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電影製片人都是幹嘛的?對電影來說有什麼意義?
2
回覆列表
  • 1 # 超級diao絲丶

    製片人:全權負責劇本、前期籌備、演員、攝像師、攝像師、資金週轉、後期製作和發行時間。他是劇組的主宰,拍攝電影的最高權力者,從選演員到開除演員都由你一手決定。如果你是一部電影的製片人那麼恭喜你,你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充當著最高權力的監督和管理!

    第一:演員。一部電影需要好的演員,那麼製片人就要去找演員來洽談合作的業務。演員的好壞影響著一部電影的精彩程度和人物演繹的精神。

    第二:湊備。找一批優秀的攝製組一起現場看景,確定這些人在什麼時間段在哪裡工作,目的是為了將現場所有的工作人員安全隱患降到最低。

    第三:預算。找演員要錢,要劇組要錢,場景佈置要錢,這些都是要將各種成本進行核算,列出一部分需要的成本,並估算最終的結果報給製片人。

    第四:後期。最後的影片剪輯、選曲、特效、配音合成到最後的交片都是需要製片人一步步的稽核透過才能發行的。

    第五:資金。拍攝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資金到位。這個時候製片人就需要去拉攏投資人,說服他來投資可以得到高額的回報。比如一些大導演和一些出名的製片人不需要刻意的拉攏都有無數的大老闆來進行投資。

    其實製片人看起來很辛苦,但是你擁有著比導演還要大的權力。做製片人不需要你是專業的精英,但是你要有眼光能夠發現優秀的演員、題材及劇本才能拍攝一部大眾所喜愛的電影。

  • 2 # 月圓君

    製片人簡單來說就是資方在劇組的代理人,我們看有的電影或者電視劇還會有什麼總製片人,聯合制片人,製片主任,執行製片人,製片助理之類的稱,其實都是資方派在劇組的人,其實還有一個人也資方派來的,他叫監製,這職務有時可能會和執行製片幹一樣的活,這些人,勞方一個人也是不敢得罪的,勞方最大的頭頭是誰呢?當然是導演了,細分的話還有總導演,執行導演,副導演的等等,其他的什麼燈光美工服裝武指攝影之類的當然都是勞方,港臺一帶影視劇中還會有茶水這個職務,主要是負責劇組飲食安排的。個別影視劇根據實際拍攝內容還會有一般不會出現的職務,比如姜文的«鬼子來了»字幕就有馬倌這一職務,是姜文兼任的,主要鏡頭是姜文牽著一匹馬去鬼子兵營,那匹馬看上了鬼子兵營的馬,還要硬上弓,被姜文拽下來了,搞得自己還很不好意思,一個勁給鬼子道歉。

    製片方既然是資方,勞方當然要看資方眼色行事了,小到買個道具,大到主演的選擇以及整部劇藝術水準上,有極大的話語權,很好理解,製片方是出錢的,他要保障花出去的錢符合自己需要的,如果導演拍著拍著超出預算了,還要給出個合理解釋,即便解釋非常合理,製片方也有不追加預算的權力,因為雙方都有合同約束。比如姜文在拍攝«Sunny燦爛的日子»時候,預算就超了,還不是一點半點,幸虧在劉曉慶斡旋下找來了香港電影人文雋追加了四百萬,電影得以順利拍完,當然後面那階段文雋在片場當監製了。

    演員的遴選上,理論上是歸導演組的,實際上片方不點頭,導演的選擇就是無效的,更有片方指定的一號二號,這些現象國內比較嚴重,過度干預的後果就是導演無法把握作品的藝術水準,無法貫徹自己的理念,所以導演和片方很容易鬧矛盾,有些甚至還鬧得沸沸揚揚,這些事好萊塢倒是比較常見,國內少有,估計是國內導演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吧。

    那有沒有讓導演放手去幹的製片呢?當然也有,但是數量不多,就國內而言,有兩個例子,一個婁燁電影的製片人耐安,她幾乎是這個極具才華導演的御用製片人,對是她,女性,婁導的電影能公映的似乎沒有,但是耐安還是一如既往的支援他。她有錢嗎?不一定,但是她可以搞到錢或者說服他人投錢,這也是製作人的本分。百家姓似乎沒有耐性,估計是化名。說到這,香港著名導演劉鎮偉,他是編劇出身,但他編劇不用本名,有一個筆名叫技安,這有啥稀奇的嗎?我認為有一個解釋,技安就是賤,但是能用一個這樣的字當筆名嗎?所以劉鎮偉用了技安。這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如有苟同,切勿聲張。

    另一個例子是田壯壯投資六十萬拍攝的反映中美文化差異的電影«孫子從美國來»,導演是個新銳導演,或許是他在電影學院教授的弟子也說不準,領銜主演是長相類似摩根弗里曼的話劇演員羅京民,這部電影田導是製片人,同時也是監製,因為這六十萬是他自己的積蓄。這部電影好像連公映都沒上直接賣給電影頻道了,至於價格多少沒有人透露過,但是賺錢是不大可能的了。田導此舉偉大之處在於用私囊支援年輕導演事業發展,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產電影事業的發展,對其它有影響力的導演也起到了一個表率作用。田導在當打之年沒有電影可拍,現如今支援一下年輕人,想是多少能少留下些遺憾。

    再回到問題原點,當製片人有何感受,沒當過,沒有感受,如果非要我當一次,那我把導演的活也兼了,所以電影史上首部一人身兼製片,監製,導演,編劇,攝影的電影就要和觀眾們見面了,那個人就是我,吼吼吼吼。

  • 3 # 彼岸連綿

    電影製片人得懂得電影藝術的創作,瞭解觀眾心理和市場資訊,不僅善於籌集資金,還要熟悉經營管理。因此作為一個好的製片人,不僅對電影市場有敏銳的嗅覺,更是一個懂得花錢,擅長理財的高手。

    電影《繡春刀》從服裝到道具都很精緻考究,演員陣容也很強大,有劉詩詩,張震,王千源等,但是劇組卻花了不到三千萬。這不得不提這部電影的製片人——王東輝。有人問他如何做到的?他說,“每個劇組都會覺得錢不夠花,五億投資的影片依然會覺得經費緊張,所以作為製片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花錢...”他把拍這部電影的每一筆錢都進行了規劃,錢都用在了刀刃上。

    回到問題的主題上,作為一名電影製片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我想應該是一家之主的感覺吧,並且是大戶人家的主人。表面風光,也很有權威。但是不僅要安排各個方面的事物,還要維繫一大家人口的開銷,所以需要會管理,會理財,還會賺錢!所謂權力越大,責任與任務就越重。

  • 4 # 愛生活的電影人王家樂

    製片人‬在中國‬和‬好萊塢‬有很大‬的區別‬,在好萊塢的電影製作花絮中,常常會是一幫人來從各個角度講述一部電影,其中有演員、製片人、導演、攝影指導、美術指導,甚至還有後期特效總監什麼的,各自的臺詞也不重樣。

    而中國產電影的製作特輯,你往往只能看到導演在說個不停,然後是製片人、演員輪番上來誇導演,常用的臺詞是製片人會說導演很認真,演員則說導演對自己的啟發很大。

    這就是好萊塢電影與中國產電影的區別:好萊塢電影是屬於一個團隊的,中國產電影是“屬於”一名導演的。“製片人中心制”是個在中國電影市場被大家嚼爛掉的詞,其實在國外並沒有人去強調這個概念。因為在電影工業相對較為成熟的區域,這是理所當然無從爭辯的事實。倒是近100年間,總有一批美國電影人在反對製片人制度,認為他們扼殺了電影的創新。

    好萊塢大部分電影在製作所採用的專案架構,美術指導與攝影指導配合導演,構成核心的藝術創作團隊。執行製片人、製片主任服務於製片人,構成主要的管理團隊。兩個團隊的管理線條交叉之後,就形成了這樣的矩陣式結構。

    這種結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藝術創作和市場需求之間明確界限,並按照兩個核心團隊共同確立的預算和標準完成製作,減少由權力過分集中帶來的風險。

    導演中心制

    國內大部分中等或大規模電影專案的組織架構:出品人作為資方代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導演作為整個製作團隊的核心,維護著電影的品質;監製或製片在目前的國內電影市場,往往承擔的是一個平衡多方利益和服務的角色。

    他們三者構成金字塔結構的頂端。 按照理想化的願景,是應該相互配合、並相互制約,形成利潤、品質和管理的完美融合。

    在中國電影還是統購統銷的年代時,立項之後的製作都是交給導演來全權負責的,這讓導演成為唯一擁有電影製作全程管控經驗的崗位。所以在九十年代電影產業體制改革初期,中國的第一批中國產型別片都是用導演的名字命名的,製片人只是負責融資或友情贈送的名頭,這種慣性一直延續到如今的一部分電影中。

    陳國富加入華誼和保利博納切入港產片製作,代表著大陸開始全面吸收香港電影的操作體制。 但香港的電影監製制度是在80年代之後形成的,隨著香港獨立製片公司的成長而成熟。

    與好萊塢的“製片人”(Producer)所承擔的責任不同,“監製”更多的是一個協調者,兼任擔保及引路人。 職能定位是解決電影製作中的行政管理及監察,並非決策者,這是東亞文化和西方工業體制碰撞之後所產生的崗位功能。

    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香港電影監製都是來自於資深導演,與導演之間算是一種傳幫帶的師徒或兄弟關係,與出資人之間則是僱傭或信託關係,兩種關係之間其實有著一些微妙的區別。

    而在本世紀前十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無論採取什麼樣的體制,選擇什麼樣的題材,講述怎樣的故事,基本都是屬於從“電影創作”的角度出發,以做出導演所理解的“好電影”為主要目標的藝術行為,這就是所謂“導演中心制“的由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負債二十萬,你還會繼續創業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