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佛系卡神

    網際網路實體+就是“實體+網際網路”

    面對“網際網路+”浪潮,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大力推進網際網路化轉型,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 2 # 私域流量作者祝福

    我覺得這個問題提的有點太晚了,三年前你去提網際網路加還是加網際網路,嗯是非常流行的。

    所謂網際網路加呢,加的也就是實體。

    所以加網際網路呢,是指實體能夠建立網際網路思維,加上網際網路提升更多的效率。

    但是我們今天來看沒有線上和線下之分了,虛擬和現實融為一體,也就不存在加網際網路還是網際網路加了。

  • 3 # 不會修電腦的技術宅

    很多概念聽聽就好,全憑大佬一張嘴,早就做的一件事被概念化就成了潮流,風口一過就打回原形。網際網路實體+這個詞你貌似寫錯了,應該是網際網路+實體。就是你開了個線下店,同時又透過網際網路賣你的貨。

    還有個詞叫新零售不知你聽過沒?

    這個概念是馬雲2016年下半年提出來的,他說:“電子商務”將會成為傳統的一個概念,未來會是線下、線上、物流結合的“新零售”模式。

    然後一眾文人騷客總結新零售的概念如下:

    新零售,即個人、企業以網際網路為依託,透過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並運用心理學知識,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

    然後一眾大佬競相提出自己的新零售戰略,大搞線下門店,戰略佈局。乍一看這個概念煞有其事,仔細一想,再怎麼改造零售不還是零售嗎?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紅燒肉加點作料就變成新紅燒肉了。難道沒有這個概念之前所有的零售行業面對網際網路的競爭都在原地踏步,這麼好的零售方式橫空出世,舊零售豈不是會死亡一大片。

  • 4 # 工信智媒

    歷來,中國都盛產概念,網際網路+也如此。

    從概念上來說,“網際網路+”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易觀國際董事長於揚,時間是在2012年,所謂“網際網路+”,即任何傳統行業或服務與網際網路相結合,發生新的改變或格局。

    隨後幾年,馬化騰等網際網路領域的弄潮兒多次鼓吹網際網路+。經過幾年的努力,在2015年“網際網路+”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了“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經過官方的推動,“網際網路+”在更大的範圍內為人所知。

    對於“網際網路+”的定義或理解,各個方面或者各方人士的表達還是稍有差異的。比較著名的表述如下:

    如,中國官方的說法是:“網際網路+”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最佳化和整合作用,將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馬化騰如此說:“網際網路+”是以網際網路平臺為基礎,利用資訊通訊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並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構建連線一切的新生態。

    李彥宏認為:網際網路+計劃,我的理解是網際網路和其他傳統產業的一種結合的模式。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網民人數的增加,使得網際網路在其他的產業當眾能夠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過去一兩年網際網路和很多產業一單結合的話,“Duang”就會變成了一個化腐朽為神器的東西。

    《阿里研究院網際網路+研究報告》表述:所謂“網際網路+”就是指,以網際網路為主的一整套資訊科技(包括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資料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

    從共性上說,就是將網際網路創新技術應用於傳統行業,從而帶來新的產業變化。

    同樣,中國的研究者動不動就提出一個模式。從變化發展的角度,“網際網路+”模式有如下特點:

    一是跨界融合:一種行業跨越多種行業,或多種行業跨界,衍生出新的產業鏈條;

    二是“創新”驅動:網際網路+促進政府管理創新、生產方式創新與產業形態創新,並形成創新生態,推動創業;

    三是重塑結構:主要是多重身份的轉變,產業形態更易集聚,產業組織更加便捷,各種要素互通更加快速;

    四是利益共享:更廣大的利益群體快速形成,甚至互不認識的人員為同一個平臺結成利益共同體。

    五是開放生態:以利益共享為核心,組織模式被去中心化,所有成員共同結合成生態圈。

    六是連線一切或稱泛在連線:網際網路+透過移動網際網路連線所有人、所有資訊,無論在任何方面,都能帶來未來的無限可能。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可以發現,不同行業被“網際網路+”後,都出現了新的變化。

    僅以網際網路+企業為例,其共性可以總結如下:

    第1, 擴大市場。網際網路不僅僅為傳統企業領導者,更為職業經理人以及職業精英,提供了網際網路轉型所需模式、團隊和資金問題。

    第2, 擴充商業或生產模式。如製鞋業,手工生產產量極低,網際網路與產線結合後,產量出現大幅度增長。再以網遊公司來說,如果同時線上人數低於20萬人可能要白燒錢,但如果同時線上超過20萬人,就可以躺賺。

    第3, 清晰盈利模式。網際網路不可能僅僅是燒錢而不賺錢,即使捨棄暫時的利益,但並不是並清楚未來怎麼賺錢。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模式都是靠不住的,或者說是虛假的。 第四,聚焦核心競爭力。或者說,有清晰的比較優勢。技術也好,產品也好或者服務也好,都要強過競爭對手。

    第4, 透明化管理。一句話,資訊的自由流動限制已經行不通,隨之而來的就是上下溝通更加順暢,關鍵的是真實的聲音得以暢達。

    第5, 掌控現金流。如果說,在過去時代,90%以上公司的倒閉或失敗是因為現金流的斷裂,如今現金流的變化可以時時把握。

    第6, 戰略領袖。網際網路時代的企業領導者,對於未來更具戰略性和預見性。

    簡單說,網際網路可以儘量減少中間環節,減少中介費用。這樣,就要有足夠大的規模。現實的例子就是,日本與中國的香港地區的電商不夠發達,就是因為人口規模偏小。另外,網際網路的速度優勢,加速了競爭態勢。

    從發展階段來看,網際網路+前一階段,主要是渠道、媒體與工具。傳統行業只是將網際網路作為一個簡單的新興工具看待,需要的時候順手用一下。本質上,跟他們使用電腦、購買機械裝置、僱傭會計做賬是差不多的感覺。隨著平臺的推出,第一批與傳統行業或者線下場景緊密連線的網際網路產品。這個階段的特點,網際網路和傳統行業的關係只是相互「配合。

    之後是業務融合,改造與重構階段,目前仍處於這個階段。如果說,最初的網際網路+只是網際網路和傳統行業的簡單組合」的話,現在則是相互融合,未來是深度融合,顛覆或重構行業場景。

    很明顯,網際網路會和水、電一樣,成為底層的基礎設施,世界的根本改變並非不可及的現實。

    有必要,簡單說一句網際網路與物聯網的區別。網際網路的核心主體是人,或者說重構的是人與人的關係。物聯網的核心主體是物,重構的是物與物之間的關係。

  • 5 # 財思敏捷一麒麟子

    網際網路+的意思是,網際網路+實體產業。其目的是帶動各產業升級,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將生產力和勞動力價值最大化。

    由於各位大佬都要把這個概念搞得高大上些,所以這個網際網路+的定義就顯得讓人難以理解。

    我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案例來說明。

    主人工還是這個賣饅頭的隔壁老王。

    老王開了一家饅頭店,生意很有規律,每一天來的人數老王都能準確預估到。遇上週末,節假日,高考等特殊事件,老王也能準確預測客戶數量的變化。

    但是老王的兒子長大了,要買房結婚。老王想多賺點錢,所以他每天多做了很多饅頭。 但每天只有這麼多人光顧老王的饅頭店。饅頭倒是多做了,賣不出去呀。

    老王的兒子給他支了一招,你先給店取一個名字,比如 老王家祖傳手工饅頭,然後打出廣告:在店內吃饅頭,一律免費,帶走的才收錢。

    老王說,那這樣我的收入就少了。

    這人解釋到,雖然收入少了,但是你沒有虧。對不對? 你的豆漿,八寶粥不照樣收錢麼?

    經過這麼一折騰,果然每天來吃饅頭的人變多了。甚至還排了隊。

    這時候,老王的兒子又來了,問他老王要配方和製作流程。 不到半天功夫,老王的兒子就弄好了配方表和製作流程說明。老王問他要幹啥。

    有很多人開著車過來看看這個排著隊也有人買的饅頭店。也有一些人來不了的,就讓朋友幫忙帶。還有一些更遠的,想吃饅頭的,就只能用配方根據操作步驟一步步實現起來。

    上面的案例就是一個網際網路+很好的例子。本來只能服務一定使用者的饅頭店,形成品牌和流量效應後。透過銷售原始配方的方式,把自己的東西銷往大江南北。 連蒸饅頭的活都省了。

    這個案例中最關鍵的點就在於從賣饅頭到賣配方。如果我們一直堅持賣饅頭,那麼網際網路+饅頭 這個模式是走不通的。 你最多把全城的人都做了。

    網際網路+ 就是讓我們根據網際網路的特點,調整好自己的產品和盈利模式。從品牌打造,流量思維出發,獲得更多的市場增長和利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G奪冠了,寧王是MVP,那代表他是世界第一打野了嗎?你怎麼看?