是什麼。很多家長因為這不是吃的,所以阻礙他去探知,這樣會阻礙他了解周圍環境的能力。

    這個時候的家長不要打擾他,只要將他周圍的東西清潔乾淨,給他一個好的環境就可以了。

    2:心智和智力的成長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非常愛孩子。可是孩子還是不懂事啊。那我們檢討一下,自己的方式是否正確。

    經試驗證明,經常被訓斥和打罵的孩子會概念不清,記憶力較弱。家長給孩子的愛究竟是物質上的關懷還是心靈上的關懷。你是否因為情緒無處發洩而對孩子冷言冷語。你是否能夠給孩子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呢?

    兒童的心智發展是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組合而成,這個時候家長能夠用心觀察,幫助他完成自我心智和智力的發展,那他會擁有很好的創造力和正確的道德觀。

    3:自由、紀律、順從

    我剛看了前幾章節的《愛和自由》之後很擔心一個問題。我給孩子如此廣泛的自由會不會讓他變得無比任性。

    我真的見過任性的孩子,想買的東西不給,就在商店的地上打滾,嚎啕大哭。

    可是孫瑞雪也在之後的章節裡回答了這個問題。

    慾望得到滿足的孩子,人格就得到了完整的成長,他們不但不會任性,反而更容易形成紀律,他們能夠理解你同他講的規則,會更容易順從。

    反而那些慾望經常受阻礙的孩子,憤怒和壓抑的情緒無處發洩。心智沒有得到完整的發展,所以更容易任性和叛逆。他們喜歡用發脾氣來進行反抗。

    當一個孩子能夠在自由中自我探知成長,獲得了身、心、智的全面發展,順從會變成孩子的一種榮耀。尤其是向他的“偶像”順從。所以這個時候,父母的言傳身教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4:我們該為孩子做什麼

    我也是即將成為母親的人。所以最近一直在關注孩子的相關問題。

    如果成人自己的生活是負面悲觀的,那麼孩子也一定不會是快樂的。家長如果像個小孩子一樣,心智都不成熟,那麼孩子又怎麼成熟呢?

    除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探索環境之外,一定要記得,不要隨意打擾孩子。當他關注一件事物的時候,他是在學習概念的過程,你打斷他,他又要重新開始形成,那他形成觀念的時期又被拉長了。

    我們能把小孩子教育好的前提是自己擁有教育的基礎和專業的知識。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

    5:新教育適合中國孩子嗎?

    這種自由理念的教育觀是來自國外的。中國的教育還在一條成長和實驗的路上。其實我也會有疑問。孩子太自由了,等他形成了自己個性獨立的人格的時候,能否適應社會呢?

    畢竟我們不是生活在國外。可是孫瑞雪說: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優秀品格的人,不管在哪個社會都會非常適應。新教育本身就是培養孩子發展的潛力,適應環境和利用環境的能力。

    更何況這本《愛和自由》裡所展現的教育觀也並不是純粹的蒙特梭利教育,而是孫瑞雪和團隊集合了中國國情和多年來的教育實踐經驗總結而出。

    成長的本身就有許多不可控的因素。教育的觀念也不是定理,照抄照搬就可以運用。需要家長和機構等多方面配合才行。

    “愛孩子就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這是一句很簡單的話,可是做起來很難。

    華人是個含蓄內斂的民族,不像西方人那麼喜歡錶達愛。甚至更多的時候喜歡說反話。明明是愛,卻表現的極致憤怒。這也是我們對孩子影響的一大缺陷。只有成人才能夠辨別話裡的深意,可是嬰幼兒是沒有這個判斷能力的。所以我們最首先要改變的就是對嬰幼兒的說話態度。

    先從一個溫暖有愛的眼神,一個擁抱,一個吻開始,來向孩子表達你的愛意。

    孩子不是一個工具,他們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不該是你思想意志的有一個複製品。這一點我是很贊同的。

    孩子能否擁有超人的本領取決於孩子是否願意成為那樣的人。如果他快樂,那隨他去。如果他不喜歡,那就讓他選擇自己的快樂吧。

    畢竟童年只有一次,是人生最最寶貴的生命時段,為什麼要殘忍的剝奪他們快樂的權利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明星的愛情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